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临港10万吨级码头。资料图片
临港经济区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核心区,是港口工业一体化工业新城,规划总面积200平方公里,背靠京津冀,面朝环渤海,直接经济腹地涵盖华北、西北十个省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也是中国临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
临港经济区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在天津临港经济区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定位要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体系,以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为重点目标,积极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转移项目,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临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级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的功能,推动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近年来,临港经济区积极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综合经济实力取得迅速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千亿元,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2015年,招商引资协议额超过10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港区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港经济区积极借助港口工业一体化的区位优势,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加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要素,高端装备产业不断集聚,传统装备产业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智能装备产业初具规模,以港口物流、研发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释放出巨大潜能。
临港经济区这艘高端装备“航母”正风帆高扬,破浪前行。
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高地
日前,泰富重工正集中精力在临港经济区建设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高地——泰富港机及海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该基地将诞生全球首个工业4.0厂房。实际上,这仅仅是临港经济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天津临港经济区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这进一步明确了临港装备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为临港经济区有效整合、深度利用京津冀资本、技术、配套产业,厚植发展优势,建设以海工装备、智能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和区域支持。”临港经济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临港经济区已聚集太重、中际装备、博迈科、华能、天津电力机车等一大批高端装备龙头企业,并逐渐形成高端装备全产业链。
临港经济区按照“1+1+1+N”产业发展模式,由单一引进项目向构建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其中,以中船重工、博迈科、海油工程、泰富重工等项目为龙头,打造修造船及高端海工装备产业集群,30余家高端海工装备产业实现集聚发展、规模发展;以天大水下滑翔机、爱国者机器人、今相传智能饮品机器人、智造宝3D打印等项目为龙头,打造集工业、农业、医疗、教育、娱乐领域,涵盖地面、水下、空中等多空间为一体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天津电力机车、钱江重工等项目为龙头,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以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基地等项目为龙头,打造海水淡化及成套设备产业集群;以华能、龙净环保、胜科水处理等项目为龙头,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以天航华创、光启等项目为龙头,打造空天技术装备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推动临港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临港经济区借助技术研发设计转化、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综合信息服务、员工教育培训、科技金融服务四大保障平台,加快拓展海洋经济、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板块,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临港经济区智能装备产业已初具规模,完成智能装备产业园一期建设,15家智能装备项目落户。同时,天津临港中德“工业4.0”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已全面启动,必将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融合发展,促进临港制造业向打造工业4.0快步迈进。海工装备企业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中际装备、新港船舶、腾盛海工等30多家海工装备企业加速壮大,海洋产业总产值迅猛增长,2015年临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228亿元;海洋高端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以临港港务集团、安信物流为代表的物流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以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代表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以中德医药产业园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高端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以“海博会”为标志的区域产业品牌正在形成,泰富重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设备交易平台成功“上线”,与中科软合作,建设临港高端装备数据中心。
“港口与工业一体化”演绎临港魅力
作为临港经济区交通发展的基础,如今岸线码头一派繁忙景象。“临港经济区目前已形成集港口、铁路、公路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特别是航道、码头、岸线已成为临港的灵魂和生命线,同时也是临港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在大沽口港区码头,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临港经济区大沽口港区早在2009年就成功接卸重达1338吨的大乙烯设备,为当时华北地区最重大件。2012年又成功接卸重达1800吨和1850吨的分离塔,创造了当时全国单件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纪录。同时,土地、码头、铁路、公路,加上高标准的水、电、气、热和其他基础设施,众多生产要素合理聚集,使临港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及依托港口大进大出的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多式联运体系格局日渐成熟,码头、航道、铁路等资源得以优化组合,临港经济区的“磁吸效应”正被不断催化、放大。码头航道优势明显,临港经济区已建成万吨级泊位30余个,实现入港物流无缝对接。目前,临港经济区下辖大沽口及高沙岭两个港区,规划70公里港口岸线,60平方公里港池水域,其中大沽口港区已实现开港通航,大沽沙航道目前具备10万吨级昼夜双向通航能力,10万吨级高沙岭航道正在建设中。
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临港经济区建设铁路与京哈、京沪铁路干线相连,实现与全国铁路网的联通,年铁路运输能力超过1500万吨。开通了12条国际航线,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航运业务往来。同时,临港经济区已建成道路135公里,周边有海滨、京津塘、津晋高速等9条高速公路联通全国,连接临港与滨海新区核心区的滨海地铁B1线也已正式开工。
此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目前临港经济区从签约、建设到投产、达产,从项目准备、工商注册到竣工验收、产需对接,从产业政策、金融服务到技术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为入区企业提供便捷、完善、专业的“专家+管家式”服务。
勇立潮头再扬帆
在“十二五”良好发展势头基础上,“十三五”期间,临港经济区将紧紧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功能定位,以创新为引领,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补充、海洋经济为特色的产业体系,提升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功能。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2016年临港经济区将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六大产业集群,深入落实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化与自贸区战略合作,带动自贸延伸产业落户临港。继续强化海洋经济,大力引进港口机械、海洋工程装备、海上石油平台等海洋产业相关项目,加速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集聚,同时定向实施“聚链、展链、补链”行动,形成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全产业集群。
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2016年,临港经济区将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临港分园建设,落实自主创新示范区“6+4”科技支持政策。同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做优、做强、做大科技小巨人企业,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持续提升发展环境,打造宜居宜业临港。2016年,临港经济区将继续完善基础配套,加大港区建设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实现一批酒店、商场、大型餐饮中心、休闲娱乐项目入住,九年制义务学校主体结构完工、规划建设大型医疗卫生机构。推进“美丽临港”建设,深入实施“四清一绿”行动,新增绿地面积35万平方米以上。
到2020年,临港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跨上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25.4%,工业总产值达到6500亿元,港区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以海工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建成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全面建成智能装备产业园,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因地制宜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海工装备为主导、兼顾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等优势行业,积极发展产业高端环节,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智能化发展。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形成产值超1800亿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推动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好风凭借力,奋飞正当时。今天的临港经济区,已吹响改革创新的冲锋号,将积极抢抓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凝聚起强大的智慧与力量,建成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谱写开发开放新篇章。海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