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想 图/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仵楠
编者按: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从1934年10月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人,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如今,于都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精神,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2016年一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34.12亿元,同比增长9.4%。在扶贫攻坚、民生改善、创新创业、工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快速推进,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保障性住房帮助村民实现“减负”
阳光·东溪新村的保障性住房 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仵楠
“每个月房租不到100元,下楼还能用上各种娱乐设施。”住在阳光·东溪新村的王银福说起在三年前申请的保障性住房,连连称赞。
记者了解到,于都县把解决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前,于都县已建成保障房10536套,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2662户。
王银福今年50岁了。曾经,他们一家四口住在土砖瓦房中,挤在阴暗潮湿的棚户区内。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不少家庭在白天也要开灯,蚊虫又多,常年挂蚊帐。没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只能坐在自家门口闲聊。
2013年,王银福听说了保障性住房政策,当即做了申请。三个月后,就批了下来,“居委会还来家里了解了情况,给我安排了保安的工作,每个月能有900元。”如今,他住在56平米的两室一厅中,时常去小区的棋牌室和服务中心放松放松。“住进新社区后,能常去散步、健身、休闲。”王银福说。
据于都县房管局副局长潘燕青介绍,阳光·东溪新村位总占地面积64. 549亩,共建设住房1239套,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项目于2011年8月份开工建设,2013年6月份建成并交付使用。
居委会书记刘义军告诉记者,阳光·东溪新村配备了廉政书屋聚乐部、医疗休息室、谈心室、棋牌室、养老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在社区里,不少老人正在活动区正享受着这些便捷的服务。
不仅如此,阳光·东溪新村廉租房小区还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物业服务岗、片区警务服务岗,社区服务岗等窗口。据了解,于都县内所建设的保障房周围,几乎都拥有商铺、幼儿园、医院、学校等便民设施。
随着棚户区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走出阴暗破旧的棚户区,住进明亮温暖的新楼房,“为低收入家庭建设了一批方便就学、就医、购物、健身的新型廉租住房小区。”村民感慨道。
电商孵化基地帮助革命老区群众脱贫
农村淘宝于都服务中心 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仵楠
8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于都县电商孵化基地,基地内包含办公区、仓储物流区、人才培训区、产品展示区、公共功能区、众创空间等区域,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左右。该孵化园位于于都县工业园区,为当地电商“创客”提供创业计划培训、政策扶持等服务。
采访当日,电商孵化基地正在进行电商培养孵化培训班,8天的培训,学员们将学习到美工设计、产品定位、活动策划、产品推广等核心课程。目前累计培训人数达15600人,其中包含4800名贫困户。
“从提供场地、人员培训、到网络和水电都是免费的。为了让创业者拎包入驻,孵化园内还配备了光纤网络、中央空调、综合办公场所等设施设备。”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入驻的创业企业85家,2015实现网销额3亿多元。
记者注意到,在电商孵化基地内,设立了电子商务办公室、青年电商孵化室、培训室、农产品展厅等。在淘宝特色中国于都馆,摆放着红薯干、珍珠粉、手工腐竹等当地特产。为了做好本土农产品的上行,于都县在淘宝上开设了特色中国于都馆,自2016年1月25上线以来,现已入驻商家81家,特色产品13类。开馆起至7月份销售额达415万元。
郭子榕正在电商孵化园内运营自己的网店 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仵楠
2014年,于都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作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该县成立了额电商孵化园,为当地电商“创客”提供“一条龙”服务。目前于都县已开设85个淘宝村级服务站,帮助当地村民进行网络代购,代卖,物流收货及资金结算等业务。雷艳梅申请的网店“野宴旗舰店”,专门销售赣州脐橙、蜜柚、马蹄等新鲜果蔬。4个月内她卖出15万公斤脐橙、5万公斤柚子,销售额180多万元。
如今,京东、农村e邮等电商企业也先后进驻,于都县已经拥有222个京东村点,13个农村e邮服务站。截止今年7月底,全县所有村级服务站成交订单30.94万余笔,线上成交金额7230多万元,带动了大量贫困群众参与电商相关就业,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据统计,通过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有1000余名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人员陆续返乡,通过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实现了家门口创业梦想。
