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回到家乡。13年坚守在雪山、大江之间,把温暖和希望注入一个一个门巴人家。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喜马拉雅雪山间无数灯火。”
在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现场,西藏墨脱县邦辛乡小学教师格桑德吉走上颁奖台时,电视机前的墨脱人都听到了这段颁奖词。
2017年1月1日,央视网记者来到西藏墨脱县邦辛乡中心小学。现任校长格桑德吉讲述了她的求学经历,以及15年来在邦辛乡任教的故事。
(上篇)格桑德吉:墨脱到北京究竟有多远?
从墨脱到北京有多远,您知道吗?打开电子地图,它精确显示到:4386.2公里。
或者,还可以坐下来听听格桑德吉的故事,让她告诉您,从墨脱到北京究竟有多远。
妈妈做的小小黑板
格桑德吉和儿子在一起
在格桑德吉的记忆中,第一个至今记忆犹新的印象是妈妈给她做的一块小黑板。
“那是一块只有我的两个手掌大的小木板,妈妈亲手给我做的。我用它给我的弟弟和邻居的小孩‘上课’:在课堂上学到的汉字,晚上就用小黑板教给他们。”
格桑德吉9岁入学,学校旧址就在现在的邦辛乡小学,当年只有一座茅草屋、两名上过夜校的本土老师。格桑德吉说:“我那时候不喜欢上学,不理解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可以到处玩,我却要被关起来读书。我妈妈揪着我的耳朵送我去,我逃学了,又揪着送回去。晚上回家,妈妈还给我讲雷锋的故事,教我做作业,写字。妈妈是我们村的村医,她没读过书,但是会认汉字,还会用缝纫机做衣服。”
墨脱在西藏又称“博隅白玛岗”,汉语意思是“隐秘莲花圣地”,是西藏人人皆知的宗教圣地。1978年格桑德吉出生于墨脱县邦辛乡,由于喜马拉雅雪山重重阻隔,雅鲁藏布江蜿蜒横亘,在格桑德吉出生前,外人很少进入,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西藏自治区最早进入墨脱传授知识的工作队。
据西藏民族学院教授陈立民调研:墨脱的现代教育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办夜校起步的,当时的西藏人民政府派遣工作队徒步墨脱开办夜校,这一形式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初。这就是格桑德吉的母亲,一个土生土长的墨脱门巴族妇女会讲雷锋的故事、识字,还会简单医术的秘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时的林芝地区地委决定,由林芝二小承担墨脱部分教学任务,从此上百名10多岁的墨脱孩子翻山越岭来到千里之外的林芝二小求学。两年的小学时光很快过去,要想继续读书,格桑德吉也得去遥远的大山之外了。格桑德吉说:“当时,我妈妈四处祈求,终于给我争取到了一个去林芝地区二小继续读书的名额,我是全村唯一一个。”
从墨脱到林芝二小,格桑德吉踏出了走向北京的第一步。
出墨脱的三座雪山
墨脱县城一角
从墨脱到林芝,格桑德吉至今都记得路上的三座大雪山:次玉雪山、嘎隆拉雪山,色季拉雪山。对于出生在海拔不到800米的10多岁小女孩,翻越三座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高原反应、雪崩、泥石流随时可能让她丧命。
格桑德吉记得,第一座次玉雪山就在家门口不远处。
“第一次是我爸爸带着我们走,我们小孩子走不快,第一天走到次玉雪山脚下的一块大石头旁住下。晚上一直烧火,外面黑漆漆的,猫头鹰一直在叫,我们很害怕。第二天翻过次玉雪山来到嘎隆拉雪山脚下又住一晚,爸爸在路边砍树枝和芭蕉叶给我们搭窝棚住。第三天翻过嘎隆拉雪山就到了波密镇,爸爸把我们交给路过的司机,就回家去了,接下来的路我和其他村的5个孩子自己走。那时候的公路经常塌方堵车,我们就下车走过塌方的路段,有车就继续搭车,没有车就走路。一路上走走停停,差不多要七八天才能走到色季拉雪山。翻过这座雪山,就到学校了。”格桑德吉仔细一算,从墨脱到学校走了差不多半个月。“过雪山最难受的是高原反应,我每次都要流鼻血。”
为了上小学,6个10多岁的小女孩4年往返墨脱和林芝8趟,行程3000多公里。其中艰难,难以想象。
梦里的那盏酥油灯
从80年代中期开始,西藏在内地各省开办西藏班。幸运再次眷顾了格桑德吉,小学毕业后,她考上了岳阳一中,成为西藏孩子到内地求学大潮中的一员。
“我第一次到拉萨,是一辆大车把我们从林芝二小接过去的,住在一个小院子里,拉萨都没看清楚,就坐飞机走了。”
来到岳阳中学以后,格桑德吉经常做梦。
“我梦见了雅鲁藏布江,江边每天看的那座雪山,长得就像厚厚的手掌。我梦见我的妈妈,梦见她给我做的小黑板。我在小黑板前面得意洋洋地给孩子们上课。屋里没有电,点的是酥油灯,酥油灯摇来摇去,他们都围在我身边。我梦见自己成了那间茅草房里的老师,很开心。”
格桑德吉梦里的那盏酥油灯在岳阳中学的小宿舍里越来越亮,亮到格桑德吉眼里看不到繁华的世界,一心想做一名教师。中学毕业,格桑德吉考了河北一所师范院校,开启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的路。
外面的世界留不住格桑德吉。刚一毕业,格桑德吉回到西藏,放弃拉萨就业的机会,一路赶回到点亮她梦里酥油灯的地方——墨脱县邦辛乡。
