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家的扶贫、脱贫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扶贫办称,今年或将90%扶贫资金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这也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贫困人员摆脱贫困。而和扶贫相关的《全国“十三五”异地扶贫搬迁规划》据说也已编制完成,并将印发。那么,易地扶贫搬迁,真的会带领群众走向幸福路吗?
小编答
易地扶贫搬迁的扶贫效果到底如何?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宁夏银川永宁县的望远富原小区。
9月20日的上午,望远富原劳务移民安置小区内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来自隆德县杨河、奠安、山河三个乡镇的212户移民,通过摇号拿到了新房钥匙,登记、签字、搬家、添置家具……忙得不亦乐乎。
而这里的移民,原来都居住在山区,土地都退耕还林种了树,年轻人多在外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孩子上学也不方便。搬到新的小区以后,不仅住进了新房,年轻人离工作的地方也近了,全家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了。
接下来,永宁县将分三批次,将1415户来自隆德县和原州区的移民陆续安置到富原小区。目前小区的水、电、天然气、公交已经全部开通,还为每户移民发放了米面油和电磁炉,便于近期的生活。
宁夏银川永宁县移民搬迁的生动画面,正是我国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真实写照。
2001年以来,国家安排中央投资,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组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扩大”的原则,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范围由最初的内蒙古、贵州、云南、宁夏4省区,扩大到了2015年的17个省份。与此同时,截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补助投资363亿元,搬迁贫困群众680万余人。
经过多年、多地的试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仅推动了贫困地区人口、产业集聚和空间布局的优化,也有力改善了迁出地生态环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首先,安置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就明显改善了。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加强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大幅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搬迁到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学校、卫生院等)相对较好的区域及建设配套项目,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住房难、就医难、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通过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引导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直接增加了搬迁农户劳务收入,加快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如,湖南省永顺县永茂镇与武汉凯迪公司合作开发能源林,流转搬迁农户林地8000多亩,每年为搬迁户创收10多万元。又如,宁夏自治区2013年全区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4579元,远高于搬迁前收入水平,人均收入平均增加1843元。
第三,迁出地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使贫困群众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同时,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有效改善了迁出区生态环境,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如今,进入“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正在深人进行中,并在实践当中的不断完善。2016年7月20日,发改委称,《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将印发实施。
《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以及迁出区域、搬迁对象、搬迁方式、安置方式、主要建设任务等内容,拟用5年时间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81.5万人,并推动其实现有业可就、稳定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头号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项任务能否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如何打赢,事关千千万万人的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时强调,“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同时指出,“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明了方向。
扶贫搬迁不是简单地“挪个窝”,而是要给群众生产生活“铺好路”。扶贫搬迁,重搬更重扶,重安居更要重乐业。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