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富县张村驿镇榆树村第一书记张文妮 赵晨/摄
距离村委会越来越近,一阵阵争吵声钻进张文妮的耳朵里,走近后,她发现几位村民正堵在门口闹着要上访。
这是张文妮担任第一书记(延安驻村党支部书记——记者注)的第一天。延安市富县张村驿镇榆树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村情复杂,家族矛盾、干群矛盾都很突出。村级组织长期瘫痪,上任仅3个月的村支“两委”班子刚刚辞职。
走进办公室,张文妮看到的是清一色的男同事,村民们叽叽喳喳,干部们爱搭不理,村里破败的环境超乎想象,这位90后姑娘失落感爆棚。
“不顾父母的反对来到榆树村,我是不是错了?”晚上,回到镇里临时安排的住处,张文妮开始了一轮自我发问。送她下乡的干部走前评价:“榆树村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样子,房子没变,产业没变,村民思想也没变!”她想到在延安梁家河度过知青岁月的习总书记,决定自己也要在这贫困村“干点实际的事儿”。
张文妮写了计划书,列举了未来3年她要干的“大事”。从村委会入手,堆着杂物的房间变成了党员活动室、精准扶贫室、远程教育室;墙上贴了规章制度;办公室有了电脑和打印机,村干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在调研中得知,村里十几年前就想修条路,方便村民卖苹果,可一直没实现。她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回到原工作单位城管局去寻求帮助,筹集资金。村里召开了6次座谈会,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块儿商议。有人问修路毁坏了果树怎么办,有人提出占用自家的土地该如何补偿,张文妮记录着村民的意见,逐条研究对策。一位老干部站出来对她说,占用我的地没事,得让大家伙知道啊,张文妮当着村民的面给他“点赞”。
她担心村民不好意思当面提意见,就去问施工人员,改进方法。她开始用村民们习惯的方式去解决村民的问题。一个月后,一条5米宽、2.5公里长的路建成,村民们出行方便了,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变高了。
一次,在去延安的班车上,张文妮碰到了一位村民,村民说去市里看病费时费力,张文妮默默记在心里。她找到延安市人民医院,希望能够请到医生进村义诊,但没能见到负责人。第二次,她带着媒体对自己挂职的报道找到医院负责人,告诉他“村民们迫切需要医疗服务”。院方负责人被打动了,但因为榆树村太偏远,告诉她医疗队只能进到镇里。从镇里到村里,坐车还需要20多分钟,而且没有公共交通,村民出行不便。张文妮继续和医院“磨”,终于说服他们进村义诊。医院还答应与榆树村的两位村医建立长期联系,进行专业指导,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义诊当天,村民们提前两三个小时就排起长队。从此,她在村里更受欢迎了。
这一年,张文妮刷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她制作便民服务卡,发给全村村民;给村里安装了大喇叭和太阳能路灯。安装路灯时,好些村民出来反对,怀疑电灯有辐射,甚至认为在自家门口挖坑不吉利,张文妮带着技术人员给村民做工作。榆树村的夜晚亮起来了,成为附近唯一的装有路灯的村子,村民们突然发现,这项工程“挺实在,挺好的”。
一年下来,张文妮在乡村和市区两头跑,从各部门协调了近600万元资金,榆树村变了样。她研究省里关于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联系到了省环保局的负责人,为村里申请到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建起了垃圾处理厂。村民对她的态度开始变化,从视而不见变成默默支持,慢慢跟这位“90后第一书记”拉近了距离,有的村民琢磨着给她介绍对象,招呼她“来我们家吃个饭吧”。
作为第一书记,张文妮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党建。延安搞起了“大数据”+“小书包”,可在村里,党员年龄偏大,很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甚至看书都困难。张文妮就利用大喇叭,给党员们读党章。“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讲实际的,才能吸引他们。我告诉他们,如果不来学习,会错过很多致富和实惠的政策。”她把富民政策和学党章结合起来,告诉村民对于巩固提高户,今年可以获得1000元产业扶持资金,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进行生产。
听说村里60岁以上老党员多年没得到重视,她筹集资金上门慰问,全村21位老党员,都收到了她送来的鸡和鱼。一位老党员感动地拉住她的手,“需要干啥,喊上我老汉。”
张文妮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年4月,我们推选入党积极分子,一共收到了14份申请书,而往年就只有一两份。”她希望那些有干劲的,能带领农村致富的年轻人尽早加入党组织,给榆树村出点力。
她还记得,有一回去看望老党员缑春秧,缑春秧塞给自己一大把核桃,嘴里念叨着“要多留心,照顾好自己”。对于她来说,这是最暖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