工业园区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赢家服饰现代化制造基地 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仵楠
在于都县工业园区,记者走访了格特拉克和赢家服饰两家企业,它们分别是于都县电子机械产业和服装服饰产业的龙头企业。近些年,于都县委、县政府不断促进园区扩容升级,引进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的项目,推进工业产业发展。于都工业园区于2001年7月设立,现有企业178家。
在赢家服饰的现代化制造基地,职工林芳正在检查面料的优劣,她说,来到这里工作已经三年了,负责检查面料色差及有无破损这一环节,每个月能够得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
近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制造基地,1500名职工和林芳一样,在生产车间紧张工作。每天生产服装4500件,产生效益38万元,全年生产服装120万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这是赢家时装制造基地2015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记者注意到,服装服饰产业已成为于都县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于都县政府的推动下,当地主动承接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吸引了一批国内知名服装企业在于都投资建厂。工业园区服装服饰企业从业人员1万余人,占园区总务工人员的40%以上。今年3月,于都县组织20多家本地服装服饰企业参加了在上海市举办的2016年春季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并在展会现场拿下了近100万的加工订单。
格特拉克于都分公司内,一位工作人员正在组装配件 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仵楠
而在机械制造业上,于都县也占不小的比重。距离赢家服饰不远处的格特拉克于都分公司,工人们正在精准地操作着汽车零部件。格特拉克主要生产轿车和轻型车用变速器,为福特、通用、宝马、奔驰、大众等汽车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拥有各类世界先进的加工检测设备555台套。公司现有员工809人,几年来,公司共实施了20多个项目改造,研发出24种车型规格产品。
如今,工业园区的务工人员超过了25000万,工业的迅速发展为革命老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光伏发电推动精准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于都县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一景 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仵楠
“我在大山里面住了几十年,住上这样好的房子真的是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于都县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的陈佛生对记者说。2014年,陈佛生从深山里的古嶂片区土坯房搬到了现在的移民新村“小洋房”。
罗坳镇党委书记谢荣生告诉记者,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是一个整村移民村,新村居民原先居住在该镇古嶂山上,环境恶劣,常有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危害人们的安全,当地一直流传着“好牛不古嶂田,有女不嫁古嶂人”的说法。“居住环境差,去趟县城不容易,生活很不方便。”一位村民向记者回忆曾经的情景。
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当地政府对贫困群众进行的梯度安置、搬迁扶贫政策。新村于2013年7月启动建设,2014年底,一期完工,古嶂山上的村民搬迁到这里居住,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如今,已建成房屋143栋,解决了56户贫困户的住房问题。
二层的小楼,宽敞明亮,村里的路面,是清一色的水泥地,方便了居民出行。除了水、电入户,村里还设置了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场,还开通了公交车,十几分钟就可以到县城。
谢荣生介绍说,为了能让他们“搬得出”,也能“富得起”,于都县政府和当地农行合作,通过财政贴息,为每户贷款安装5000瓦的光伏电站。记者看到,每户屋顶上都安装了一排排光伏发电板,“通过把电卖给国家电网,一年就能挣将近5000块钱。”
村民陈佛生记录下每个月光伏发电所带来的收益 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想
陈佛生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自2015年6月以来,每天的发电数,月度发电总数。曾经,陈佛生依靠耕地为生的年收入只有2000元,自从安装了光伏发电板,一年赚了5052元。陈佛生是于都县光伏扶贫试点的第一批并网发电受益者,在该村,贫困户家中几乎都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
据了解,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于都县探索光伏产业扶贫新道路,通过政府企业双补助、银行发放贴息“光伏贷”、“公司+农户”联营等方式,利用移民搬迁户房顶、山坡等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引导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一年内,于都县建成了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上欧安置区、银坑营下移民新村等8个光伏产业示范点。革命老区聚焦精准扶贫,开启“新长征”,迈向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