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讯(记者 王莉莉)站在新近落成的楼房前,山西大同天镇县肖家屯村村民刘仙荣笑着笑着眼泪流了出来。
出去做保姆一年半,建起了村民口中“全村最漂亮的新房”,这让曾是贫困户的刘仙荣十分感慨。
从贫困户到盖上新房,57岁的刘仙荣只是天镇就业脱贫路上的一个缩影。
过去三年,大同天镇县打出一套“脱贫增收拳”,依靠家政“娘子军”下活了一盘扶贫攻坚大棋。天镇县扶贫办主任贾彪告诉央视网记者,天镇的帮扶经验总结是:扶贫工作找准路子拔穷根,一支“天镇保姆”大军已形成。截至目前,90批次、近3000名妇女走出去就业。如果按每人每年收入3.5万元计算,一年劳务总收入超过1亿元,相当于近几年县财政年均总收入。
挂职县长搭起京晋“保姆桥”
天镇,山西北部高寒区,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一年里只能种三个月地,一年365天,270多天都闲在家里。
挣钱养家是老百姓最大的理想。但在山多地少、信息交通闭塞的天镇,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天镇22万人中,贫困人口4.66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均收入不足2千元。
2012年4月,国家人社部办公厅信访处调研员王剑辉被派往天镇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开展扶贫工作。经过调研,王剑辉认为,天镇5.4万富余劳动力,其中妇女2.6万人,加之天镇距离北京只有280公里,让妇女劳动力转移到北京,打造劳务经济是脱贫致富的可行路径。
贫瘠的天镇有着“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习惯,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的农村妇女们成规模地走出家门从事家政服务并非易事。为此,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进山沟、入农户,经过动员,10多名妇女终于同意参加家政服务培训班。
据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测算,北京600多万户家庭中,至少有200万户需要家政服务,其中老人陪护、病患护理和婴幼儿看护的需求量最大,家政服务员缺口达150万人。
为了鼓励更多妇女走出去,天镇县还重点选出3个乡镇的39个贫困村作为劳务输出重点村,让受益的妇女现身说法,讲述输出一人、全家脱贫的事实。
最终,在王剑辉的努力下,架起了一条北京、山西的“保姆桥”。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保姆县长”。
3000名“保姆阿姨”创收全县财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初,天镇近6000名妇女先后得到相关技能培训,共向北京输出保姆90批次、近3000人。
“如果按每名妇女每年收入3.5万元计算,他们一年劳务总收入超过1亿元,相当于目前全县一年的财政总收入。”贾彪说,在天镇,保姆输出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主要途径。扶贫办工作人员调查估算,每输出一位就业妇女,他们的年收入与种植2个日光温室或100亩旱地、饲养8头奶牛、300只羊、100头猪的纯收入相当。也相当于当地两个男劳动力在家一年的收入。
早期进京“保姆阿姨”的示范带动下,现在的天镇每周都会有10名左右妇女走向北京家政市场,月工资在2500元到4500元之间。
天镇县扶贫办一位工作人员说,尤其是春节期间,一个“天镇保姆”在北京一月能挣5000元,如果干两个月,按照2015年国家扶贫标准,一个三口之家就能全年脱贫了。
劳务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如今天镇已成功打造出“天镇保姆”品牌,为劳动力转移就业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
为了形成劳务输出产业链,天镇与北京很多高校联合开办培训班,面向高端家政市场进行培训,建起就业、用人长效机制。
随着家政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天镇也在着手培养更多不同层次的家政人才。
按照规划,未来5年,天镇将进一步做大家政服务品牌,除了保姆,还有保洁、保安、护工等,带动1万名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脱贫。
在此基础上,天镇鼓励能人带动务工,打造提升“天镇保姆”“浑源搓澡工”“广灵剪纸”“阳高刺绣”等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出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