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国庆节前夕,记者来到甘肃岷县麻子川乡旋窝村采访。当年,红军翻越腊子口雪山后,曾在这里进行休整。
村头,68岁的村民孙满指着一处带有厢房的老式堂屋说,红军休整期间,毛主席就住在这里,《七律·长征》就是在这里构思形成的。
低矮的茅草屋檐下,四根明柱粗壮斑驳,左右各有一扇大窗户,屋子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沧桑厚重。
“毛泽东写长征的著名诗篇,大多是在红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而作,《七律·长征》也不例外。当攻克腊子口、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触景生情,开始构思创作《七律·长征》。”中共岷县县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何绪清说,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后认为,毛泽东的这首名作可以说是构思于岷山,创作于岷县旋窝村,此后又作了修改,全诗深刻展现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豪情壮志。
抚今追昔,细细品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记者仿佛看到毛泽东挥手指挥红军的身影,看到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翻越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一路攻坚克难的英姿。
“越是艰难困苦,越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漫步哈达铺的红军街,土墙土瓦依旧原汁原味。许多居民家门口飘扬的五星红旗,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岷县,被称为“长征的加油站”。在这里,群众为红军筹集捐献了200多万公斤粮食及大批军需物资;在这里,红军集中休整57天,精力体力得到极大恢复,为继续北上打下了基础;在这里,3000多名英雄儿女加入了红军队伍……
“这里不仅是红军长征路上的‘物质’加油站,更是红军将士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加油站。”岷县人武部部长赵培战说,“数万红军将士虽然不知道长征最终会走到哪里,茫茫征程何时结束,但他们坚信,跟着共产党就一定能够胜利。”正像邓小平同志所说,在长征中为什么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共产主义信念。
长征途中,有这样一幕至今令人难忘: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兵站部部长吴先恩率部翻越党岭山时,发现许多战友的遗体被埋在雪里,有一只胳膊伸出雪堆,拳头紧握。他们掰开拳头一看,里面是党员证和一块银元。党员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这只紧握的拳头,体现的是红军将士信念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高山低头、使雪山让路。
尽管长征的征尘已散去多年,但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凝练成的长征精神始终焕发着时代光彩。
大山深处,岷山脚下,岷县一派勃勃生机。县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始终注重引导干部群众发扬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的“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岷县已经成为闻名四方的“当归之乡”。
大漠戈壁,秋意渐浓,练兵场上热情似火。记者向下一个采访点进发时,正逢第47集团军某旅官兵在河西走廊摆兵布阵备战。旅政委胡巍告诉记者,每逢执行重大任务、参加重要演习,他们都会用长征精神激励官兵。在长征精神激励下,部队今年接连攻克信息化作战、新型作战力量融入体系作战等多项难题。
是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长征精神都是我军的政治优势、宝贵财富和传家法宝,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力量源泉。在改革强军的新长征中,只要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就没有翻不过去的“雪山”,没有闯不过去的“草地”。
图:岷县旋窝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
本报记者 孙兴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