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人民网合肥9月23日电(张磊 汪瑞华)五年转瞬即逝,期间的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加,更是心智的成熟,对于芜湖人如此,对于芜湖这座城市,概莫能外。
过去的五年里,芜湖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其社会治理体制、科技金融、人才机制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创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股强大合力在芜湖得以彰显。
五年来,芜湖依靠临江的天然利好和创新的传统基因,在各方面发展得如鱼得水:庞大制造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换,城市建设从沿江发展走向跨江联动。如今,依托合芜蚌试验区、长三角经济带的芜湖正以左右逢源之势,在长江之滨茁壮成长。
产业之变——
秉持创新勇立潮头
作为一个沿江的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一谈到转型,这五年来,在芜湖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创新”。
说到创新,在芜湖处处可见,有“三只松鼠”的从无到有、有方特欢乐世界的从小到大、更有汽车和机器人产业的从弱到强……
五年来,芜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尤其把科技创新摆在重中之重。2011年以来,芜湖市累计兑付科技创新政策资金9.7亿元,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9.2亿元。“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直接投入达到60余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全社会研发总投入280余亿元,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7%。
了解芜湖的人知道,一直以来,自主创新就是芜湖的城市特色,更是芜湖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根本动力。对于芜湖而言,“创新创业”已经融入为这座城市的基因。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芜湖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奇瑞的带头引领下,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已经发展形成芜湖的支柱产业,拥有奇瑞汽车、中集瑞江、联合卡车等多家生产企业,形成了汽车整车、改装汽车以及汽车发动机、变速箱、仪表、密封件、燃油箱、制动、悬挂、转向以及照明灯汽车零部件的产业聚集地。
数据统计,今年1至7月,芜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产值709.49亿元,增长13.1%,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0.35%;实现增加值150.72亿元,增长13.8%,拉动增长2.5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5.5%。
传统产业加速崛起,新兴产业从未停歇。在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大手笔推动下,如今芜湖三次产业比重由6.8:63.5:29.7调整为4.9:57.2:37.9。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现代农业机械、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通用航空、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以一股“长江水天上来”之势急遽奔流。
产业腾飞,产业园区的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芜湖国家经开区位列全国百强产业园区第52位,芜湖国家高新区获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单位,芜湖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芜湖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个个拔地而起的产业园区,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
五年岁月更迭,五年激情未减。从当年的芜湖造船漂洋过海,到后来的芜湖造车驰骋四方,再到今天的飞机芜湖造即将展翅蓝天,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一路相随。
格局之变——
江城风范豪气顿生
在过去的五年,芜湖顺利完成了3次行政区划调整,市区面积由827平方公里扩大到1491平方公里,构建了芜湖拥江联动发展新格局和崭新的大交通版图,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位居芜湖沈巷的江北集中区。这个起初的弹丸之地,从2010年成立之初,就依照“产城一体、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科学发展先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
短短五年时间过去,这里有总投资20亿元的惠普全球汽车云产业基地,有总投资15亿元的修正健康饮品产业园,还有总投资10亿元的天津三卓韩一精密制造以及总投资10亿元的巨轮高端装备产业园……一大批产业项目跑出“加速度”,在江北集中区纷纷落户并陆续开工。
截至今年5月,集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7.5亿元。新能源新材料、金融及总部经济、电子信息三大集聚区产出效应初步显现,一座位于长江之畔的产业新城初长成。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越来越多的“荒芜地”逐渐成为城市的“新中心”。驱车在芜湖城东街头,过去的人烟稀少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浓荫滴翠的碧树。行驶在中江大道上,双向12车道的公路让人视野开阔。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五年来,芜湖不断加大交通建设投入,持续有力推进公路、桥梁等重点工程建设,呈现出规划先行、建设有序、质量并重、等级提升的良好态势。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芜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1.52亿元,为“十一五”投资额的3.3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363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1570公里,公路密度网达到173.06公里/百平方公里。
