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网络媒体走转改】传承长征精神 革命老区不辱脱贫攻坚新使命
发布时间:2016-10-10 23:0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周婉娇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周婉娇)10月9日,“长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行至南阳市南召县。
历史上,南召多次见证党和红军的革命历程。
1929年春,27岁的共产党员张景昉被党组织派遣回家乡曹店镇开展党的活动。次年12月,中共南召县曹店支部成立,南召第一个中共党组织诞生,张景昉任支部书记。
1932年11月,贺龙将军率红三军3000余人进行反围剿,穿越南召6个乡镇。沿途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打出“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等口号,宣传了党的政策。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从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中途在南召转战,进入伏牛山区,再次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张景昉的女儿张明环和儿子张明彦依然记得父亲的遗训:完成我遗志,为社会服务。
得知记者们要来,67岁的退休教师李恩章特意拿出自己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创作的组画《红军不怕远征难》。画卷长36米,重20余斤,耗时8个月,由10幅画配以古体诗组成,全是他根据史料传记想象的长征场景,包括十送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战斗画面激荡人心,红军形象栩栩如生,军民之情真挚饱满。
李恩章告诉记者,自己深受革命精神感召,决心用笔墨肩起传承历史的责任与担当。他感慨道:“有时我半夜也要唱红歌,每一个音符都是血啊!”
峥嵘岁月远去,现如今,如何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成为时代留给南召的新使命。
南召地处伏牛山腹地,秦时设县,历史悠久,又因地理和历史原因,发展滞后。既是革命老区县,也是5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系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截至目前,全县仍有1.38万户4.55万贫困人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就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作出了一系列部署。2016年,南召县以“六个精准”指导脱贫工作,计划帮扶15个重点贫困村脱贫和全县1万名贫困户脱贫,完成3030人移民搬迁任务。
站在新买的电动三轮车前,娘娘庙村村民高树良的脸上挂满笑容,他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今年脱贫了!”
高树良今年72岁,一家四口,儿子患病,无法务工,孙子大学在读,是典型的因病致贫贫困户。3000棵苗木是全家的经济来源,原本常常滞销,年收入不到3000元。
高大爷一家是娘娘庙村138户贫困户的缩影。当地山多耕地少,农户多以苗木花卉、畜牧等为生。作为皇后乡的五个贫困村之一,娘娘庙村全村共398户1660人,仍有555人挣扎在贫困线上。
2015年8月,在因村派人精准的政策指导下,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张鹰来到娘娘庙,任驻村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所有贫困户全部加入苗木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贫困户的苗木,避免了恶性竞争和压价。
利用这种方式,仅今年春季,全村就卖出了500多万元的苗木,高树良的收入也超过了3万元。
为了破解销售难题,娘娘庙村建立了苗木销售网络平台,乡政府与河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校企合作,形成“互联网+高校+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帮助农户的苗木更快捷变现。
张鹰甚至把高校教师请到村里,长期向村民们免费开设电商知识课,为苗木销售出谋划策。许多村民表示:“咱这书记好的很!”
不仅是娘娘庙村,云阳镇山头村也依托特色产业,加快了富裕之路。
2014年开始,总投资1000余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让山头村实现了三年大变样,徽派民宅古朴典雅,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成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2013年开建的玉兰生态观光园,集农业生产经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已成为全县苗木花卉的展示平台。在龙头企业锦天园林绿化公司的带动下,苗木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年销售5000多万棵,可实现苗农增收6000元以上。仅2015年,贫困户劳力近200人被吸纳至企业务工,年均收入2.5万,基本实现了当年脱贫。
宇翔地毯厂的生产车间内,数十名女工正在加工手工地毯。这项工作可以带给她们每个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
工业方面,南召同样注重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非金属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电力能源等主导产业,引进了台湾华扬龙生、康亦德新材料、宇翔地毯、鑫泰钙业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