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网福州8月26日电(王雄)8月26日,罗应民来到自家的温室大棚里,看到一畦畦非洲菊争奇斗艳,脸上笑开了花。
罗应民是红色苏区福建清流县林畲乡石下村村民,家里有5口人,以前一直以种植水稻和地瓜为生,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没有奔头”。
前年,石下村与闽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提出了扶贫轮训基地的设想,即公司在基地划出10亩的鲜切花种植实验区,供贫困户实践学习种植,企业负责“全包”,包吃包住,免费提供大棚、种苗、技术、农资、包销产品,花卉售卖后的利润归贫困户所有。
“听说这叫‘基地孵化’模式,我们贫困户没有技术、没有资金,这种扶贫模式真的帮了我的大忙。”罗应民说,几年来,闽晖公司共带动石下村106户农户种植花卉,他也是其中一户,现在每年种花可收益5万元左右,“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像罗应民这样通过种植花卉发家致富的故事,在清流还有很多。8月26日,记者跟随“‘长征路上奔小康’福建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走进清流时,随行的清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廖祥初介绍说,清流是福建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石下村花卉产业的发展是清流县打造“花海清流”,拓展特色产业,形成新增长点的一个样板。
位于石下村的海峡两岸中华桂花文化园,造型各异的盆景、品种繁多的桂花树、古色古香的收藏品让人目不暇接。桂花园总经理蓝积玉告诉记者,桂花园规划用地1000多亩,总投资7亿多元,目前已种植“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系列130多个品种、6万多株桂花树。
巫生富也是石下村人,作为重点扶贫对象,村里介绍巫生富夫妇俩利用农闲时间到桂花园打工,一年下来,夫妻俩的打工收入达到2万多元。
“企业规模大了,用工需求也旺盛,本村村民近水楼台,可以优先到企业上班。”据石下村村主任巫文华介绍,村里的“三园一庄”--万亩生态茶园、千亩桂花文化园、百亩兰花精品园和龙泉鱼庄解决全村劳动就业60多人,村民工资性收入就达近百万元。
“作为老区人民,石下村传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巫文华说,2013年,石下村由于连续三年没有村财收入,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10320 元的水平,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和贫困空壳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42人;2015年底,石下村村财收入由2014年的0.5万元增加到3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6920元增加到14230元,已有8户、25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选准一枝花,脱贫一个村。石下村的脱贫,得益于清流县巧念花卉“扶贫经”。据统计,目前清流县鲜切花种植面积达8707亩,鲜切花总产值达2.6亿元,带动800多户农户参与鲜切花生产经营,直接相关从业人员2500多人,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达2.6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