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严金昌老人
央视网讯(记者 李文亮)“38年前,为了吃饱肚子,带了一次头,现在,为了中国梦、小岗梦,为了生活过得更好,我愿意再带一次头。”说这话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73岁的老人严金昌,他是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
走过小岗村标志性的牌楼,没多远便是严金昌家的农家乐饭店“金昌食府”。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进小院,亲切询问严金昌的生活情况,并说“好!农家乐,乐农家。”、“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祝你们生活越来越好。”
商业街上,与“金昌食府”相邻,“大包干超市”、“大包干农家菜馆”等店面招牌随处可见,“大包干”已成了一笔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今天的小岗,高标准农业园区集中连片,一排排二层小楼整齐划一,村民家家户户都开上了私家车,但“1978年以前,村里穷,穷到没有一块砖,没有一片瓦,家家都是茅草房。”说起当年搞“大包干”,严金昌依然感慨万千。
“我这辈子都忘不掉饿肚子的感觉,那时候也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想不明白,为啥农民守着地却没饭吃?”严金昌回忆,当时小岗村不少人在外地讨饭。直到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严金昌等18户农民冒着戴“资本主义复辟”帽子的风险,签订秘密协议,以“托孤”方式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把村集体土地分包到户。
严金昌一家分了35亩地,一家老小辛勤劳作,第二年就是大丰收。他家收了1万多斤粮,交足公粮后,因为饿怕了,舍不得卖,藏得家里到处都是。
18户农民包干到户,如同一声惊雷,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小岗树起了农村改革的标杆,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大包干”后,严金昌吃饱饭的愿望实现了,生活也大为改观,1983年买了拖拉机,1984年又盖了瓦房。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岗村却没有真正走上富裕。
2004年,省财政厅的沈浩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发展工业、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小岗村获得了又一次飞跃式发展。
小块土地收益有限,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集约利用土地。2006年,沈浩开会动员村民流转一部分土地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很多人误以为是要收回个人承包的土地。
在许多村民犹豫观望的时候,严金昌率先用行动支持沈浩,不仅把土地流转出去,还腾出农舍发展农家乐,“金昌食府”四个字就是沈浩当年题写的。
严金昌说,就像当年搞“大包干”是为了吃饱肚子一样,今天的土地流转,顺应形势需要,是为了农民能生活得更好,是好事儿就得支持。
“我家的地都转出去了。一亩地每年有800元的固定收入,家里的劳动力解放了,可以去干别的事业,收入有增无减”,严金昌告诉记者,自己专心搞农家乐,一年能收入十几万。
土地是农民的根。近年来,国家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也越来越被村民们接受。2015年7月8日,安徽在小岗启动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周党之等16名村民拿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更是吃下了“定心丸”。
在“严金昌们”带领下,小岗村的土地流转面积已超过8400亩,占全村可耕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如今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不再只是简单的农业种植,村东头的“大包干”纪念馆里,有严金昌等18位带头人当年摁的红手印、签的生死状,紧邻的“当年农家”院落也成了景点,金小岗农林科技产业园的现代农业加自然美景成为旅游新亮点……小岗村以“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为依托,打造文化、旅游、培训、现代农业四个特色品牌,筑起一条创新跨越之路。
“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永不过时”,严金昌说,自己坚信小岗村就像沈浩当年预想的那样,成为“制度创新的实验村、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城乡一体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