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讯(记者 袁育堃)6月13日早上8点,南昌三联特殊教育学校的操场上响起了雄壮的国歌声,几十名特殊的孩子们在校长何兴武的带领下,用一个个铿锵有力且富有意义的手势“唱”起了国歌,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崇敬之情。
22年如一日,何兴武老人坚持办学,为300多名来自边远山区的聋哑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倾所有 办学校
74岁的何兴武老人,幼时失聪,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为让更多的聋哑人接受教育,1994年9月,刚从企业退休的何兴武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周氏两兄弟合作创办了三联特殊教育学校。
得知父亲要办学,作为儿子的何彪当时是坚决反对。“本来身体也不好,好不容易退休了,希望老爷子能够安度晚年,可没想到父亲毅然决定要办学校。”何彪回忆道,学校没有创办多久,一直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周氏两兄弟就因病先后去世,之后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父亲一个人肩上。
由于迈不过经济问题这个坎,家人多次劝说:“对孩子们已经尽心尽力了,差不多就退出吧。”但父亲考虑到,一旦学校停办,这些来自偏远的孩子们就无处可去,没有学习知识的来源。
“我自己也是有听力障碍的人,但至少还能写字。如果不教这些孩子读书识字,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将有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需要面对。”何兴武用坚定的手语告诉家人,这个学校不能停。
学校的这些孩子都来自偏远农村,他们全年寄宿在这里,不需要缴纳学费。为了坚持继续办学,何兴武就把自己和爱人的退休工资和积蓄全“砸”给了学校,自己的生活过得异常节俭,孩子们的生活和学校的琐事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弃工作 当义工
一直在广东工作的何彪,2005年由于工作原因出差路过家乡时得以去学校看看父亲,这是父亲办学以来何彪第一次去学校。
然而就在踏进学校的这一刻,何彪被眼前的一切震住了。“学校基础设施之差,孩子们上学环境的艰苦,一小栋破旧的土楼里门窗桌椅什么都是破烂不堪,这个地方怎么能办学呀?”何彪冲了进去,看见父亲正在给装满木屑的三轮车卸货。
旁边一位义工得知何彪是何校长的儿子,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的父亲真伟大!原来,这里的许多孩子家里条件不好,连伙食费都交不起,为了节省费用,何校长就清晨骑着三轮车去十几公里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买菜,烧饭的时候把附近家具厂废弃的木屑运回来当柴火,为此骑着三轮车经常摔得鼻青脸肿......
看见白发老父亲还在辛苦办学,何彪深受感染,就在这一年,他毅然放弃了广州的工作,取出全部积蓄加入学校,成为一名义工,也成了父亲的帮手。
“教这些孩子学习,你要一个字一个词反复不断地教,料理孩子们的生活,你需要一件事一件事的反复做。”何彪说,这是非常有耐心的人才能够做到的,与孩子们常年生活在一起,他也逐渐理解了父亲对这些孩子的不忍和不舍。
善义举 各界帮
从新建区到高新开发区,从高新开发区到熊坊镇,由于缺乏资金,22年来已经搬过5次“家”,直到近几年在青云谱区象湖学校中的一栋教学楼,他们终于扎下了根。
青云谱区政府得知何兴武一家人坚持办学的事情,立即组织多部门与学校对接。区民政局与慈善总会联系,通过社会各界人士,先后捐助几十万陆续将三层教学楼房翻新了一遍;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看见学校的篮球场没有篮球架,操场缺乏体育器材,立刻组织改善和修设,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一些中小学与三联特殊学校形成手拉手帮扶对象,许多孩子们彼此之间成为了好伙伴;全省各地的志愿者纷纷慕名而来,定点在学校当起了常年义工......
“没想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会这么惦记我们,现在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学校关爱他们,让他们不再孤独。”何彪说,近些年在政府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学校运营逐步走向稳定。?
学校历经了22个春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近年来,许多孩子通过学校和公益组织的帮助,在南昌市找到了工作,实现了独自面对社会、立足社会的梦想。走出去的每位学生都对学校有着浓浓的依恋,还有学生毕业后回校当义务教师。
“从小我父亲和母亲因为听不清,说不了话,在外面吃尽了很多苦头。现在他有能力能够帮助到一些像他一样的孩子们,他认为这辈子也就值了。”何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