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世界难题的中国答案】宁夏闽宁镇——移民19载移出新生活

新闻频道 来源:央视网 2016年08月03日 14:5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VR视频点击进入】

【VR视频点击进入】

图为闽宁镇原隆村一角

图为闽宁镇原隆村一角

  央视网消息(记者 高宇婷)1997年7月的一天,艳阳高照,贺兰山脚下宁夏境内的一片荒漠在烈日的炙烤下格外炎热。

  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村支书谢兴昌分别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石嘴山市大武口、银川市镇北堡转了一大圈后,来到了这里。

  西吉老家的自然条件恶劣,靠天吃饭、十年九旱。一年好好营生,全家的收入也不过近万元。谢兴昌决定四处看看,把家从生存环境恶劣的南部山区里搬出去。

  这片沙地西侧紧靠贺兰山,距离东边的黄河有20余公里,而距附近灌溉农田的西干渠仅有几公里。谢兴昌心想,这块地要是把黄河水引上来,绝对是块好地方。

  那天,他继续穿过沙地朝着4公里外的玉泉营开发区农场走去,农场里种着大片的、足有两米高的玉米、高粱。谢兴昌没客气,玉米、高粱各掰了4穗装了起来,准备回家。

  不料当天他被玉泉营开发区的干部留住了。“干部说后天有个奠基仪式呢,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阵势大的很,我就没回去。”谢兴昌回忆。

【VR全景图点击进入】

【VR全景图点击进入】

  当年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这就是福建对口支援宁夏主抓的事情之一——“移民吊庄”工程,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代表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发来贺信。

  2016年7月19日上午,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和谢兴昌在当地村民海富贵家里,面对面地聊起了这段往事。

  总书记问谢兴昌,你还记得那封贺信?

  谢兴昌说:“我记得特别清楚,终身不忘!贺信有吸引人从南部山区到这的那个吸引力呢,从发展的眼光看,这块是个好地方,虽然当时艰苦。”

  “当时空中不飞鸟、地下不长草、风吹沙子跑。沙漠滩里没有人、没有房子没有树、也没有人改造,成天把风刮着,一年只刮一个风,从西刮到东。”谢兴昌告诉总书记。

  总书记笑着问,当时条件确实艰苦,那你为什么敢来呢?

  谢兴昌说,参加完奠基仪式,他带着从玉泉营农场掰下来的玉米、高粱回到了西吉老家。搓下粮食后称了称,高粱米0.9公斤,玉米0.8公斤。谢兴昌告诉村里的老百姓,你看人家玉米也高,高粱没用啥长得这么凶。人家福建都投资着呢,只要黄河水给上来,那也是个好地方。听完谢兴昌的动员,红太村当年有十户村民跟着他搬到了闽宁村。

  总书记夸赞谢兴昌:“这个办法好,能吸引老百姓,也有启发意义”。

  1997年底,谢兴昌带着全家老小拉着帐篷,搬到了闽宁村。因为当时家里的条件在老家算好的,不能享受移民优惠政策,但是只要有搬迁意愿,都可以在闽宁村落户。

  从西吉县来的更多移民,看到闽宁村这漫天黄沙的恶劣环境,纷纷回了老家。也有更多的移民从政府花2000元在闽宁村买了地,又纷纷以4000元、5000元、60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

  没有移民指标的谢兴昌和十户村民,就靠从不愿留下的移民手中买的这些地,逐渐安顿下来。“盖房子最苦。帐篷刚一搭起来沙尘暴起了,一下子就把帐篷揭没有了,光剩下人,吃的都没有。”谢兴昌回忆,当时水还没上来,每天靠开三轮车,到外面拉水回来,才慢慢盖起了房子。

  妻子要回老家,谢兴昌说不能回去,咱们上来改造呢。不仅谢兴昌的妻子当时不理解,谢兴昌的哥哥赵文清当时更不理解。哥哥说,你好歹在老家是个干部,搬上来干啥。不过赵文清最终也没抵挡住现实的“诱惑”,于2008年搬迁到闽宁镇居住。

  事实证明,谢兴昌的眼光绝佳,在政府的帮助下,闽宁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跟上。最关键的是,该村紧邻银川市辖区南部,交通便利,种点什么、养点什么,不仅易成活,销路也很好。

  1998年,搬出来的第一年,谢兴昌在闽宁村改造的沙地上种的玉米能产800斤、900斤。“比老家翻了几番,老家有时候种地,最广(多)一亩地,收获300斤、400斤,要是遇水不好,就能收个种子,饱的(种子)还换个篦的。”谢兴昌说。

  那一年,闽宁村搬上来了300多户村民,他在全村带头种枸杞。

  最后还在我们家开了个现场会,我说这确实是个好地方,老百姓看了以后种枸杞比种粮食产量还要高。”谢兴昌说,最终他当年带动了50户村民种植枸杞。

  还是那一年,福建省还给闽宁村派来了专家、教授,教移民种植蘑菇等技术。从打棚、制菌、再到挨家挨户的教技术,直到卖蘑菇的时候专家们才走。据谢兴昌回忆,那一年村里有300栋蘑菇棚,最不行的一年也能收入7000元、8000元。

  “我就总结了一句话,搬到闽宁村,只要勤快、不要偷懒、好好干,绝对是个好地方,绝对是养活人的地方。”谢兴昌说。

  以前在西吉老家,像谢兴昌这样思路活的村支书,一年好好营生,全家毛收入才刚刚过万,而98年到了闽宁村的第一年,谢兴昌全家的纯收入,就已经过万元了。日子越过越好,多少移民犹豫不决,几进几出,而当年跟着谢兴昌搬上来的十户村民,都安顿了下来,没有一户离开。

闽宁村第一批移民谢兴昌向记者介绍自己1998年种植的枸杞树苗。

闽宁村第一批移民谢兴昌向记者介绍自己1998年种植的枸杞树苗。

  19年来,谢兴昌把土坯房换成砖瓦房,砖瓦房换成板房,板房又变成二层小楼房,房子换了四换,生活也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谢兴昌住的小院宽敞、整洁,院子里的桃树、枣树长势喜人,前两年有人出65万元买他的小院,谢兴昌也没卖。

  听完谢兴昌的故事,总书记对他说:“你是97年上来的,你算咱们闽宁镇移民搬迁的引路人、是闽宁镇搬迁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闽宁镇开发建设的见证人。”

  翻看总书记日前视察宁夏的相关报道,可找到这样的信息,在该镇原隆村村民海富贵家里,总书记回忆起往事:“1997年我来到这里,被当地的贫困景象所震撼,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那时,重点实施了‘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山大沟深,交通、吃水、就医极其不便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闽宁村。20年来,闽宁村发展成了闽宁镇,看到你们过上了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高清图集】

【高清图集】

编辑:冯思谣 责任编辑: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