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重走长征路】长征故地 湖北最小村庄40年修通一条致富路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6年09月24日 17:2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坎子山村一角(郧西县委宣传部 杨洪霞摄)

坎子山村一角(郧西县委宣传部 杨洪霞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高宇婷)1932年至1936年,红四方面军、红三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曾先后来到湖北省郧西县休整、停留。当地的老百姓给红军提供吃、住等,红军则绝不白拿、白吃,都会留下相应的报酬。

 

  80多年后,乘大巴车顺山路蜿蜒而上,重走长征路,今日绿树成荫的和平宁静与那段艰难困苦的战斗岁月情景不断交错。

 

  “郧西县的湖北口乡,几乎家家户户都留宿过红军。”郧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杨洪霞说,“我爷爷家就曾留宿过一名走散负伤的红军。爷爷把自己一件没穿过的新棉袄送给红军上路穿,红军走的时候留下了仅有的三尺白布。”

 

  当年还有很多百姓直接跟红军一起走了,仅湖北口回族乡就有革命烈士238人。

 

坎子山村支书魏登殿

坎子山村支书魏登殿

    今天,这里的百姓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拿出了万里长征的那股子韧劲儿。

 

  一边紧邻大山,一边是看不到底的悬崖,通往湖北口乡坎子山村的路极其艰险。这条艰险的山路承载着湖北省最小村庄脱贫致富的希望。

 

  1975年,当兵复员回村的魏登殿答应了在村里工作了几十年老书记的临终嘱托,接过村支书的接力棒,一步步将无地、无房、无路、无水、无电的“五无村”变为有地、有房、有路、有水、有电的“五有村”。

 

  “其中最难的就是修路,无路变有路。”已经干了40多年村支书的魏登殿说,“这条山路修了3次。”

 

  1977年,魏登殿到县里跑了3次,每次往返路上需6天,要回了3万元钱,修通了从村委会到乡主干道一条长约5公里的土路,改变了老百姓“肩挑背驼”的境况。

 

  2005年,县里拨付90万元,全村老百姓同工同劳,修好了一条4.5公里长、3米宽的硬化路。

 

  2008年,村里一对夫妇坐三轮蹦蹦车上山时,在一处略急的转角处翻车,夫妻俩人跌入山崖不幸身亡。魏登殿下定决定再修路,一来,为了村民安全,二来,为了发展坎子山村的旅游业。

 

  坎子山村有溶洞、万亩石林、千年刺叶栎。

 

  “我们发展旅游业,不是为了卖门票,是为了进一步带动当地的包菜、松子等土特产的销售。”魏登殿说。

 

  2011年从陕西考察回来,魏登殿发现华山松适宜在海拔1799米的坎子山种植。种松树产松子,一斤松子卖25元,全村百姓人人参与,目前,村里已有华山松3000亩,十年后一亩地纯收入能达7000元。

 

  今天,这个只有152512人小村庄年人均纯收入已达6000余元。

 

  “因为修了路,村民收入比5年前增加了60%。再过几年,坎子山村的松树长起来能卖松子了,每户能多收入35万元。”魏登殿细算着。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