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让很多长征历史细节又浮出水面,其中,一些数字读来令人惊讶: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美国传记作家R·特里尔也这样记述:“大约54%的长征者都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 可以说,长征,是一群年轻人走出来的。
然而,正是这群年轻人,在长征途中转战14个省份,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跟随中央红军的他们渡过大江大河20余条,翻越崇山峻岭40余座,有5条山脉终年积雪,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并攻占县城100余座。这群20岁上下的年轻人,平均每天行军约37公里,每行进300米就有1人献出生命。在中央红军300余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1次遭遇战,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抗击着敌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一直到走出困境走向胜利。
这的确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为什么这支这么年轻的队伍却摧不垮、打不散,呈现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延安时期就有人问过。1938年4月,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作演讲时就曾被问道,长征胜利靠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原因就在于有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信念,那时候大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没有理想,不用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的确,几多峥嵘岁月逝去,唯有理想依旧闪闪发亮。然而如今,当我们的年轻人每每谈起理想时,却常常话锋一转,重点落在另两个字上:现实。以至于所谓“骨感的现实”常常让我们羞于谈论理想。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世界。”刻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上的这句话,的确叫人认清现实的残酷,当你洋洋得意时,现实往往会给你致命一击,甚至让你失去信心。然而,这也正是每个人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既然选择了“改变世界”的理想,就注定了人生要走“困难模式”。从这方面说,理想和现实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尽管民不聊生,却没有让人感到这个民族失去了希望。因为有无数个像红军战士一样热血的青年,在历史的重大关头,毫不犹豫地肩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当梦想照进现实,他们选择的是咬牙坚持,一步步走过来的,最终柳暗花明。
很多时候,人的选择都是一念之差。参加革命的年轻人当中,有不少人曾经家境优越。如果当时,他们放弃革命理想,走一条不那么艰难的路,那么他们的人生也许是另一番光景。然而,品尝过理想信念美味的人,一旦放弃,又怎能逃脱精神上的苦涩萎靡?
理想是什么?有人说,理想就是一个方向感。人在什么时候最恐惧?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房的时候,最恐惧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方向的时候。而理想,就如同在茫茫戈壁上突然找到了方向,如同在漆黑的隧道里发现了那道亮光。为平凡的生活照亮一道光,这就是理想的意义。
现实需要面对,但理想更需要坚守。“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如今,中华民族在向着伟大复兴目标前进的道路上,在改革攻坚的进程中,还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大渡河”“腊子口”“雪山草地”,这个时候,我们当然要直面骨感的现实,但我们也许更需要不忘初心,忠于心中那不灭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