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北京,“鸟巢”北侧的国家会议中心,正静静等候来自四海的嘉宾。
7月26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将在这里举行。来自101个国家的212家外国主流媒体的巨头将聚首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共襄“一带一路”盛举。
22个深浅相间的等边三角形组成一个“丝”字,一左一右两条斜线寓意“一带一路”,会场内外的巨幅论坛徽标,向世界清晰传递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的伟大构想,也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我们搭建论坛这个平台,就是希望通过全球媒体的协作,共绘‘一带一路’蓝图,共写合作共赢传奇。”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表示,对于这一造福全球、泽被未来的伟业,媒体人不会缺席,这也是沿线各国媒体人的共同心愿。
共商促进共识
自2014年举办以来,“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形成了巨大的“磁场效应”,论坛规模一年超过一年,目前已成为由中国主流媒体主办的规模最大、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参会外媒最多、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全球媒体盛会。
“媒体的协作能有效地让沿线话语权弱的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阻碍、消除歧视,增加不同地区人们之间共享和平发展的机会。”巴基斯坦联合通讯公司总编辑纳伊姆·乔杜里·穆罕默德对人民日报社举办“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表示由衷感激。
我们既需要建好地理上的“一带一路”,也需要建好信息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2014年,经过友好协商,在论坛上,9个国家的21家媒体代表与国内9家中央媒体、12家省级党报共同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表明了媒体合作助推经济发展的共识,体现了媒体人承担职责、不负使命的共同信念。
了解减少误解,互信形成互动。2015年,人民日报社与来自23个国家的33家主流媒体签署《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建立新闻产品互换机制,同意联合组织“一带一路”采访,并对促进媒体合作经常化、机制化、常态化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和成果。
合作形成合力
今年6月25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共同见证下,2016中俄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启动仪式。这次主题为“俄中边界——和平与合作的边界”的联合采访由人民日报社和俄罗斯塔斯社共同举办。在10天的时间里,由中俄16家媒体组成的采访团队,从“中俄双子城”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到著名的东方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中俄合作,边走边写。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塔斯社外事局局长奥列格·奥斯特洛维多夫说,我希望俄中两国媒体记者能够通过各自的报道,更好地向两国人民介绍滨海边疆区,让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
在论坛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媒体找到合作共同点、兴趣点、切入点。目前,人民日报旗下的29家社属报刊,374家包括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公号、海外社交媒体在内的网络媒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广泛的合作网络。
合作既能思维激荡,也能创意激发。针对媒体转型中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多元化呈现”的共同关注,本届论坛呼应各国媒体需求,特意增设新技术分论坛,探讨融合路径,加强技术协作,创新传播业态。
务实推动落实
“论坛恰逢其时,大有益处。我们沿线国家媒体通过论坛平台,既能见证报道邻国的真实发展,也能用客观、真实的信息拉近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关系。”吉尔吉斯斯坦卡巴尔通讯社社长库巴·塔巴迪耶夫的观点,在2014年论坛上得到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
心动还要行动。2014年,以首次论坛为契机,人民日报社启动了“共享丝绸之路”大型采访活动。这次大型采访历时10个月,共有100多名编辑记者参与,推出“共享丝绸之路”特刊48期。
人民日报的报道不仅在国内反响热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引发关注。记者采写的有关俄罗斯报道,被俄罗斯多家媒体转发,并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社交网站主页、内部稿库5种形式,实现20次落地。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纸《每日邮报》将人民日报特刊内容译成英文,专门推出4块彩色整版“一带一路”特刊,附在当天报纸里一起出售。
信息就是价值。2015年的论坛上,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女孩十分激动,她叫艾尔米拉·布肯诺娃,在武汉大学留学后回国创办了自己的教育中介公司,提供汉语培训服务和赴华留学咨询。通过论坛她了解到,中国计划提高赴华留学奖学金名额,并加大对孔子学院的支持力度。这位哈萨克斯坦女孩兴奋地告诉记者:“参加论坛太有收获了!我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更多人,让更多哈萨克斯坦学生像我一样幸运,来中国留学。”
“把手拉紧,让心贴近,我们就能在‘一带一路’中找准音阶,奏响和鸣。”埃及《金字塔报》社社长艾哈迈德·赛义德在2015年论坛上的话语,道出了中外媒体嘉宾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