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王承登:铁血传奇 赤子情怀

中国新闻(原创)来源:央视网 2016年10月22日 14:5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初心,是80年前在顶风冒雪的烈火青春中铸成;初心,是80年来在无畏无惧的砥砺前行中继续。

  初心是长征的力量,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让他们谱写了一段雄壮的史诗。

  长征是对初心的守护,以血肉之躯保存下一粒革命的火种,播种下一颗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七个有故事的人,七段热血人生,却是一样的初心,一样的选择,一样的今生无悔。他们是长征的亲历者,他们是初心的守护神,他们是我们继续前行的擎灯人。

  ——编者

  人物介绍:

  100多年人生、80多年党龄,戎马一生写传奇。百岁感言: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他是长征老兵王承登,经历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无数次死里逃生,却依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老红军、老党员对党的信仰与忠诚。

  央视网消息:“敬礼!我是红三军团的通讯员,我是长征老兵王承登。”精神矍铄、铿锵有力、行礼标准,今年102岁高龄的长征老红军、抗战老兵王承登令人肃然起敬。年过百岁,四世同堂,生活富足,其乐融融。这是百岁老红军王承登目前的生活状况。

  80年过去了,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斗过饥寒、战过激流,战争在他的身体上留下的多处印记,成为岁月里最宝贵的记忆。

  80年过去了,王老一年四季穿军裤成为不变的习惯,发扬长征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被他挂在嘴边,时刻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

  80年过去了,难忘岁月里的坚贞、忠诚和信仰。从黑暗到光明,从艰难到胜利,突破重围,百年风雨中,初心从未改变。

  “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百岁感言是王承登一生的写照。

  投身革命即为家

  王承登,祖籍江西省赣州兴国县城岗乡,3岁丧父、7岁丧母。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出生的具体时间,只知道是1914年。回忆起自己年幼时的生活,这位百岁老红军指了指自己现在穿的衣服说:“那时候,一件衣服要补丁摞补丁,好可怜。”

  1928年,村里有了地下党,经常在他家前面的磨坊里开秘密会议。有时候三四个人,有时候四五个人,有时候白天关了门开会,有时候晚上开会。14岁的王承登对革命工作有了最初的印象。1930年春节,同村的红军战士跟他谈起红军一事,王承登就萌发了去当红军的想法。在同村小伙伴的带动下,他成为了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的一名通讯员,他年龄小,个子矮,连长叫他“矮子”。在部队,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这里就跟“家”一样。正是在革命队伍这个大家庭中,他才得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在江西于都河集结完毕,王承登跟随部队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途。回忆起那段经历,王承登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谁也不知道要去哪里,要走多久,但知道跟着队伍走,不会有错!抗日,不会有错!只有走下去,父老乡亲才会都过上好日子。”

  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王承登说:“只有参加革命才有自身的解放,才有前途。”

  九死一生 从“弱冠少年”到“红军战士”

  硝烟弥漫,危机重重,从病痛、饥饿、战火中走出来,他无数次南征北战,无数次直面枪林弹雨,无数次赴汤蹈火、舍身忘死,他从一名小小的通信员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重机枪手。他经历了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次负伤让他落下了残疾,如今右耳失聪,一坐飞机、火车、轮船就头晕。但是,比起那些永远长眠在江水中、雪山上、草地里的战友们,王承登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第一次受伤是在1934年长征的时候,在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突遇敌军,为掩护部队撤离,他的左腿负了伤;1936年,在瓦窑堡战役中,子弹从他左眼射进、右耳射出,差点丧命;1939年,在鲁西的反扫荡中,右腿负伤。至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王承登的负伤部位。

  “我第一次负伤,第二次负伤是在山坡上抬到医院去的,不到100里,整整走了三天三夜,加上在山坡上睡了一天一夜,就是四天四夜。这四天四夜伤口的血一直在流。我这一生的命真是拣来的。”长征这一路上,战斗频繁,天天要过“鬼门关”。

  在王承登的长征记忆中,对部队过大渡河时的情景印象最为深刻。众所周知,红军强渡大渡河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过大渡河是最艰苦,也是最险的一关。大渡河上的铁索链其实上面铺有板子,当我们到达大渡河时,河面上就只剩下几根光秃秃的铁索了,是敌人把板子全部撤掉了,我们红军战士是冒着敌人的炮火,爬着铁索冲过去的。这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一道关卡,我们只能爬过去,没有退路,唯有爬过去才有胜利的希望。”

  身下是湍流不息的江水,头顶是敌人射来的密集子弹。“我亲眼看到,很多人在前面爬着爬着就掉下江去,再也没有上来……”回首往事,王承登老人久久不能平复。

  一道道坎迈了过来,全凭的是“硬骨头”,靠的是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主义精神。过草地时,大家的战斗口号是“走出草地就是胜利”。只要一宿营,大家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找吃的,挖野菜、捉鱼虾、拣死牛死马的骨头砸来煮水喝,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山珍海味”。王承登有个赣南老乡叫郑金煜,刚17岁,因病重行走困难让他骑马,但他却把马让给了病轻的同志,说能保住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的力量。临终前,他说,坚信革命会胜利,托战友告诉他的家人,他是为了革命胜利而牺牲的。

  红军长征,敌人有飞机侦察轰炸,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而红军战士靠的就是自己的两双脚,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份,600余次重要战役,翻越大山40座,跨过近百条河流,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下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这是一组催人深思的数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每每想起他们,王承登就想起了这句诗。

  老兵追梦“新长征” 总书记亲推振兴战略

  抗战胜利后,王承登与妻子刘秀英因抗战结缘,经组织介绍他俩在山东单县结婚,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定居江西省赣州市。

  老兵不老。一直以来,王承登有两个心愿,一是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茶油等扶贫产业支持,他还想为家乡做点事,这就是他的“新长征”。另一个愿望是,当年参加长征,现在还留在赣南的老红军还有3位,都100多岁了,希望有生之年能请到总书记到赣南走一走、看一看。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江西考察。此次,总书记考察选择江西源于一个“约定”--实现老兵王承登的“愿望”。面对邀请,总书记应约而至。

  如今,赣南老区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王承登认为中央出台的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扶持措施使百姓得到了实惠。王承登说:“能过上好日子,要从心底感谢党中央,感谢习总书记。”长征精神指引老区发展崛起,拼搏向上的劲头正是长征精神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世纪老人王承登已是头发花白,但长征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里,在对现在的年轻人要继承长征精神的寄语中,王承登说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年轻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发扬长征艰苦奋斗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文/弟辰晨)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