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防沙治沙·中国故事】“硬汉”王家父子17年造出绿洲7500亩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6年12月21日 14:3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17年前,他们是村里人眼中的“勺子”、“夯客”(甘肃一带的方言,傻子),举家搬到沙漠,要在沙漠中种树,外人看来这完全不可行;17年后,他们是为沙漠披上绿装的“硬汉”父子。

  冬日,腾格里沙漠的西南边缘,风吹过,花棒、榆树、梭梭、沙拐枣、沙枣树簌簌作响,根系却牢牢地“困”住那一方沙土,使其动弹不得,沙漠就此停止前进的步伐。

  离沙漠最近的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村民正在晒玉米,不知他们是否知道,耕地没被沙漠吞噬,王家父子“功不可没”。

  王银吉和父亲王天昌也从不在人前说起,只是聊到深处,王银吉才会说一句,自己答应小儿子的事儿,终于做到了。

  “夯客”父子举家搬进沙漠腹地

王天昌、王银吉父子俩

王天昌、王银吉父子俩

  治沙前,因为能干能吃苦,除了种粮,王银吉还种了很多经济林木,一年下来收入很不错,在村里算得上比较富裕的农户。

  上世纪,王银吉家乡附近的红水河开始干涸,风沙肆掠,农田受灾,村庄面临被沙埋压的危险。

  “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这段顺口溜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刮沙尘的次数越来越多,眼见沙漠就要“穿”过干涸的红水河,离村子越来越近了,1999年春节过后,王银吉跟家里人提出要在沙漠中种树。

  “妻子极力反对,可我还是铁了心要干。”王银吉说。一辈子苦惯了的父亲王天昌也坚决支持。老人家在沙漠腹地盖了地窝子,把被子、作饭的家什都搬了过去,带着树苗,拿着铲子和老伴住了进去,这一住就是八年,周围人称他们是“夯客”。

  在茫茫沙漠中植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不是根部裸露,就是被连根拔起。成活的小苗遇上几天高温天气就会晒死,不知反复多少回,才能种活一片林,治住一片沙。谁都知道,沙漠最缺的就是水,而植树偏偏又离不开水。

  水能不能浇足,是小树苗成活的关键。

  那年王银吉凑了一万八千块钱,买了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驮水,一个来回3个小时。后来在沙窝漩里挖了一口45立方米的贮水窖,铺上地膜,积蓄雨水,冬季把骆驼驮进的水储存在水窖里,总算缓解了缺水困难。

  治沙全靠土方法

王银吉说,早年种植的榆树,早已深深根植在沙漠中。

王银吉说,早年种植的榆树,早已深深根植在沙漠中。

  “我和父亲没有多少文化,治沙全凭经验,种的树,能活下来两成就不错了。”

  为了治沙,家里所有收入除保障基本生活外都购买苗木,不够了再找人借。多次失败后,王银吉和父亲摸索,终于搞清楚了不同的苗木应栽植在沙丘不同的部位,成活的才能更好。

  “比如花棒、沙枣树等能阻挡风沙、降低风速。”王银吉蹲在沙地上比划,所以四周要种植花棒、沙枣树等,中间为了“困”住沙石,需要梭梭等。

  王银吉还和父亲、母亲一起发明了一种沙漠植树的工具,消除了普通铁锹挖坑造成沙层松散、干沙流入树坑、水分流失的弊端,一下子提高了植树的质量。

  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投入所有家当年复一年的压沙造林,占地7500亩,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3.7公里的绿林带挡住了风沙向绿洲不断逼近的脚步,父子俩终于在风沙肆虐的沙漠边上守住了自己家园。

  站在长满沙枣、花棒的沙丘上,王银吉说,自己最喜欢花棒,因为花棒的根系发达,更有着花棒带给他的那份感动:有一年花开时节,沙丘上的花棒开满了花,引来了蜜蜂,建了许多蜂巢,一个接着一个。王银吉取下蜂蜜,足足50斤,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

  他说,这样的收获,比他得到任何荣誉都珍贵,都让他高兴。

  坚持背后的那抹辛酸

压沙植树时用来浇水的塑料桶

压沙植树时用来浇水的塑料桶

  为什么千辛万苦要治沙,王银吉给出的答案颇为心酸。

  2005年春,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王银吉一家人全搬到沙漠里吃住,顾不上照料孩子。

  刚开学的小儿子腿脚有些不正常,但全家人只顾植树,没怎么在意。一个月后才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儿子得的是脑干胶质瘤,病情已到晚期,无法医治。

  风沙再大都不怕的王银吉,这个噩耗却几乎击垮了他。那年快到端午节时,年仅14岁的小儿子离开了。

  弥留之际跟王银吉说,“爹爹,一定要让这片沙漠变得绿绿的”,这位谈起困难都只是一笑的西北硬汉子,提及此事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深吸一口气,忍住了泪水,手里刚摘的沙枣已被捏碎。

  也许,就是为了孩子的心愿,他才如此坚持。

  17年来,他带领一家人在沙漠里战严寒、斗酷暑、治风沙、种梭梭,义务压沙植树7500多亩,栽植苗木600多万株,累计投入达98万元。遭受风沙侵害的乡亲们,从那一片片越来越多的绿色中,看到了改善生活环境的希望,坚定了与流沙作斗争的信心,他们也开始投入到压沙植树中。同村的赵德元向村委会申请,承包5000亩沙地,带领15户人家到沙漠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压沙植树活动。随着压沙植树的推进,村庄里能明显感觉到风小了,沙少了,大家习惯地把他的治沙区域称为“王家沙窝”。

  时至今日,王银吉一家因治沙造林借的外债尚未还清,不过近些年,他们治沙的精神感动了外界,一些好心人士捐款资助他们治沙造林,政府部门也通过发放公益林补贴和苗木等方式进行支持,他们有了进一步扩大造林面积的勇气,要挺近沙漠深处继续压沙植树。

  冬日的晌午,王银吉开着买来的二手吉普车,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沙丘上,“车走过的时候,得绕过那些小树苗”。

  未来,这堵绿色的“长城”,会越来越宽。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