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中国经济网阿坝州9月13日讯(记者 马常艳)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叹为观止的伟大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彪炳千秋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80年前,长征的火种将全国各族儿女团结起来,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不懈奋斗。这其中,发生过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走进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重温那些革命故事。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彭德怀杀战马
长征途中,部队马上要断炊了,彭德怀只好将饲养员叫来问:“还有几匹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军团长那匹黑骡子在内,有6匹。”彭德怀下令,“全部杀掉。”老饲养员坚决不肯杀大黑骡子,彭德怀说:“我也舍不得,现在连野菜都没得吃,只有杀了牲口,才能出草地。只要有人在,牲口,敌人会送来的。”这样,把牲口杀了,他们军团部只留一点杂碎,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
贺龙钓鱼
当时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的夫人要分娩了,贺龙不声不响用麻绳和针做了一鱼钩,就这么往水草里一扔,居然还真钓上鱼。他的堂弟贺文玳回忆:“也许是被红军精神感动了吧,鱼也来贡献。贺龙吩咐炊事员熬了鱼汤送去。后来,萧克夫人顺利产下一男娃,因出生在红军土制的一座碉堡里,贺龙就给娃子取名为碉堡……”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内雕像。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传奇的“一碗子”
1936年7月,红军经过柯河时,几位藏族牧民在返家途中遇到一名身负重伤、气息奄奄的女红军,身边带着一个小男娃。女红军用微弱而颤抖的声音吃力地说着什么,牧民们不懂汉语,不过从女红军的表情看得出,大意是请求他们收养孩子。当牧民索朗会意地把小娃抱起来向她频频点头时,这位女红军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牧民们迅速地掩埋好女红军的遗体,把孩子带到家里隐藏起来。从此,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善良的牧民们纷纷伸出了救援之手,你一碗糌粑、我一坨酥油,共同抚养着红军娃娃。渐渐地, “一碗子”便成为牧民们对红军娃娃的称呼,也成了这位红军遗孤的正式姓名。后来,长大成人的“一碗子”,和垮沙乡的藏族老乡一道,迎来了阿坝解放, 过上了幸福生活。
一个糌粑盒子的故事
在马尔康木尔宗,听说红军要来,全村男女老幼都跑光了,阿斯足家有一个60多岁的老喇嘛,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未能随众离去,但仍然受畏惧情绪的驱使,想出门去不远的斯密寨躲一躲,当他拄着拐杖在小路上艰难行走时,迎面走来一个红军战士,亲切地招呼他,嘘寒问暖,热情地掺扶他回到寨子上,这时虔诚的喇嘛,才如梦初醒,醒悟到村民的逃避和恐惧是多余的。
此后,喇嘛受到驻村红军战士的关怀,胜似亲人的照顾,把他安置在舒适的氆氇毡子床铺上,给他倒茶,送馍馍,讲红军政策和革命道理,在喇嘛的劝说下,逃散的百姓都回到了村寨,消除了顾虑,给红军带路,当通司,筹粮,搞运输,扩红工作也得到响应。红军北上离村时,还特意给喇嘛送来一盒珍贵的糌粑,喇嘛含泪望着红军战士渐渐远去的背影,口里念叨着说,真是菩萨军队呵。这只糌粑盒流传下来。
从此,马尔康木尔宗乡流传着一个糌粑盒子的红军故事。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向记者讲解。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
争尝野菜
红六军团保卫局的七人过草地时,由于荒芜人烟,已断粮好几天,身体快垮下来了。为了填饱肚子走出草地,他们分头采了一些野菜,但又分不清哪些有毒,哪些可以食用,于是决定召开一次党小组会,选出一人先尝,鉴别出无毒野菜供大家充饥。
会上,四名党员要求先尝,三位要求入党积极分子也要尝,年老的要尝,年轻的也要尝,都想把危险留给自己,生存留给别人,场面感人至深。最后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选出了最年轻、抵抗力最强的陈云开先尝,理由是他能抵抗住野菜的毒性。不知名的野菜,苦、酸、麻、辣、涩,味道俱全,当他品尝到第七种野菜时,终于中毒晕了过去。陈云开经战友们抢救未有大碍,战友们吃了无毒的野菜,走出了草地。
终生难忘姐妹情
马尔康草登乡斯鸟村的泽郎姐,在她十六岁的时候,一天,从下阿坝方向来了一支扛着火红大旗的工农红军队伍,她从来没见过人数这么多、纪律秩序这么好的队伍,她去投奔红军,有位断了左手的女红军住到了她家,对人和蔼可亲,处处像长姐对待小妹一样关心她,她俩姐妹相称,她当了村里的妇女代表,她和红军大姐情同手足,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工作活动也在一起,形影不离,心意相通。红军首长也很信任她,把成捆的枪支和大量弹药存放在她家。
不久,就有邻居多次来约她,要求偷几支红军的“快火”,泽郎姐始终没有答应他们,红军存放的枪支弹药毫发未损。一个多月后,红军离开时,首长拉着她的手,感谢泽郎姐对红军的忠心帮助,送给她半包马茶,青稞三斗,玉米四斗、旧军大衣一件。临行之际,泽郎姐同红军大姐热忱拥抱,泣不成声,依依不舍。这段闪光的历史,泽郎姐常常回忆,终身难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