(下篇)格桑德吉:妈妈,我回来了
2000年,格桑德吉学成归来,而点燃她心中第一缕火苗的母亲,已经在她回到家乡工作前去世了。
此时,墨脱县的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各种困难远比翻三座雪山、走几百条公路山路还要大得多。从满怀期望到几近绝望,格桑德吉始终默默坚守着:“这些年来,我从未后悔过。”
劝学路上的绝望
老师在操场给学生讲故事
两间破旧的平房,艰难的教学环境在格桑德吉看来算不上困难,家长们的一句话却刺痛了格桑德吉的心。
“刚回来的时候,学校有100多个孩子。老师们除了教书,还要自己种菜,想办法让孩子们吃饱。最难的是,早上满教室的孩子,一转眼就会全都跑掉。我们就得挨家挨户去劝学。劝学的路,远的要走上百公里,近的也有几十公里,那时候周末基本没休息过。”
格桑德吉说:“我们这里的孩子,十多岁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长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上门劝学,我跟家长们讲道理,讲了不听就跟他们吵架,死活要把孩子带回学校上课。一次、两次、三次,多数家长也明白了做老师的心。也有不理解的说,是不是我家孩子不去,你们就没饭碗端了。这还没什么,有一个家长是我们村里的,他说‘我才不要像你母亲那样辛苦受罪,为了供你出去上学,吃那么多的苦!’,那时候,我心里有过绝望。”
讲到这里,格桑德吉的手指不停地卷动着书本的一角,一脸平静,眼睛里看不见任何波动,静静地坐着,沉默。
绝望是短暂的,劝学的路上不只有格桑德吉的身影,她的爱人、她的同事们也在劝学的路上奔波。转眼到了2005年,邦辛乡小学的学校得到重建,孩子们早已享受了西藏的“包吃、包住、包学费”三包政策,家长的观念也在格桑德吉他们一次次劝学中有了转变。
希望已经种下,格桑德吉心中的那盏酥油灯重新亮了起来。
13年守得莲花现
门巴族学生的笑脸
2013年,墨脱人欢天喜地: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全面通车!此时,墨脱县还有一件让人振奋的喜事:格桑德吉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评选中胜出,将要远赴北京参加颁奖晚会的彩排。此时,格桑德吉已经在邦辛乡小学坚守了13年。
13年里,她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小女儿两岁就送到拉萨爷爷奶奶家里,大儿子一直跟着她,在邦辛乡小学读书;13年里,乡里的孩子一个接一个走出大山:上高中、读大学、考公务员,拉萨、阿里、山南、昌都……整个西藏都有格桑德吉的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工作。没有读大学的孩子,也都读完高中走出大山,找到了一条谋生的路;13年里,墨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西藏莲花圣地成为全世界徒步爱好者的圣地,一批又一批游客跋山涉水走进墨脱想一睹隐秘莲花的真容。西藏一位宗教人士曾对这些游客说:隐秘莲花不在地上,不在天上,在人心里。格桑德吉心中那盏不灭的酥油灯,在她13年的坚守岁月中或许也结蒂成为莲花了。
当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不久,格桑德吉入选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当她缓缓走上颁奖台时,会场响起主持人的声音:“她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回到家乡。13年坚守在雪山、大江之间,把温暖和希望注入一个一个门巴人家。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喜马拉雅雪山间无数灯火。”
13年坚守,格桑德吉带来的温暖和希望洒遍雪山,她在乡亲们的心中恰如隐秘莲花,乡亲们给她取了一个名字——门巴“护梦人”。
想给妈妈说的话
学生和老师一起踢足球
2017年元旦,央视网记者在墨脱见到格桑德吉时,种种荣誉已如潮水褪去,她依然坚守在这座学校,现在已经是小学校长。
“国家投资1000多万重建了学校,2016年9月,我们正式搬进了新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操场、食堂,你看看,全部都是新的。”介绍新学校的时候,格桑德吉忍不住脸上的喜悦,一直挂着微笑,“我们早就不用上门劝学了,现在孩子们的入学率是100%。我希望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孩子们都能考上大学。”
在格桑德吉讲述这十五年的故事时,有一个人在她的记忆里反复出现——妈妈,那个一步一步把她送到北京颁奖台上的普通门巴族妇女。
最后,格桑德吉说:“如果,我还能有一次机会跟妈妈说话,如果现在,她就在我面前,我想跟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妈妈,格桑德吉回来了!我按您的要求好好学了知识,我回来了,我给孩子们教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