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网络媒体走转改】罗开富:追寻信仰的足迹 一个人的长征路

中国新闻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6年09月02日 17:2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罗开富向记者讲述徒步长征路的经历。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2日电(记者 李川)他是继红军之后,完全按长征原路、同样用时368个日夜走完两万五千里的第一人,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先后在2800多位向导、陪同人员和医生的签名见证下,每天坚持写一篇见报稿件、每天坚持写日记的记者。

  他就是罗开富,《经济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辑、高级记者。32年前的1984年10月16日,时年43岁的罗开富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从江西省于都县出发,冒雨踏上了漫漫征程,饥饿、疲惫、寒冷、危险,种种困难与他一路相伴,但罗开富凭借顽强的意志最终徒步至陕西省吴起镇,用实际行动纪念长征50周年,用双脚丈量了长征路,用手中的笔传扬了长征精神。

  壮志绸缪:中国的四化建设需要长征精神去指引

  1982年,《经济日报》创办在即,以适应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时任《中国财贸报》云南记者站站长的罗开富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无比振奋和激动,随即建议通过徒步采访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宣传红军长征精神作为对《经济日报》创刊精神的指引。

  曾多年在长征沿途省份工作的经历令罗开富对于长征有着深切的了解和认识,对于长征精神有着独特的情怀。“那20多年间,我看到了长征沿途人民生活、经济建设情况,变化大,新面貌多,但更多的还是贫穷落后。我们应该通过宣传引起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改变长征沿途地区的落后面貌。先进地区的经济要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也要发展,那里有革命老区人民,还有很好的自然条件。”罗开富回忆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改革开放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形成燎原之势。《经济日报》的创刊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应时而生,在罗开富看来,四化建设是一次新长征,新报纸的诞生同样需要长征精神去指引。

  然而,由于《经济日报》初创期的工作繁重杂多,罗开富的建议一放就是两年。

  两年间,发生了两件令罗开富意想不到的事情,“第一是这期间,对红军长征路的采访,被两位美国记者抢了先,并得到时任中央领导的接见,再就是一些老红军非常希望自己健在时,能看到中国的记者到长征路上实地采访。”罗开富感慨道,老红军每次都是殷切地跟他谈到希望有人边走长征路边写报道,看起来亲切、可信,才更能引起人们对红军长征的关注。

  责任、信念、理想,种种情绪袭来,罗开富再也坐不住了。再次提交报告后,1984年9月20日,罗开富当面向《经济日报》时任总编辑安岗汇报了想法和计划。

  “你是个幸运者,你要走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路,一条通向光明的路。这条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岁月流逝,沧桑巨变,但人们永忘不了这条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永远不会忘记历尽艰险谱写出壮丽史诗的长征人。”安岗的支持和鼓励令罗开富信心倍增。

  罗开富告诉记者,安岗总编辑要求他“用新闻形式再现当年红军伟大的长征,从而填补历史上没有报纸对红军长征作系统的真实报道的空白,也为了反击当年反动派在报纸上对红军长征的污蔑和歪曲,同时,给今天进行四化新长征的人以启示。”

  这些话言犹在耳,也深深鼓舞着32年前罗开富即将迈出的第一步,那是他一个人的长征。藏在心底的责任和信念驱使着他不畏艰难险阻,怀着对长征红军战士的敬仰和纪念,对长征精神的还原和传承,徒步踏上了漫漫征程。

  罗开富展示当年重走长征路时的照片资料。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艰难险阻:疲惫、饥饿、寒冷,挡不住长征的步伐

  1984年10月16日傍晚,亦即红军开始长征整整50年之后,罗开富在江西省于都县两名向导的陪同下,冒着细雨从于都河畔整装出发,而这里便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长征出发地。

  当天午夜,罗开富走进黎村乡,在凌晨两点终于找到了50年前中革军委领导出发当晚的宿营地。“我顾不上脱去湿衣服,争分夺秒写报道,写完后又赶紧打电话,用口述方式把报道传回报社。”罗开富说,当时他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述,当念完稿件放下话筒后,心潮还在起伏。

