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新疆“90后”护林员守护30万亩公益林

社会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年05月16日 19:5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疆“90后”护林员守护30万亩公益林“与土为舞”四年

  图为“90后”护林员们平常骑摩托车去巡护。 李江帆 摄

  图为小伙子们每天巡护完回来都是一身的土。 李江帆 摄

  图为小伙子们开动摩托车,一片尘土飞扬。 李江帆 摄

  中新网阿拉尔5月16日电 (李江帆 谭顺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前沿,辖区共有重点公益林30.8万亩,胡杨、红柳在此广为生长,作为沙漠绿洲最重要的绿色屏障,守护它的却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每逢冬春时节,气候干燥,日常的巡护工作变成了一场“与土共舞”的约会。

  年纪虽轻却对这方水土有最深的情感

  王玉宝、刘宏睿、王亚东、马强、贾凤军是这支队伍中年轻的老队员,说起“嫩”,因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5岁,说起“老”,他们每天要在重点公益林中的巡护路上往返40公里。4年时间里,人均行程超过40000公里,用他们的话说:“林子里的兔子都认识我们了”。

  2012年,十四团开始招募重点公益林巡护员,80多名小伙子踊跃报名,经过包括五公里越野、摩托车越野驾驶等层层考核,20多名土生土长的十四团小伙子被招募了进来。那一年,这支队伍中最小的小伙子18岁,最大的22岁。自此之后,他们成了十四团林业站的一支生力军,与30.8万亩重点公益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小生长在这方水土的队员们,对这片林子有着特殊的感情。“我父亲是这里的老职工了,他说过一句话,树看好了,风沙才能小,老百姓才能有收成”,作为护林队的队长,王玉宝依旧能清楚记得父亲在一次风灾肆虐后,站在地头,看着被风沙打死打伤的棉苗对自己说这段话的情景。

  在这个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仅8公里的兵团团场,每个人都知道树木对生存的重要意义,用王玉宝的话说,父亲那段话是自己走上护林员道路的重要原因。这句话,也让有着同样经历的护林员兄弟们主动承担起了沙漠荒漠区育林、护林和荒漠植被的管护工作。开动摩托车,在一片尘土飞扬中,扬起的风沙很快淹没了他们的身影。

  每天“与土相伴”40公里秘诀是“三大宝”

  30.8万亩的重点公益林,巡护面积之大可想而知,20个人“撒”在这片林子里,好比是沙沉大海。

  为了更高效地做好林区管护工作,20个小伙子们分成3组,分片巡护林区,每组每天往返40多公里。这段路程上,沙土之厚,超乎想象。

  “以前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一名维吾尔族老乡赶着大马车来十四团‘赶集’,在过这片胡杨林的时候,马车一颠,坐在后面的小孙子不见了,这位老乡赶紧下去找,扒拉了好大一阵子,才从土里把小孙子扒拉出来。以前把这个当成笑话听,但自从当了护林员之后,才知道这是真的”,护林队队员刘宏睿对记者说。

  在日常巡护的路上,有些路段的土甚至可以把大半个摩托车轮子没掉,翻车、抛锚经常发生,让队员们苦不堪言。“这段路上,不是我们骑摩托车,而是摩托车骑我们”,队员贾凤军笑着说道。

  巡护路程漫长,中间的就餐不可能再返回团部。于是,军用水壶、馕饼、咸菜成了这群小伙子的“三大宝”。

  “巡林日行八十里,穿土扬沙一条龙,午餐馕饼大如月,就口咸菜金不换”,护林队队员王亚东这样调侃自己和兄弟们的日常生活。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这群年轻人的努力下,重点公益林长势良好,胡杨、红柳、野麻、甘草、骆驼刺等植被已经郁郁葱葱,有力地抵御了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对这片土地的侵袭,这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

  “昨天我在林子里的那片碱水滩看到白鹭了,还有鸬鹚,明天一起去看看”,护林队队员王强和兄弟们聊着自己发现的新鲜事。(完)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