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张育林:我国载人航天将由探索试验转入空间站常态化运行阶段

中国新闻来源:新华社 2016年10月16日 10:4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记者李宣良、李国利)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在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1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带动作用。神舟十一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将完成探索试验阶段,并在将来转入空间站阶段的常态化运行。

  “在世界上,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国家,不管经济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对浩瀚宇宙的关注、对太空的探索,都同样充满热情。而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更是孕育了千年。”张育林注意到,最近几年,反映人类太空探险的电影《地心引力》《火星救援》,获得广泛的欢迎和热捧。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类对于太空与未来的好奇。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尽管当时条件非常艰难,但中央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是着眼提高国家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着眼为航天培养和保留人才的战略决策。”张育林说。

  有着30多年航天工作经历的张育林,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阶段的艰难有着深切的感受。当时,社会上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买茶叶蛋的”顺口溜,生动反映了航天科技工作者面临的困境。作为我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只有一条简易铁路与外界相通,连一条公路都没有。整个发射场的工作条件、生活设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不仅本身实现了一系列技术跨越,而且对整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拉动。

  张育林介绍,从航天发射场和航天器制造,到测控通信等各大系统,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带动下,航天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航天人才队伍得以保留、发展、壮大。

  航天对国家总体科技水平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被美、俄等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同样也牵引了原材料、元器件、现代工艺、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快速进步,成为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观体现。

  除世界普遍规律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资源有限、科技水平相对不高的条件下,独创了大型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如今,这种模式已经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专项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件”。

  “载人航天工程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对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充分证明了中央决策的科学和正确。”张育林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差距。”

  以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任务为标志,中国人才刚刚走出地球,还只是在近地轨道400公里以内空间活动。“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远、更大,肯定要远远超过400公里。”张育林说。

  “神舟十一号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张育林说,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探索试验的任务即将完成。随着下一步空间站的建成,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

  “到时候,飞船发射不像现在隔几年发一次,而是一年发几次,以保证航天员定期往返。”张育林说,在空间站建成阶段,不仅有现在以航天器驾驶操作为主要任务的航天员,还要有在轨工程师甚至游客进入太空,以满足社会公众探索太空的渴望。

  张育林展望,虽然中国空间站只有60多吨,规模不算大,建设得也比和平号空间站、国际空间站要晚,但在推动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制造等方面将有一系列新的突破,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