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今日安顺村貌
央视网消息(记者何川)大渡桥横,安顺场波澜不惊。今时,已不见千军万马,浊浪滔滔。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给这片土地注入红色血液。而今,我国唯一以矿石名称命名的石棉县,在奔小康的路上,长征精神依然薪火相传。
建城:红色血脉流淌不息
恬静如画的安顺场新场村,85岁的老人万仕贵说:“你们要知道,先有安顺场,再有石棉城。”
石棉县建于1952年5月,是我国唯一以矿命名的县。
石棉县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石棉是一种矿石纤维,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已掌握这种矿石的防火功用,织入棉麻,称为‘火浣布’。民国时期,当地军阀羊仁安掌控石棉矿贸易,村民知道其价值,却从未受益,只能挣点糊口的血汗钱。”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安顺场静了,“红军”归来,大渡河畔一座新城崛起,在计划经济时代成为国家工业的一块基石。1952年建城初,2329名转战南北多年的解放军指战员集体转业石棉矿区,成为第一代石棉人。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工人陆续涌入这座新生县城战天斗地,单凭矿业,全县生产总值在四川各县遥遥领先。万仕贵感慨地说:“那时候的石棉矿,可是国宝级的!我在石棉矿干过,作为石棉矿人在那个年代是很自豪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为国开矿,为国贡献啊。”
薪火相传,红色血脉流淌不息。
在石棉矿最鼎盛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石棉还有一位少年成为全中国青少年的楷模:少年英雄赖宁。赖宁为保护国家财产在火灾中牺牲,他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一代青年抹不去的记忆。
转型:红色旅游促发展
彝家新寨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石棉矿资源面临枯竭。这座诞生在石棉矿上的小城如何摆脱资源枯竭城市的命运,大步迈入小康?宁静的安顺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渡口边的安顺彝族乡新场村,1720名村民在“脱贫攻坚”的大旗下,开始打造自己的家园。
安顺彝族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奔小康首先是搞基础建设,我们通过集中重建11户带动了旧民居改造116户,实现了人畜分离。接着实施通村公路、安全饮水、节水灌溉、电视光纤等民生工程,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基础打好了,安顺人民要“强渡”的就是发展产业这个难关。
“我们乡的优势是光热资源、生态环境和红色旅游等。我们在立足蔬菜、枇杷、核桃等特色支柱产业的同时,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目前,新发展青脆李230亩、反季节生态豌豆240亩、萝卜50亩、辣椒150亩,建成枇杷示范片300亩、核桃示范片600亩、常年蔬菜基地1200亩。”安顺彝族乡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休闲自行车随处可见。一对老夫妻背着山里采摘的野果来卖,转眼间一背篼野果已被抢光。安顺人不仅吃上了生态饭,还吃上了旅游饭。休闲农庄的老板罗贵林告诉记者:“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安宁湖正在做蓄水前的最后修建,等将来湖水蓄满,就可以养鱼了,生意一定更红火。”
大渡河畔,安顺场上,亭台阡陌,随处花香。石棉人在迈向小康的路上前行不止,红色血脉奔涌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