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习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南方网讯(记者/王瑭琳)习总书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地方工作时,我一直抓老区建设,同老区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2015年3月6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1934年,中央红军在江西省于都县集结出发,展开两万五千里长征。然而,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矿产资源少、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于都这片红色土地长期以来处于贫困状态。全县人口109.5万,贫困人口就超过13万人。
如何让这些人脱贫,和全国一起同步迈入小康?摘掉老区群众贫困的帽子?
于都县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立下愚公志,打响攻坚战,把扶贫攻坚、脱贫摘帽作为第一政治任务,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机遇,精准细化“五个一批”工程,在移民搬迁扶贫、油茶产业扶贫、光伏产业扶贫、农村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干部结对帮扶扶贫等领域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实践,在精准扶贫中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为贫困群众叩开了幸福大门,同时也打造出一套于都“扶贫样板”。
预计,今年有70万贫困人口可以摘除贫困帽。
搬迁扶贫 借光致富
于都县罗坳大桥中心村移民新村移民陈佛生(南方网王瑭琳摄)
“以前吃苦的日子总算到头了。”于都县罗坳大桥中心村移民新村移民陈佛生感慨地说。
“我在大山里面住了几十年,住上这样好的房子真的是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2015年陈佛生从深山里的古嶂片区土坯房搬到了现在的移民新村三层“小洋房”。
原来,古嶂片区本是于都县罗坳镇的一个行政村,离圩镇有2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多米,当地人称“小青藏高原”。但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住房破旧,小孩上学难,村民就医难等现实问题困扰着村民。“孩子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陈佛生心酸地说道。
为了让深山移民走出大山脱贫致富,罗坳镇党委、政府将移民搬迁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建成了罗坳大桥中心村移民新村、上欧工业新区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区等一批“进城进园”新型社区,安置深山区贫困群众1235户5899人,有效实现了扶贫开发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机统一。
屋顶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南方网王瑭琳摄)
除此之外,村民的致富法宝还有“屋顶银行”。走进罗坳镇大桥古嶂移民新村,与其他地方的房屋不同,这里的屋顶都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只见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屋顶的光伏发电系统显得格外醒目。
陈佛生没想到,穷了大半辈子,家中装上光伏发电系统后,当上了“发电站站长”,一年增收5000余元。年迈的陈佛生是于都县光伏扶贫试点的第一批并网发电受益者。在该村,142户贫困户家中都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
陈佛生的“发电收益账本”(南方网王瑭琳摄)
据了解,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于都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光伏产业扶贫新道路,通过政府企业双补助、银行发放贴息“光伏贷”、“公司+农户”联营等方式,利用移民搬迁户房顶、山坡等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引导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截至2016年3月底,于都县“光伏扶贫”已覆盖7390户贫困户,建起村级联户电站156个,预计未来5年内,将有3万多户贫困人口通过光伏发电产业实现脱贫。
“互联网+”扶贫 开启“创客梦工厂”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在“互联网+”的大潮下,于都县从网络上嗅出增收脱贫的新渠道,率先在中西部地区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协议。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的脱贫新路子,采取“农民+合作社+电商企业”、“农民+电商企业+虚拟农场”等模式,将于都脐橙、梓山酱油、盘古龙珠茶、禾丰珍珠粉等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上网销售,昔日土疙瘩变成了网上俏销的香馍馍。
“互联网+”扶贫改变村民生活(南方网王瑭琳摄)
“以往农产品销售难,耗时费力,价格还不高”,在“农村e邮”点,正忙着打包发货的村民告诉记者,自己制作的特色农产品食品色香味俱全,但以前苦于信息渠道不通,无法靠这门手艺脱贫致富。“现在好了,足不出户就可以把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村民欣慰地说。
为了让创业者“拎包入驻”,电商孵化园内还配备了光纤网络、中央空调、综合办公场所等设施设备,并提供公共物业管理、卫生保洁等服务。对入驻园区企业前3年实行“注册、场地、信息、培训、网络、水电”六个免费政策,并可优先享受政府出台的电商扶持政策。
特色中国于都馆(南方网王瑭琳摄)
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到家乡进行网上创业。据介绍,2015年,于都全县电商交易额突破28亿元,发展个体网店3966家,新增工商注册电子商务企业75家,新增微店2667家,带动1.5万余名贫困群众参与物流配送、企业服务等相关行业,也真正成了创业者的“创客梦工厂”。
发展工业 促经济崛起
在于都县的赢家时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很多工人正坐在机器前裁一块布料。
工人认真裁剪布料(南方网王瑭琳摄)
据介绍,这里大部分工人都是于都县的移民扶贫搬迁户,有的配偶就在旁边不远的另一家工厂工作。
“这里离家很近,我骑摩托车十多分钟就能到。”其中一位工人说,“父母年纪大了,带孩子不容易。我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也能离家近点,实现“做工顾家两不误”。
服装服饰产业是于都县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大传统产业。县内共有大小服装服饰企业近200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
结合本身平台和资源优势,于都县迅速调整产业定位,将服装服饰产业定位为全县的支柱型主导产业,从集群发展的高度进行科学谋划,提出至2020年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赢家时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南方网王瑭琳摄)
据了解, 为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于都县对企业创立品牌、开展品牌并购,及品牌宣传、营销等行为给予补助和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打造于都本土服装服饰品牌,产业也逐渐从贴牌加工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自主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面发力工业,促进经济崛起。
“帮助13万人脱贫致富,这是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于都县委书记蓝捷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牢记习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的指示要求,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确保到2018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19年退出贫困县。
看于都“扶贫样板”,感受习总书记的“老区情怀”。作为革命老区的于都县,正以长征精神为鼓舞和激励,开始了新一轮的绿色崛起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