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爱国情怀最朴素也最深沉,正是这种情怀将每一个人的事业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新闻联播今天开始推出系列报道《我和我的祖国》,为您讲述我国科学家用专业知识报国圆梦的故事。今天为您介绍农业专家李振声,他精心培育小麦新品种,使贫瘠的黄土地焕发生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李振声刚刚从山东农学院毕业进入中科院工作。当时,我国北方麦区正赶上小麦条锈病的大面积流行,在黄河流域造成100多亿斤的减产。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到陕西杨凌,寻找对抗小麦条锈病的办法。
在陕西,李振声看到小麦因病减产,而野草没人管,却长得很好,那么能不能通过小麦与牧草杂交来培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他就此开始了对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这一研究,就是二十多年。
1987年,在西北扎根了31年的李振声再次临危受命,深入黄淮海地区,改造当地低产的盐碱地、沙荒地和涝洼地,力争提高粮食产量。
2007年,因在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的重大建树,以及为农业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李振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75岁的李振声再次出发,这次的任务是在环渤海地区过去只能种些耐盐植物的盐碱地里,不仅能种上粮食,还要能丰产。
通过让普通小麦和耐盐植物杂交,李振声课题组成功培育出了耐盐小麦,截至2015年,渤海粮仓项目增加产量33亿斤,增加创收24亿元。直到现在,已经85岁的李振声还在为渤海粮仓工程忙碌着,他们的目标是,用这片占全国1/32的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生产出占全国1/10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