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拔地而起的石柱直冲云霄。
位于湖南西北部的武陵源区风景独特,以石英砂岩枫林为主的张家界地貌更是闻名遐迩。2015年,武陵源景区旅游规模突破1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正是依靠“强势”旅游业的带动,武陵源区扶贫工作也走在了全省前列。“2016年底将实现全区彻底脱贫摘帽”,武陵源区扶贫办负责人毛成周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武陵源在建区初期,4.5万左右人口基本都为贫困人口,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基本温饱都不能解决,与现在的富裕生活有天壤之别。
穷则思变。毛成周介绍,武陵源区树立了“全域旅游”理念,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在中心城镇周边贫困村开发周末亲子游、自驾游、背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在核心景区周边贫困村开发生态游、探险游、户外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带动了贫困村转型发展。
特色农业也是武陵源区的主打品牌,中湖鱼泉贡米、天子山辣椒、协合菜葛菜葛、索溪峪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织锦等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熟知,实现了旅游特色农业的乡(街道)、村(居)贫困农户全覆盖。
据统计,目前武陵源区依托旅游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数2万多人。在城区、景区从事交通、餐饮等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中来自本土村(居)民的占28.8%。家住天子山附近泗南峪村的陈友年就是一名景区保洁员,采访中她告诉记者,在景区做保洁员每月能拿到1800元的工资,极大改善了生活。
如今,武陵源区已经有24个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0万,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贫困人口降至3516人,贫困发生率降到7%。旅游+扶贫的模式在武陵源得到了成功验证,来“取经”的单位络绎不绝。
“一手抓扶贫、一手抓旅游”,旅游反哺农业、扶贫对接旅游,武陵源区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的好路子,也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