在城市交通提升六年行动计划下,如今的芜湖,合福高铁、宁安高铁、铜南宣高速、芜申运河相继建成,北沿江高速、长江二桥加快推进,民航机场、轨道交通等项目正式获批,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高铁时代的到来,让芜湖人的出行更加便捷,也让芜湖的对外交通格局发生巨大改变。近年来,伴随着高铁、公路、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投入使用,芜湖人的时空感受正在不断刷新。
如今,从芜湖到福州,因为合福高铁的开通,一下子进入了“千里山川半日还”的全新时代。而宁安高铁的通车,让芜湖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一下子拉得很近。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贯通东西南北,民用机场正式获批,出行选择越来越多了。正如经历阡陌交通提速带来的时空大转换一样,芜湖在熙来攘往中书写着格局之变。
效能之变——
“智慧芜湖”提质增效
都说“百姓无小事,万事民为先”,顾名思义,只有真正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才能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治理得好,百姓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社会状态是否健康,社会秩序是否井然,社会运转是否高效……一切取决于社会治理。在过去,芜湖居民提取公积金须到市民服务中心窗口排队办理,现如今只需登录易户网,轻点鼠标即可办成。
而这只是芜湖“互联网+政府服务”的小缩影。现在,不论是居民还是企业办事,均可通过市政府官方服务门户——易户网、易企网实现在线办理,极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方便了基层百姓。
为了打造“智慧芜湖”,近年来,芜湖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建立了包括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房屋库、证照库、信用库、视频库、权力清单库在内的政府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搭起了一站通政府服务平台,借此解决了“为审批跑断腿”“为办事磨破嘴”的办事难问题,使每位居民及企业都平等快捷享受到政府服务。
在镜湖区,为了方便群众办事,该区于2014年就开始推行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建设,依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把全区划分成近800个网格,按照“一格一员、综合履职”的要求,建立了社区网格员队伍。
一张无形的网格,连着所有人。情况掌握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工作推动在网格,感情融洽在网格。网格化的管理促进了社区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变群众上门为干部下沉,工作人员也不再是围着桌子和领导转,而是围着百姓转,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大大提升了政府效能。
初衷不变——
为百姓“不忘初心”
转的是型,不变的是“芯”。五年间,芜湖的产业发展了,格局拉大了,效能提升了,但这座城市“一心为民”的初衷不曾改变。
在推进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的同时,五年时间,芜湖抓住国家棚改政策机遇,大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累计改造棚户区643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30平方米增加到40.4平方米。
一直以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芜湖衡量改革含金量的一把重要标尺,这不仅来自居住条件的逐步提升,还有家庭收入的日渐丰厚和生活环境的更加美好。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据了解,在过去的五年,芜湖滚动实施了184项民生工程,财政累计投入371亿元,是“十一五”的2.8倍。此外,社会保险扩面提标,社会救助不断完善,教育医疗体系更是日臻健全,芜湖城乡群众正从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的基本需求层面,向读书免学费、养老不用愁、看病能报销、困难有人帮全面升级。
时入深秋,芜湖的气温已没有了炎夏的燥热,不到7点天已全黑,辛苦了一天的人们急匆匆地往家赶,然而在这座城市每个大的十字路口,交警和一些志愿者们还坚守在岗位上,有条不紊地指挥交通。
良好行为的养成有各种因素,但芜湖坚持了多年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动,对提升市民素质、增进城市文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人说,水是城市的眼睛,如果没有水,一座城市就少了许多灵性。曾几何时,被称为“城市之肺”的镜湖横卧在闹市中心,几乎没有人不知晓这里的一方水系。如今,镜湖在芜湖人心中提高到更加难以割舍的地位,傍晚在流光溢彩的湖边散步,已成为他们最惬意的夜生活。
与之相呼应的是沿江而建的滨江公园,无论是“亲水平台”还是码头长廊,无论是主题雕塑公园还是非遗文化博览园,抑或是绿化小品道路景观,无不充满着创意与匠心,让人们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城市的自信,归根到底是市民的自信。近年来的变化,置身其中的芜湖老百姓可谓感受最深。他们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工作,最终换来的是“大变样”全线告捷的欢欣。不少芜湖人感慨,现在变化最大的是老百姓对芜湖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底气更足了。
如今,在芜湖,置身“云开见树色,江静听潮声”的美景,看得出来,生活中的件件小事,正慢慢积淀成每一位芜湖市民心头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