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早上7点半到办公室处理好工作,9点从上海虹桥站乘上高铁,下午2点多就到了北京,简短的商务谈判后,又乘高铁到江苏昆山检查工厂——欧阳元文最忙的时候,一天跑了3个省市。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企业家,正把上海作为事业发展的中心和平台,不断向长三角地区乃至更大范围扩展。
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命。为此,上海确立了自己的新定位:建设全球城市,面向世界,联动长三角共同发展、一体发展。
搭建平台服务城市群
欧阳元文说,能有这样的工作节奏,主要得益于虹桥商务区。他领导的上海通正铝业工程技术公司,是一家外向型新型材料企业,5年前开始关注虹桥商务区的发展,1年前将总部和研发中心搬到了这里,而将生产基地放在昆山,北京分公司则设在北京南站附近。“现在,公司高管和员工围绕虹桥商务区居住,无论去长三角还是全国各地,乃至出国,都非常方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虹桥商务区起建于2009年,紧临虹桥交通枢纽,地处长三角交通网络中心位置,又在上海到南京发展轴线和上海到杭州发展轴线的交汇点上,区位优势显著。虹桥商务区规划区域总占地面积86.6平方公里,目前重点开发核心区4.7平方公里。到今年5月,建设中的352栋楼宇已有310栋结构封顶。
《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管理办法》明确,虹桥商务区要建设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面向国内外企业总部、贸易机构和经济组织的汇集地,以及服务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
这是上海的一大创举。经过6年多的努力,虹桥商务区正成为上海新的增长极。如果说上海是长三角面向世界的窗口和平台,虹桥商务区就是这个平台的“心脏”。从虹桥高铁站出发,45分钟到杭州,67分钟到南京,2小时21分钟到合肥……多种优势在这里叠加,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企业,包括阿里巴巴、乐视、壳牌、冠捷等在此布设区域总部。
在虹桥商务区常务副主任闵师林心中,虹桥商务区服务长三角责无旁贷。他表示,虹桥商务区将通过“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的核心功能,整合周边产业、要素与经济资源,提高对生产服务、商务服务、知识服务、信息服务的综合供给能力,形成集信息发布、中间品贸易、现代支付、会展物流、订单管理、信用保障、定价机制和制度支持于一体的现代化贸易服务中心,提升长三角制造业在新的国际分工中的作用与地位,持续提升长三角产业经济整体实力。
产业协作下好一盘棋
不只是虹桥商务区,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与长三角也日益紧密,正在形成分工明晰、相互配套、协同发展的格局。
上海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密集,但土地供应不足,难以承载过多工业项目。上海市市长杨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常态下,上海更应发挥好窗口作用,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协力下好“一盘棋”。
与上海相邻的江苏太仓,如今已有“德企之乡”美誉。太仓大多数德资企业主要为上海的汽车制造提供零配件。通过分工协作,太仓形成了新常态下对德经济合作的独特优势。
国家发改委最近的调研报告称,中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后,距离上海230多公里的江苏镇江市,梳理了所有符合大飞机项目供应商条件的企业名单,主动与上海对接,为大飞机项目提供配件,如航空座椅、舷梯等,至今已有几十家企业进入供应商名单。镇江也因此“无中生有”地出现了航空配套产业。
上海还主动引导一些国企加快结构调整,优先向产业集聚区转移部分产能。上港集团对安徽芜湖港增资,上海钢联与淮北矿业集团组建了覆盖华东、辐射华中华南的第三方煤炭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上海振华重工则适应海工产业发展趋势,在江苏南通等沿江城市建立生产基地,转为总部在上海、基地在长三角的发展模式。
来自中国社科院财经研究院课题组的数据显示,2004年后,长三角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均值连续7年上升,2010年达到0.795,而上海与江苏、江苏与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更高,近年来分别保持在0.9和0.85左右。安徽与江苏、浙江的相似度系数也快速上升,目前达到0.8以上。“长三角城市通过分工配套,完全可以走出产业同质竞争的道路”,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说。
完善机制力推一体化
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上海积极与长三角城市一道健全协调机制,创新合作方式。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座谈会,审议、决策关系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
上海还以专题合作组为工作抓手,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蹄疾步稳,目前共设立了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务、产业、城市和食品安全等12个重点合作专题。2012年,在上海倡议下,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设立,针对合作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瓶颈,4年来共支持研究项目83个。
住在昆山,乘地铁到陆家嘴上班,是上海一些青年人的选择。近年来,上海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洋山深水港区四期、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等工程加速推进,沪通、沪苏湖、沪乍杭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在长江航运中,上海大力推广“五定”班轮业务模式,提升集装箱船舶运输效率。截至今年4月,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66.1万标准箱,其中长江内支线完成324.4万标准箱,占27.8%。
正在提速建设科创中心的上海,同样重视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计划,构建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条件保障、技术转移系统等5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表示,产学研跨区域结合的探索,在长三角城市群风生水起。上海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与苏钢集团等共建“物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理工大学与安徽蚌埠高新区等建立大学科技园,上海与芜湖组建了“上海技术交易所——芜湖协同创新中心”。最近,上海、江苏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组建开发公司,共同推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