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党之典 民之庆】给国产车一副“硬身板儿”

新闻频道 来源:央视网 2016年06月21日 10:1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111

  央视网讯(记者 李文学)“我其实就是一个打铁的。”大学一年级寒假,王利回答父亲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疑问时,如是说。

  然而只是短短10多年时间,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毕业的他,就让“打铁”的声响震动了世界,他给了汽车一副硬而轻的“身板儿”,把美国人提出的概念,在中国变成了现实。

  正如青年时与父亲交谈一样,如今50岁已是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的他,依旧风趣幽默,自己笑起来也天真得像个孩子。

  “考大学时听人说起国内很多金属材料与国外有差距,认为这方面大有可为就报考了南京理工大学,学了这个专业。”与“打铁”结缘很简单,1989年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入了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1992年学有所成后进入上海宝钢。

  上海,是中国革命的“红色之源”;宝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王利的“打铁”之旅也从这里启航。

  “真正进了宝钢,才知道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时不时冒出几句沂蒙老家口音的王利,表情一下严肃了起来,“常有客户拿着国外的钢板来问:这样的你们做得出来吗?”王利和他的同事们默不作声,拿着国外的先进钢板学习研究,边消化边吸收,开始了汽车板的国产化替代过程。

  喜欢边塞诗人、爱看战争片的王利,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漫长的几年过去,由他作为主要参与者的高等级汽车板研发项目,拉近了同国外的差距,摆脱了汽车板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一项目获得了2004年冶金行业特等奖和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但很快这种以跟随和模仿为主的开发模式走到尽头,以领先和原始创新为主的开发模式成为主流。

  “汽车要省油,就得减重。分量轻了,汽车板就得薄。如何让汽车板变薄但安全性能不减,开发高强钢是大方向。”在国外公司不愿意卖技术的情况下,王利再次“披挂上阵”,真就搞成了,一举打破国外企业垄断,为我国汽车制造业年降成本10亿元。

  光有创新还不够,王利追求的是超越。

  “2004年,我去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斯皮尔教授提出了第三代高强钢的概念,但全球没有一家钢铁企业将其变为现实。”王利说,这需要把700摄氏度的钢迅速冷却到250度,保温两分钟,再加热到400度,“当时的淬火工艺都不行”。

  2005年王利和他的团队开始了研究,“太难了,没有任何参考。”2007年实验成果出来后,开始在高强钢生产线上一炉一炉验证。王利说,当时常常出现整炉钢10个钢卷全都报废的情况,100万说没就没了,“压力和风险都非常大,白发眼看着增多”。

  图为王利对试件进行弯曲度实验

  图为王利对试件进行弯曲度实验

  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王利把1000米长的钢卷分成200段,每5米1段,拿到实验室“解剖”,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再回到生产线试制。“连每周末必打的两场篮球都停了”。如此不断往复,2009年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实验成功,与第一代相比具有15%左右的减重潜能,领先国外3至5年。

  宝钢人给这种新材料起了个中文名字“淬火延性钢”,这是第一个以中文命名的高强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全国马路上行驶的国产车,每两辆中就有一辆是用宝钢板生产的。2015年,宝钢实现销售收入2300亿元,连续第十二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

  “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在王利看来,宝钢应创新而生,以创新而兴,邓小平的题词,让宝钢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得以凸显、放大。

  同时汇聚在王利身上的,除了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奖项,还有40余篇论文、8项专利、30多个汽车板新品牌……而尤其让他珍惜的是,上海市党代表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因为这是一切动力的源泉”。

  创新永远在路上。已是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王利,又参与到了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制造材料的研发中。

编辑:唐诗颖 责任编辑: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