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面对面》专访袁隆平:高产更高产

央视客户端原创来源:央视网 2016年12月04日 23:0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2016年11月19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来到广东兴宁,对袁隆平主持的“华南双季稻年亩产15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测产验收组测产后宣布:该项目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超过三千斤,项目试验获得成功,中国水稻亩产量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111

  记者:亩产过了3000多斤的数字,怎么测算出来的?

111

  袁隆平:它是这样子,我们验收的百亩片,大概有40块田的样子,平均2亩多一块田,随机取3块,农业部规定的,好比说有40块田,编40个号撒出去,验收组随便拿。

  记者:抽签?

  袁隆平:抽3个,运气好的,抽高的,运气不好的,抽低的,一般来讲试验田都比较平均,试验田是搞试点的,都差不多。

  记者:这一次里面有多少幸运的成分?

  袁隆平:我们有一次不幸运,是上一次,在湖南的武冈,抽了两块最低的田,一块高田1071公斤,算了16吨,大家很高兴,结果抽了一块最低,922公斤。

  记者:差这么多?

  袁隆平:一下拉下来了。

  记者:怎么会差这么多?

  袁隆平:有一个农户,管理不好,他是农民,管理不好,还有一个田不好,他管理不好,病虫害危害了,抽签抽得很难说,广东这个是比较平衡,还可以。

111

  目前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在22亿亩左右 ,平均亩产为300公斤,即使日本这样农业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平均亩产也只有450公斤,袁隆平最新取得的纪录,如果能够普及推广,将会大幅提高水稻的产量。

111

  记者:袁老,在您心里,对水稻的产量,有没有一个目标,什么时候是个头?

  111

  袁隆平:我们追求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是永恒的主题,第一期700公斤达到了,第二期800公斤,第三期900公斤,第四期1000公斤 第五期1070公斤,我们下一个目标,今天讲是17吨。

  记者:17吨换算成公斤是多少?

  袁隆平:17吨换算成亩产,1135公斤大概1134公斤。

  记者:什么时候会达到这个目标?

  袁隆平:明年。

  记者:这个17吨的愿望,如果实现了,您对于超级稻它的产量要求,就实现了吗,最高要求就实现了吗?

  袁隆平:不是最高要求,这是中国人的骄傲,给中国人长了志气,提高了我们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我们国际影响,我在国外,人家给我警车开道。

  记者:是什么力量,一直推动您往前走,是什么让您不断地要去突破极限?

111

  袁隆平:内在动力是什么,我是不满足,我打个比喻,像贪财的人,百万富翁想千万,千万富翁想亿,我贪产量,到了700公斤,我贪800公斤,800公斤贪900公斤,900公斤到10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最后1200公斤,18吨,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111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袁隆平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以及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对于这个已经载入人类史册的当代科学家,人们在对他表示尊敬的同时,也免不了有些质疑声音。

  记者:会有一些人说,说这都是试验田,它原本的基础就好。

  袁隆平:是的。

  记者:从试验田到真正老百姓去种,有差距吗?

  袁隆平:我们一般打7折到8折,因为试验田搞了1000公斤,大面积推广就是700到800公斤,人家讲你的试验田条件太好了,成本太高,我们试验田是要成本的,虽然它不赚钱,它赔本,试验田高产,就像培养运动员,得金牌的运动员花了好大的成本,比如说排球,足球,请个教练,外国人,百万年薪,百万美金的年薪,我们这个试验田100亩,大概多花10万块钱,一亩田多花了1000块钱 ,我是创世界纪录,我是试验田。

  记者:但是这跟得金牌的运动员不一样?

  袁隆平:这是它的潜力,不能妄自菲薄的,我们试验田就是成本要高。

  记者:做这个试验田的意义是什么?

  袁隆平:说明它的产量潜力。

  记者:把它的潜力最大化?

