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党之典 民之庆】赤水青山 蛙声里藏着幸福事儿

新闻频道 来源:央视网 2016年06月19日 11:2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赤水河畔,唐尚秋的新家。

赤水河畔,唐尚秋的新家。

  央视网讯(记者 何川)八十年前,红军四渡赤水,一河两岸名扬中外。

  今日,丹霞染红的赤水河依旧迸涌直下,两岸青山、蛙声阵阵,赤水市丙安镇的唐尚秋一家听来倒是无尽幸福。唐尚秋两年前告别城市,带一家五口重返山林养蛙种草,正如十四年前离家外出打工那样决然。这一去一返,到底为什么?

  和着蛙声,听他说说。

  “为了母亲河,把土地还给大山”

  “满山遍野都是黄土,一下雨沟沟里全是黄泥浆浆,到了冬天一根草都看不到。”唐尚秋记忆中的故乡是这样的,那年他十六岁,正是2002年,赤水市的退耕还林工作铺开不久。

  “为了吃饭,屁股大一块地都刨了种粮食,但是种子、化肥、农药、人工费算下来,家家都要倒贴钱,越穷越挖,山就挖荒了。”他说。

  但是说到要退土地,世世代代靠土吃饭的农民迟疑了:土地退了,国家真的能补贴粮食吗?没有了土地一家人吃什么?

  唐尚秋的大伯当时是村长,对退耕还林最清楚不过。“记得当年有一句口号‘为了母亲河,把土地还给大山',我们挨家挨户去动员,第一年积极性不高,第二年看到补贴真的到位,退的人就多了。后来,家家户户响应,很多人家除了房前屋后留一点种菜的,其余土地全退出去种了竹子。”

  “为了母亲河,把土地还给大山。”赤水人真的就这么做了,这一退,造就了赤水今天80.55%的森林覆盖率,人造竹67万亩,坐拥131万亩原生态竹林。赤水市环保局统计: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2001年前降低了70%,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减少近400万吨。

  赤水退耕还林后,富裕的劳动力南下北上,十六岁的唐尚秋就这样随父亲南下广州,辗转工厂、建筑工地间。

  “山绿了,为什么还要漂泊”

  唐尚秋的命运,因为父亲唐来明的一场病彻底改变。

  唐来明一直在建筑工地打工,常年辛劳导致腰椎劳损,重体力活越来越吃不消。看着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唐来明不忍心,他决定让儿子学理发。唐尚秋没有反抗,在赤水市一家小店做了学徒工。“出师花了两年,后来几个兄弟凑钱去四川合江县开店,最红火的时候,我们开了三家分店,请了十七八个工人。”唐尚秋说,在外创业这些年,他娶了媳妇,有了两个孩子,还买了车……

  唐尚秋的的生活看起来就要这样幸福下去的时候,他决定放弃一切,回到童年生活过的大山深处养蛙。“儿子一直在老家,父母也在老家,我在外面漂泊,这样的生活其实不快乐。现在老家的山绿了,挣钱的路子多了,为什么还要漂泊?”

  唐尚秋动这个念头时,正是2013年末,国家投资143.26亿元的尊赤高速全线贯通,接成都连贵阳,赤水河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带正式提上日程。一股磅礴的力量,悄然改变着唐尚秋的生活。

唐尚秋

唐尚秋

  “做养蛙人,青山遍地都是宝”

  唐尚秋的回家养蛙梦想一提出,妻子冯瑞容开始是沉默。

  “我都不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一直不管不问,一直到他提出退出理发店股份,我们吵过,他就是不听。”冯瑞容说。父亲唐来明此时已经丧失基本劳动能力,独子唐尚秋是这个六口之家唯一的劳动力。唐来明看着儿子把所有积蓄投进竹海深山,一直规劝。“我自己挣的钱,你管不着!”逼急的唐尚秋说了这句话。唐尚秋至今难过,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用这种语气和父亲说话。

  从此,唐来明也沉默了。唐尚秋远赴浙江学艺两月,一个人跑手续,一个人修蛙场,一个人养虫子……2015年,接来第一批小蝌蚪时,唐尚秋换了发型,在微信朋友圈发照片,写下“一个全新的我。”

  此时,就在唐尚秋养蛙的地方,赤水市已经发展了上千亩金钗石斛基地,金钗石斛是赤水地标性药材,每斤石斛干花价值2000多元。整个2015年,赤水市生态经济占全市经济70.8%,第一产业中,98.7的产值为生态农业贡献。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退耕还林十多年的红利,随着交通瓶颈的打破井喷了。

  顺流而进,唐尚秋得到了国家贷款5万元建成的蛙场,现在估价120多万,通过抵押蛙场,唐尚秋顺利获得30万元贷款,把蛙场扩建至现在的两倍还要大。

  蛙场扩建前一日,唐来明一家请亲戚朋友在一起在山里庆贺。唐来明拿出了自家酿的高粱酒,亲自下厨炖了自己钓的野生鱼。那天,唐来明喝醉了,父子真正和解了。

  “真的想不到,真的想不到,(会成功)……”唐来明反复说着这句话。那天,唐尚秋没有喝白酒,因为他还有很多事要做,一家五口还指望着他和他的蛙场。

  “我的家乡好山好水,种石斛、养石蛙,种竹子、养山鸡,样样都是宝。我希望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回来一起干,不要在外面漂泊了,这样对自己、对父母妻儿都好。”唐尚秋说,他不会说台面上的话,他认为现在的生活,是他梦想中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他一直最想要的。

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