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图为浦东陆家嘴。 汤彦俊 摄
(经济观察)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上海离国际大都市有多远?
中新社北京7月18日电 (陈溯)到2020年,上海提出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前路漫漫,上海如何绘就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蓝图?
数据显示,落户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仅为纽约的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0.9%,远低于国际化大都市外籍人口占比5%的入门标准;相比于纽约、伦敦等城市,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相对滞后。
此外,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公共资源日益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聚集,也给上海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城市病”。
上海市副市长周波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最主要差距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上海GDP最大的贡献来自外资企业,外资贡献了30%的税收和三分之二的净出口额,民营经济的贡献仅占22%,创新的活力还不够。”
“上海要推动‘四新’,即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双创’,迫使上海企业转型。”上海市市长杨雄说。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未来五年,上海规划通过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助力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上海正“两只手同使劲”,打造科创中心城市。
一是发展高端科技和重大科研项目。上海正在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图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目前,蛋白质科学设施、超算中心等大科学设施建设完成,超强超短激光、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观测网等新一批项目纷纷落户。同时,上海还建立了创新功能性平台,平台中的创新资源和科研设施社会共享。
二是激发民营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创新的活力不是靠管出来,而是靠放出来的。”周波介绍,与“四新”战略相对应的,上海正在推动“四宽”,即宽广的视野、宽松的管制、宽容的氛围和宽心的体制机制。
除了推动科技创新,在市场倒逼和政策推动下,一些在上海落户多年的大型企业也开始谋求转型升级。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总裁万忠培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电梯行业已经接近饱和,不能再一味“低头生产”电梯,必须实现转型升级。
与上海的转型路径一致,三菱电梯开始弱化重工与制造,强化服务与创新。目前,三菱电梯除了制造电梯,还积极拓展维保服务业务,并积极建设物联网系统,以实现对所有电梯运行情况的监测。截至2015年底,三菱电梯的服务收入已经占到整体收入的24%。
今年6月,中国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意味着长三角的发展由市场自发形成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都依托于完善而成熟的城市群体系。可以预见,随着上述规划的落地,上海的制造产业链将进一步向长三角转移,由协同作用带来的区域共同富裕,将进一步推动上海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减轻上海人口压力。另外,随着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处于长江下游的上海水质和空气质量将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