  袁隆平:最后你学着我这个试验田,施什么肥料,怎么管理,用什么品种,大面积跟着它学了,你世界冠军得的,观众也跟他学了。

  记者:它是一个标准,最好的标准,能普及吗?

  袁隆平:我们的标准很简单,我们现在超级稻生产一亩,及格点是800公斤,没有800公斤就淘汰,亩产800公斤是及格点,相当于60分。

  记者:只要是种超级稻的人,都能够实现这个标准吗?

  袁隆平:应该能,管理,应该能实现的,试点配套,良种良法良田,再加上一个良态,天也帮你忙。

111

  高产高产再高产,这在粮食看似富足的今天,并没有引起所有人的重视。在民间,质与量往往难以同时存在,针对袁隆平的超级稻,来自民间的不同声音中,最强烈的一条是产量提高会不会影响口感。

  记者:可是会有人说,产量那么高,质量未必能跟得上,您听到过这种质疑吗? 

  袁隆平:等一下,我拿那个给你尝,你们拿去尝,至少是2000人,品尝过我的超级稻,没有一个讲不好的,日本去年来的日本米商,不是一个,是好几个米商

  日本有一个骄傲的品种叫做越光。

  记者:越光?

  袁隆平:在北京超市卖80块钱一斤,我把我们的超级稻的米给他尝,他也比较谦虚,我说跟越光比怎么样,他说可以,差不多媲美,我们多少钱,3块钱一斤,他80块钱一斤。

111

  对袁隆平来说,突破世界纪录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三年前《面对面》曾经采访过他,那时候袁隆平刚刚率领团队,创造了第四期超级稻平均亩产988.1公斤的世界纪录。

  记者:一提到杂交水稻,一提到超级稻,就是您的名字,您是杂交水稻之父,所有的光环都在您这儿。

   当时,83岁的他,因为听力下降,常常要前倾身体才能听清提问。

  袁隆平:我觉得最近一段身体不行了,我原来很少感冒的,现在搞得不好就感冒,怎么搞的,免疫力下降了,我原来讲80岁的年龄 ,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现在50岁的身体恐怕不行了,没有原来那么好了。

  记者:所以得服老?

111

  袁隆平: 现在不行了,一下就感冒,一下就感冒,不行了,我是感到有点悲观了。

  三年后再次采访,已经86岁的袁隆平听力进一步下降,记者需要更大的声音提问,才能让他听清。

  记者:好像您比较忌讳说自己是老年人?

  袁隆平:人家看到我的时候,看不出来我有80多岁。

  记者:您称自己什么?

111

  袁隆平:我们很多朋友,十年前,二十年前,他说你还是老样子,为什么,他说你的秘诀在于永葆青春,我没有秘诀,开朗一点,乐观一点就行了,生活有规律一点。

  记者:您还打排球吗?

111

  袁隆平:打,Everyday 每天。

  记者:每天?他们都故意输给您吧。

  袁隆平:输赢,我打排球,现在打排球都变成二传手了,没有主攻力量了。

  记者:还游泳吗?

  袁隆平:游,但是冬天游不起,我年轻的时候,60岁以前都是冬天游泳的

  到了70岁的时候,不行了,最近两年气喘,不太游了。

111

  已经86岁的袁隆平明显感到了精力的下降,今年2月,袁隆平辞去了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卸任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推掉行政事务,全力投入到研究之中。

  记者:应该对于很多人来说,得在家养老享福了,您还天天早上9点半上班?

  袁隆平:享什么福了,享福了没有意思,没有事干,无聊得很,还是要有事干,很多干部,高级干部,一退休了就有失落感,我们原来湖南的一个老书记,退休了之后没事干,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不唱歌不打球,什么都不搞,没有什么爱好,结果变成老年痴呆症,开始认不得老婆,也认不得儿子,也认不得人,现在发展到打人了。

  记者:您在您这个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是什么角色?

  袁隆平:就是个研究员。

  记者:只是一个研究员?

