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讯(记者 王甲铸)43岁的屈万平坐在轮椅上,手里的手机不断发出消息提示音,那是通过微信向他购买苹果的客户。他一边和记者聊着天,一边熟练的回复着,脸上始终带着笑。很难想象,这个身高只有1米1的“玻璃人”,在过往的20多年里,独自支撑着一个苦难的家庭。
支撑着屈万平的除了他自己的坚强和乐观,还有党和政府“一个都不能少”的扶贫政策和决心。
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唐山市考察,他说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今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强调,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屈万平所在的陕西洛川县,位于陕北高原,县域大部分地区塬面广阔,土层深厚,所种植的洛川苹果享誉世界,但在洛河及各支流密布的洛河峡谷一带,则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相对于塬面上的近些年纷纷买房买车的果农,这里的贫困户更多,脱贫也更难。
屈万平的贫困一方面源于自身特殊的家庭情况,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家所在的弥家河村就位于条件较差的洛河峡谷的川道里。
8个月大的时候,屈万平第一次骨折。“非常频繁,10岁到15岁这个阶段,我基本是在炕上度过的,家里穷,骨折了也不去医院,只能硬抗着。”屈万平说,也因此,他从2年级开始就只能辍学在家。
“尤其是20岁时家庭的变故,太不幸了,我嫂子难产去世,我哥性格本来就孤僻,大脑受了刺激,得了精神病,特别严重。对我打击非常大,我要照顾我哥、两个侄女以及身体每况愈下的父母。那个时候的困难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艰难的很。”屈万平说。
在亲人的资助下,屈万平盖起了一间小卖铺,销售一些日用品以补贴家用,一年下来,最高能挣到三、四千元。但是却依然无法维持每年昂贵的医药费用。为此,坚强的屈万平先后尝试了养蝎子、配钥匙来贴补家用。
39岁时屈万平又一次骨折,这次他决定前往北京看病,“我想无论如何都要看好病,因为我要撑家呢。”当时是2013年,一次屈万平在北京王府井看到街边有卖苹果的摊贩,牌子上写着洛川苹果。“那卖的根本就不是洛川苹果,当时我就想怎么能把正宗的洛川苹果发到北京去呢?起码能挣些钱。”屈万平说。
乡亲们在果园采摘苹果(图片由洛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2014年,在朋友的帮助鼓励下,2年级辍学却自学了初中课程的屈万平做起了微商,在微信上卖起了洛川苹果。他给自己的微信取名叫“生命力”。
而命运也终于从这一刻开始垂亲这个不肯认输的男人和苦难的家庭。
2014年12月1日,那一天屈万平在微信上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一万元的单子,忙着发货下单,加上兴奋,他一夜未眠。
不仅仅是微商,2015年,得益于当地政府“互联网+洛川苹果”模式,一家农村淘宝店也在屈万平的家里落户,帮助社区居民代销代购,并在苹果销售淡季引入其他陕北特产,屈万平的电商生意一步步走入正轨,并逐渐扩大。如今,他的年收入已经从之前的一年三、四千元提升到三、四万元。“这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屈万平说,他再也不用为家里人的医药费发愁了。
屈万平的生活环境也在2015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让洛河峡谷的贫困户早日脱贫,洛川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洛河峡谷地带群众整体搬迁工程,在这一年让他和家人住进了镇上统一安置的宽敞明亮的楼房。
屈万平的脱贫脱困之路,和洛川当地的苹果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策息息相关。
洛川是陕西苹果的发源地,全县64万亩耕地中有51万亩种植苹果,2015年全县苹果总收入超过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2987元。
按照“三年脱贫、五年小康”的总目标,洛川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果畜为主的产业扶贫,以洛河峡谷地带为主的搬迁扶贫、电商扶贫、劳务扶贫等多种政策办法,力争到2017年全部实现脱贫。产业扶贫方面,截至2016年6月底,全县贫困户新建果园403户1615亩,果园提升1258户1678亩;同时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目前已经有45家企业带动贫困户630户;苹果电商方面,残疾贫困户就有148家。同样截至去年年底,洛川已搬迁洛河峡谷地带贫困群众1838户,并通过劳务公司安排他们到苹果园打工、发展苹果电商等多种方式就业,并增收致富。
很显然,屈万平就是洛川苹果产业扶贫中最普通也较特殊的那一个。
“我从小锻炼,现在每天都在屋里坚持走路。和我一样病的人,很多人根本无法走路,就是因为不锻炼。”他说,人只要努力,就会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