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陕西铜川作为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性城市就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黑色。一度,铜川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在面临不得不做出的抉择面前,铜川用20年时间进行探索。9月26日下午,铜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严维佳向参加“长征路上奔小康”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媒体介绍了铜川20年来的转型实践。
铜川位于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人口86万,辖3区1县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座城市因煤而兴,因矿设市。境内煤炭储量30多亿吨,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1958年建市以来铜川累计为国家建设贡献了5亿多吨原煤、1亿多吨水泥,这些水泥若垒成1米见方的墙,长度可达6.8万多公里,可绕地球一圈半还多。
严维佳说,回顾过去,铜川为全省乃至全国争了志气,但同时也伤了元气。
铜川产业结构单一,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托资源,长期以来形成“一煤独大”的偏重型产业结构,受此影响,铜川环境污染严重。上世纪,铜川一度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此外,开采区塌陷、下岗再就业等社会问题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种情况下,铜川如何转型?
“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以再造一个新铜川的魄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规划建设新区,加快结构调整、加大环境治理,全力以赴抓转型、促发展。”严维佳语气激昂。
“转型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立足深度转型,1994年,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标准,高点规划开发建设了铜川新区。”严维佳说,如今新区经济总量已相当于一个区县,已成为全市新中心。规划建设的装备制造、文化养生、新型材料等8大工业园区体量也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30%以上。
同时,铜川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省支持转型等重大战略机遇,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区成员城市等等,这些中省政策的支持,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铜川上项目、兴产业,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在成功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的同时,加大传统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目前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也已经达到57%。农村经济和第三产业也稳步发展,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据介绍,2015年,铜川旅游总收入达到65.61亿元,是1995年的35倍。
与此同时,铜川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关闭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累计关闭了57条水泥生产线、近500家“十五小”企业、强制拆除关闭163家白灰窑、坩土窑。“宁可牺牲GDP,也不要污染,这一点是非常坚决的,不要金山银山,就要绿山,”严维佳说。
持续的治理终于受到大自然的回报。2013年铜川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宜居生态示范城市,这个过去在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如今就连对环境要求苛刻的濒危鸟类朱鹮也都来此繁衍生息了。
铜川还实施了城乡居民增收、环境污染治理、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居民整体搬迁等民生十大工程,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20年的转型探索,严维佳总结为“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他说,转型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或许后面的转型之路会越走越难,但经过20年的实践和探索,铜川已经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未来“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