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网络媒体走转改】福建下党村:久久为功 总书记牵挂的地方如今变了样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7年01月16日 10:5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孔华)“他今年4月份就(驻村)到期了,我们希望他不要走。如果一定要走,哪怕半个月一个月回来看看也好,继续帮我们搞开发。”福建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村支书王明祖说。

  王明祖口中的“他”是2014年7月,福建省委组织部派驻下党村的第一书记曾守福。

  曾守福刚来村里的时候,王明祖对他可没有这么“好”,也不太相信,派来的村支书能干出些什么。

  “刚来时,我让他带头开农家乐,让城里来游玩的人有饭吃,他今天说没有冰箱,后天说没有发票……拖了几个月才开起来。我说,‘你是村干部,你不带头给村民做示范,其他村民心里没底气’,后来他把农家乐开起来了,现在一年收入十几二十万……村民看他赚了钱,就一起来干了。”曾守福说,在扶贫的两年多时间,除了想脱贫的办法,他还要帮村民们树立起生活发展的信心。

下党乡的农家乐

下党乡的农家乐

  两个“五点”的山庄 习近平来过三次

  “地无三尺平,路无三尺宽,出门要爬岭,开门就见山。”昔日地处深山沟的下党乡被称为寿宁的“西伯利亚”。

  “我们这里老百姓有句话,就是‘两个五点’,早上五点出门进城,晚上五点才能回家。”王明祖说,在曾守福来村之前,村里都没有一条像样的通往县城的路。

  然而就是这个藏在深山,交通极为不便的下党乡,习近平同志曾来过三次,甚至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下党印象”。

昔日穷山沟,今日美丽乡村。

昔日穷山沟,今日美丽乡村。

  1989年7月16日早上6点,时任宁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带着市直领导颠簸3个多小时到达平溪乡,接着又顶着炎炎烈日走了2个多小时,在崎岖的山间古道跋涉15里才到达下党村。

  “异常艰苦,异常难忘”下党之行给习近平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1989年7月21日,下党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习近平又冒雨前来察看民情,慰问受灾群众。

  1996年8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又带着福建省直部门领导来到下党乡,在给予100多万元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下党的发展要抓“做”功,而不是“唱”攻,他要求干部披荆斩棘,搞好工作;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些,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才能实打实上一个新台阶。

  18年后的2014年7月,福建省给下党乡的下党村派来了驻村第一书记曾守福,就是这样做的。

  两年半,山村巨变

  52岁的王根资这几天特别开心——今年他家将在新房过年。

  王根资夫妻个头都不高,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只够自己吃住,母亲身体不好,常年要服药。2014年,看见村里人都在盖楼房,王根资也动了心。由于手头不宽裕,房子盖盖停停,盖好了又没钱装修,直到加入合作社,生活改善了才顺利进行。

  “在以前,茶青一斤只赚一两块钱,现在加入村里合作社,保底价格七块钱,家里3亩茶田去年收入6000多块钱。村里家家户户盖房子,我帮他们打工,一年收入一万五左右。”在盖房补助等其他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王根资不仅盖起了上下四层200多平米的新房,还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6年,全村32户贫困户中,共有27户像王根资这样的贫困户在驻村第一书记曾守福的带领下脱贫,村财政也从2014年的零收入增长到2016年的2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200元增长到11000元。

  小山村发生了翻天巨变,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究竟想出了什么招?

  首创“消费扶贫”模式 只卖茶园不卖茶叶

  高山出好茶,加上土壤含富硒富锌,下党茶一直“藏在深闺”。曾守福来到下党村后开始在茶和红色旅游上做文章,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满目青山,四处茶园。漫步下党村满山遍野的茶园,隔几亩就能看见一个牌子,某某公司爱心茶园,某某公司茶园……

  “我们只卖茶园不卖茶。”曾守福说:让企业或企业家以每亩2万元的价格,签订为期5年的茶园认购合同,5年里,村里把他认购茶园的茶‘定制’给他们;为了让企业家对“自己的”茶园品质放心,下党村的茶园、茶厂安装了48个摄像头,企业家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看到茶园的管理、采摘、茶叶制作。

王明祖说,真不舍得曾守福(右)走。

王明祖说,真不舍得曾守福(右)走。

  为了保障茶叶品质,下党乡要求,所有加入村合作社给茶厂提供茶叶的农户不能私自给茶叶打药、施肥,全部用村里统一购置并免费发放的有机肥。

  “我们不想等靠要,我们希望通过自己劳动,提供优质生态农产品获得支持,获得尊严。”曾守福介绍,他多次拜访福建籍企业家,向他们倡导这种“消费扶贫”的概念,得到了很多企业家的欢迎。

  不仅如此,曾守富从《人民日报》一篇有关习总书记的报道中获得灵感,注册了下党村自己的茶叶品牌“下乡的味道”。

  “一亩茶田大概能产600斤茶青,100斤茶叶,对于企业家来说,200元一斤的茶叶并不贵,而且喝得放心;对村里来说,通过创办茶厂增加了村收入;同时,通过合作社或者入股形式加入茶厂的老百姓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一举三得。”如今,村支书王明祖对这个派驻的第一书记佩服得“心服口服”。

  王明祖介绍,村财政有钱了,去年给村里1341人每人补贴了100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花了十二万购买了板栗苗免费发给村民种植,再过两年,村里170多亩板栗山就会挂果,农民又能增加收入。

  在这背后,对曾守福来说,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经历了多么艰辛的过程。

  第一次来村里,为了摸清村里情况,曾守福3个月没有回家。晚上想看电视,只有两个台,无奈,只能独自坐在操场,冥思苦想出路。有过心酸,有过欢笑,甚至在他身上上演了“农夫与蛇”的故事,只不过,他这个城里来的书记成了成语故事里的那个“农夫”。

  “只要行得正,就能走得远,绝大多数老百姓眼睛都是雪亮的。”对自己的驻村经历,曾守福没有后悔过。

  总结自己的驻村扶贫经验,曾守福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下党村,所有的创新都让村两委成员或者党员带头做,一旦村民看到好处,自然会响应。农家乐如此,民宿如此,茶园如此……”

  从上世纪80年人均收入不到200元到现在的11000元,下党村用了30多年。这些年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脱贫精神。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