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马忆湘:长征路上的“朝阳花”

中国新闻(原创)来源:央视网 2016年10月22日 14:5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初心,是80年前在顶风冒雪的烈火青春中铸成;初心,是80年来在无畏无惧的砥砺前行中继续。

  初心是长征的力量,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让他们谱写了一段雄壮的史诗。

  长征是对初心的守护,以血肉之躯保存下一粒革命的火种,播种下一颗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七个有故事的人,七段热血人生,却是一样的初心,一样的选择,一样的今生无悔。他们是长征的亲历者,他们是初心的守护神,他们是我们继续前行的擎灯人。

  ——编者

  人物介绍:

  11岁参军,12岁开始长征,18岁嫁给独臂将军,38岁成为畅销书作者--她叫马忆湘,长征路上走出来的女作家。

  央视网消息:“炮火连天,听!战号频吹,决战在今朝。英勇的红军,武装上前线。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鲜血,坚决与敌人作死战。”

  1936年7月的某个夜晚,川西北若尔盖地区的高原草地。几个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围坐在一堆篝火旁,高声唱着当时部队里流行的这首《炮火连天》。

  高原上寒冷的空气夹杂着湿漉漉的水气和霉味,透过红军战士单薄潮湿的衣服紧紧包裹着他们瘦削的身体。那份潮湿的寒冷从皮肤一直浸透到骨髓里。七月的草原,到了夜里温度竟降到零度左右。红军们走了一天,刚刚吃过“水煮青草”和“红烧皮鞋”,此时围坐在篝火旁,一起度过这一天当中难得的“闲暇”时光。

  马忆湘坐在熊熊的篝火旁,她那瘦小的身躯在这一望无际茫茫大草原的衬托下显得愈发瘦小。她此时还只是个13岁的孩子。两簇火苗在她黑漆漆的大眼睛里跳动,她的思绪也随着跳动的火苗一闪一闪回到了从前。

  从“童养媳”到“红小鬼”

  1923年5月,马忆湘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龙家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时,她还不叫马忆湘。因地主逼债,母亲不得不把她送到一家农户做童养媳,马忆湘在婆家受尽虐待。1934年部队经过时,她死缠烂打当上了小红军,从此拥有了“马忆湘”这个动听的名字。

  “你是湖南人,不能忘了家,就常回忆自己的家吧!”部队首长笑呵呵地说。

  1935年10月,长征开始。组织决定将年纪小的红军留在当地。马忆湘心中却始终有个念头:“今生今世,活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于是她打扮成叫花子,经过20多天长途跋涉终于追上部队。

  首长怕她和其他几个女孩子掉队,让她们每天和先头部队一起走,但到晚上,她们就成了后面收容部队的“客人”。收容部队的同志开玩笑说:“你们几个小鬼呀!每天两台戏,早上轟台,晚上压轴!”马忆湘也被逗乐了。

  长征路途艰险,马忆湘的鞋子早就磨烂了,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上磨出了不少血道子。一个同志看到后问:“你的鞋呢?”

  “早就磨烂了。”马忆湘说。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那个同志拿了一双小草鞋递给马忆湘。原来这双草鞋是他连夜为马忆湘打好的。

  长征路上,这种暖人的点点滴滴还有很多。在进入第二片草地前,战士们自行筹备干粮。马忆湘凑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凑到了一小袋粮食,却不料回去的路上脚一滑,粮食掉进了河里,被水冲走了。

  马忆湘急得坐在河边大哭。哭声引来了其他战友。大家得知马忆湘丢粮的事情后,一人一把,又将马忆湘的粮袋重新装满。在当时的情形下,每个人的粮食都远远不够自己糊口,很多人饿死在茫茫的沼泽地中,这一人一把粮食,其实是每个人将一丝“生”的希望送给了她。马忆湘心中一阵暖流涌动,泪水瞬时夺眶而出。