  此后的368天,罗开富基本都是依靠乡村电话或者到乡邮电所拍发电报的形式传送稿件。为此,老红军顾玉平称罗开富是第一个“一步不落、一步不偏、一天不少把长征路走通、还要边走边写的人。”时任瑞金县委副书记沈运煊惊讶道,“1980年以来,我们接待过四五百人说是走长征路的,还没听说过全程都靠两条腿,还要每天写稿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对于罗开富而言,艰苦的征程才刚刚开始。“第一天走下来,脚上就已经磨出血泡,第二天更严重,到第三天,脚上的血泡磨破后竟和袜子粘连一起,袜子脱不下来。”罗开富说,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剪掉袜子,但是粘在肉上的碎袜片还留在脚上。

  洗脚会感染,不洗又怕加重溃烂。两难之下的罗开富只好找来医生将伤口消毒,又在脚上分别包裹上三只大口罩,以便减少摩擦。临时买不到大号鞋子,地方就连夜编了几双草鞋,以应一时之急。

  罗开富告诉记者,磨脚起泡对于整个长征路中的困难而言,只是太仓一粟。

  在大渡河畔,罗开富黄疸性肝炎复发,吃不下食物,眼睛和皮肤开始泛黄。为了不耽误行程,罗开富让向导轮流举着竹竿上的吊瓶,边走边输液。

  在贵州省黎平县的雪山上,罗开富左腿小腓骨跌伤骨折,他坚持不住院、不坐车,而是由向导搀扶、当地医生随行治疗,直到能够拄着拐杖独立行走。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罗开富用仅剩的几根腊肉骨头熬煮泡过水的面块吃。没有木柴引火,罗开富和向导生吃羊肉、生吞河鱼,几乎吐尽了黄水和胆汁,一坚持就是5天。

  罗开富觉得,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相对于当年的红军,他重走长征路时的境况和条件已然好了很多。

  “疲惫、饥饿、寒冷,红军当年遭遇到的恶劣环境和困难,超乎想象。红军一路征战、且战且走,体力消耗大,又营养极度缺乏,沿路物产不丰,数万大军普遍筹粮不足,断炊现象严重,而且当时红军缺衣、缺被、缺鞋,都是穿着薄军衣和草鞋开始长征的,很难御寒。”罗开富说,能够以这样的条件走完长征,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才是长征精神的核心。

  和当年红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一样,1985年10月19日,罗开富凭借顽强的意志一路坚持到了终点陕西省吴起镇,依循红军当年长征的路线和日期,未曾耽搁延误一天。

  罗开富展示萧克将军题词“重走长征路,激励新长征”。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精神洗礼:让长征精神在青年中薪火相传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今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固原市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曾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对于长征精神,罗开富认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长征精神,所以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罗开富告诉记者,30年前重走长征路时,长征中曾担任周恩来总理警卫员的老红军顾玉平曾和他讲,“学红军精神,走长征路。依我看,单凭热情学不到长征精神。吃苦、艰苦奋斗只是其中的一点,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念,就是跟着党走,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坚持到底,最后,我们才到了吴起镇。有了信念,就会坚强,就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对于长征精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理解,长征精神有它的时代性。同时,长征精神自从其诞生那天起,核心内容从未发生过改变,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长征精神有着它的延续性和持久性。

  纪念长征50周年时,罗开富用自己的行动和报道践行传扬了长征精神。如今80年过去了,长征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富于生命力,在青年一代中薪火相传。

  罗开富说,长征精神所体现出的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以及实现中国梦,靠谁来实现,就是靠青年人,靠下一代。“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学习长征精神,是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如今青年人学习长征精神,是为实现中国梦,这是更高一层的涵义,需要青年人去勇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讲道,“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而今,每当回忆起30多年前徒步长征路那段经历,罗开富都觉得至为宝贵,“徒步长征路,对我是一次精神洗礼,也使我感受到了肩上沉沉的重任:我要用事实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什么叫红军!共产党、红军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穷苦百姓的人。”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