  袁隆平:就是一个研究员,他们尊重我,比较大的事情征求我的意见。

11

  身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年龄最大的研究员,袁隆平除了必须要在办公室完成的工作外,还是愿意每天都下稻田看看。

  记者:现在下田跟过去有区别吗?

  袁隆平:有点区别,原来打赤脚,现在穿套鞋。

  记者:现在到田间地头,您什么感觉?

  袁隆平:那是家常便饭了,什么感觉,天天要去。禾苗长得怎么样了,是不是有什么虫,有什么病,颜色怎么样,不正常,天天观察才行,三天不观察,感到有问题了。

  袁隆平: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电脑里也长不出水稻,要在田里面长出水稻。

  记者:您是真的实实在在来做具体的事,还是说您在这研究团队是一个符号,

  是一个旗帜?

  袁隆平:我是个总设计师,我就说了,技术路线都是我设计的,我让他们去干。

  记者:具体点?

  袁隆平:具体点,我出点子,要怎么搞,我让我助手去干。

  记者:您指明方向,他们来操作。

  袁隆平:不光是方向,是具体技术路线。

111

  虽然仍然在稻田第一线,但对于86岁的袁隆平来说,培养接班人已是迫在眉睫。袁隆平之后,谁是超级稻研究的领军人物,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个问题。

  记者:在您下面还没有年轻人,能够有这样的能力,去做技术当中核心的那一部分吗?

  袁隆平:那是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不简单。

  记者:这样的人,很难培养出来,是吗?

  袁隆平:很难的,这个东西不是培养不培养,他自然成长,只能引导,没有培养的,哪里是培养学术带头人,不可能的。学术带头人是不简单的事情,他能够真正提出一些东西来,具有指导意义的,人家服他管,跟着他走,目前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单位是没有这样的人。

  记者:有没有想过,万一您要是干不动了,这个学术带头人该是谁?

  袁隆平:总有一天我干不动了,他会成长,学术带头人培养不出来的,你去培养学术带头人不可能的,我也没那个水平,去培养学术带头人,我现在博士生,我都关门了,不带了。

  记者:为什么不带了?

  袁隆平:辛苦得很。

  记者:怎么辛苦?

  袁隆平:你要指导他搞试验,要修改他的论文,麻烦得很。

  记者:可是传承就是这样完成的?

  袁隆平:论文修改起来麻烦得很,要逐字逐句研究,死脑细胞的。

   111

  2016年10月,袁隆平获得首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致感谢词时,袁隆平念到第二页,纸张卡住了翻不过去,他嘟囔了一句“麻烦死了”,这句话经话筒放大,传入在场嘉宾和记者的耳中,现场爆出了善意的笑声,晚宴嘉宾称这是他“真性情的体现”。吕志和奖奖励袁隆平奖金折合人民币一千七百多万元,袁隆平说,他会用这笔钱奖励那些用心种地的人。

  袁隆平:我现在有钱,我得了一个吕志和奖,2000万港币相当于人民币的1700多万人民币。

  袁隆平:达到16吨,我奖100万,实现了,我奖了两个100万。

  记者:奖给谁?

  袁隆平:达到16吨的。

  记者:您说过90岁的时候,百亩达到17吨,您的愿望就实现了?

111

  袁隆平:要实现了,明年我正式宣布了17吨,达到了又是100万。

  在很多场合,袁隆平都说过自己的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他曾经梦见自己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跟同事助手们,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而另外一个梦想,则是他的奋斗目标,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他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11

  记者:您现在还经常做那个梦吗?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做过一次,哪能经常做?

  记者:您真的盼着这水稻?

  袁隆平:高粱那么高,有这个镜子那么高,稻穗有一尺多,两尺长,籽粒,花生米那么大,好高兴,终于坐在稻子下乘凉,禾下乘凉梦,现在正在向禾下乘凉梦攻关,但是什么时候实现,那就很难说了。

  记者:得您永远都不退休?

  袁隆平:那不会退休,退休做什么,除非走不动了,看不见了,那就退休了。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