  生死一线

  长征路上,艰险也不言而喻。

  渡过金沙江后,部队来到雪山脚下。当时正是阴历4月,雪山下蝴蝶蹁跹,绿草如茵,是温暖美丽的春天。战士们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昂。

  走到半山腰,天气渐渐凉下来。再往上走,连太阳都消失了。狂风裹挟着雪花和冰雹漫天咆哮,如同海浪般狠狠地“砸”在红军战士身上。天地间一片银白,脚下是厚厚的冰层和积雪,到处都是雪洞,人们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洞里去。

  然而最让人难忍的并非寒冷的天气与艰辛的路程,而是高山上稀薄的空气。红军战士们头晕眼花,呼吸困难,身体发软,一阵阵恶心想吐。好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了雪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同样难耐的还有饥渴。翻过雪山,马忆湘随部队来到了重叠连绵的石峰间。这里没有水,没有树,没有鸟,满眼都是光秃秃的石头。毒辣的太阳灼烧着大地,石头被烤得火热。连枯草似乎都要燃烧起来。

  战士们的水早就喝光了。每个人都脸色焦黄,嘴唇干裂。渴得实在受不了了,就舔舔自己的汗水,又苦又涩。战士小刘寻了满山找到了两个红彤彤的野果,自己舍不得吃,拿给大家。结果战友们你推我,我推你,谁都不舍得咬上一口。好不容易寻到一口水井,却早已干涸,井底只剩下烂乎乎的淤泥。同志们将湿泥一盆盆挖出来,包在纱布里挤出了六碗黑乎乎的泥水。大家不舍得喝,每个人只用舌头舔舔,便算是喝过水了。

  “哇”的一声婴儿的啼哭,将马忆湘的思绪拉了回来。是旁边女战士怀中抱着的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在红彤彤的篝火的映照下,那孩子的脸色依然惨白得可怕,身子瘦弱得像只小猫。马忆湘怜惜地看着他。

  进入茫茫草地,气候更加恶劣,粮食也更加稀缺。死亡的战士越来越多,后面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找到行军路线。

  马忆湘的粮食吃光了,只能以野草充饥,却不慎吃了毒草,小腹像刀搅般疼痛。有时痛得两只脚不能落地,只能由其他同志背着走。每个人的身体都极其虚弱,而且天寒地冻,阴雨连绵,每迈一步都十分艰辛。马忆湘心中不忍,对背着自己的战友说:“同志们,放下我吧,别再拖累你们。”

  “不行!抬也要把你抬出去!”战友们斩钉截铁地回答。

  “朝阳花”

  终于,13岁的“红小鬼”马忆湘随部队来到了革命胜地--陕北,她被留在延安后方医院工作,后任关中分区妇联副主任。1941年,马忆湘嫁给了“独臂将军”晏福生。1945年,她随八路军军部队赴东北,任旅卫生部政治指导员。

  解放后,马忆湘随丈夫调入湖南工作。在这里,她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号召老干部撰写革命回忆录。马忆湘花了几个月时间,完成了一万多字的回忆录《在长征的道路上》。

  马忆湘的回忆录感动了无数读者。编辑部建议她写一部自传体小说。经过3年努力,马忆湘完成了半自传体长篇小说《朝阳花》。《朝阳花》成功塑造了吴小兰、王德明、看护长、小刘、柳莹、李连长等一批红军指战员的光辉形象。该书几年内一版再版,发行数十万册,并被翻译成日语出版。

  与《朝阳花》同时期出版的还有《苦菜花》、《迎春花》,三本书并称“三花”。随后,马忆湘又相继完成了《难忘的青少年时代》、《我跟红军过草地》等文学作品。

  与此同时,马忆湘也被授予少校军衔,并曾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还获得延安劳动模范、劳动英雄等称号。

  2016年9月11日晚10点30分,马忆湘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马忆湘,这位爬过雪山、趟过草地的红二、六军团年龄最小的女兵,走完了她的人生长征路。但她的长征故事、长征精神,和凝结了半生心血的《朝阳花》,却成了我们永远的财富。

  (文/李璇)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