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竹编师傅剖制竹丝。刘朝富摄(贵景网发)
脱贫攻坚群英汇第十一回
编者按“十三五”时期,贵州计划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乡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
为实现该目标,贵州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彻底解决现行标准下49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促进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贵州省仍有7000个贫困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在各级政府的全力帮扶和支持下,这些贫困村正一天天改变,转观念、找项目、做产业,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而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不仅有辛勤的汗水,更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夺目光彩。
台江县长滩村党员能人来牵头“十户一体”兴产业
本报讯(记者樊园芳)4月28日,在户长龙广田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干净整洁的小道,错落有致的木屋,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封闭的排水沟。
一棵二人合围的皂角树下,几位村民正坐在石凳上吃午饭,老远看到龙广田便喊:“户长,来家吃午饭!”
“你们家商量好没有,两兄弟合建一处厕所,还是分开建……”龙广田顺势跟村民攀谈起来。
龙广田是村民民主推选出的19位户长之一。何为户长?
这事得从去年说起。当时,为解决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长滩村将十户居住相邻、产业发展意愿相近的村民编制为一个单元,由村民民主推选出一位“户长”,牵头开展卫生治理工作,村民们把这个经验叫作“十户一体”。
2015年3月,户长上岗后,长滩村网格化管理拉开序幕:各家各户划分保洁路段,村里的事成了大家的事,短短两三个月,长滩面貌彻底变样。
从村庄环境治理开始,户长渐渐成为其他9户邻居的主心骨:村民有纠纷,乐于找户长调解;精准识别贫困户,户长的统计让人心服口服。
有了户长参与,村干部干起事来省心省力——国家出台好政策,户长挨家挨户进行宣传;上级有了扶贫项目,户长征求大家发展意愿……大量村务工作,均由户长落实“最后一公里”。
“十户一体”模式从环境治理延伸至党建、监督、公益、卫生、诚信、平安、文明等方方面面。
“户长的作用可大了!”64岁的郭玉明告诉记者,长滩村是著名的独木龙舟之乡,每年龙舟节尤为热闹,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决定将巴拉河边3户村民迁走,建一个观景台,在户长动员下,3户村民很快签下搬迁协议,在村委会规划的地方建设新家。
发展产业,形成规模才有效。长滩村导入“十户一体”模式,将产业发展意愿相近的村民整合在一起,由党员、能人带头,抱团发展种养项目。
龙广田曾在广西从事网箱养鱼20多年,今年春天,村里发展莲藕种植项目,规划在村口建设100亩莲藕养鱼基地,龙广田被村民推选为莲藕产业体带头人,已经有七八户村民在龙广田那里报名,准备和他一起干。
34岁的张银花是刺绣产业体带头人。全村308户,家家妇女会刺绣,张银花把大家拢在一起,成立了刺绣合作社。
这几天,合作社购买的两台刺绣机正在装机,将机绣融入手工绣品,大家的制作效率显著提升。
村支书李平洲带领13户村民成立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发展100亩马铃薯种植,光这一项,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万元。
“实行‘十户一体’,产业发展的责任分工日益明晰。村支两委负责为各产业体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积极协调土地流转事宜;有一技之长的党员、能人成为产业体带头人,带领贫困群众找到致富门路。”李平洲说。
村民加入产业体的方式非常灵活。有土地无资金的村民,可以用土地入股;有劳动力,没有土地和资金的,可以凭劳力算工资。一户村民,既可以加入刺绣产业体,也可以加入马铃薯产业体。
短短一年时间,长滩村利用“十户一体”模式,发展起马铃薯种植、樱桃种植、黑毛猪养殖、莲藕养鱼、刺绣、山羊养殖等六项产业。村里41户贫困户加入其中,全体村民实现了产业发展全覆盖。
长滩村“十户一体”村寨发展治理新模式在台江县迅速推广。未来3年,台江县80%的行政村将达到“十户一体”示范标准。
湄潭县分水村主打产业找得准致富步子走得稳
本报讯(通讯员仇正腾)“看,这茶苗长得多好!明年就能摘上一些了!”4月30日,湄潭县永兴镇分水村村民罗仕凡,对着自己园子里一排排绿油油的茶苗,脸上的喜色掩都掩不住。
茶苗是今年元宵节前栽下的,分水村很多人家都有茶园,“现在,我们村可是名副其实的茶叶村了!”罗仕凡自豪地说。
成为茶叶村,还有段故事哩!
分水村全村4027人,贫困人口有703人。“原来村里产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近年来开始发展茶叶产业,先前发展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楼’,现在村民发展茶叶产业积极性非常高。”永兴镇副镇长张万波介绍道。
村民秦春模就是率先住上“小洋楼”的那批人,他2000年就开始种茶叶,到现在虽然只有两亩多茶园,由于管理到位,亩均产值达1万元。
在秦春模他们种茶之前,村民种的基本是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不高,大伙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受穷。
看着秦春模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里种茶的人家这才渐渐多了起来。
但真正成气候,还是最近两年的事。
分水村所属的永兴镇,是湄潭著名的茶叶专业镇,而分水村之所以贫困,张万波说:“主要是没有一个收入稳定的主打产业。”
隶属于茶叶镇的“麾下”,自然条件又适合,发展茶产业,便是分水村的首选。
免费提供茶苗、技术服务上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水村茶产业发展迅速。
村民罗仕龙,两年前一直在外务工,听说村里要发展产业,有政策支持,罗仕龙毫不犹豫地回乡种茶了:“村里有了好产业,既能自富,也能带动其他人致富,不是挺好吗?”
“娃儿渐渐大了,读书也要钱,房子也没有,不发展产业真没有出路呀!”在另一个山头栽茶的村民娄喜感慨道。
年前,村里就召开了产业发展动员大会,会场上,乡亲们渴望发展的激情深深感染了娄喜,被列为精准扶贫帮扶对象的娄喜一家,对自家摘掉穷帽子满怀信心。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程升国如是说。
他们计划先从湄潭优势产业茶叶这一块做文章,现有空余土地、又未种茶的,赶紧种上,让老百姓以茶致富;同时,要加强已建茶园精细化管理,认真做好绿色防控,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提高茶叶的产量,提升茶叶品质,不断增加茶农收入;种茶效益好了,才能带动更多的人种茶。
据程升国介绍,2016年,湄潭县种植茶叶的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滞后的乡镇,希望通过茶叶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早日脱贫,确保按期完成产业扶贫计划。
黔西县新海村种下满山苹果树靠上水西做品牌
本报讯(记者朱邪)4月20日,黔西县定新乡新海村,乱石山包围的风化石地,与人同高的苹果树长满山间。
枝头的白色小花正慢慢凋谢,一个个小青果害羞地探出头来。
村民吴龙华说:“再过5个月,它们都会长成又大又红的红富士苹果。”
黔西能种出红富士苹果?
吴龙华拿出去年的果园照片,只见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把贫瘠的乌蒙石山装点得别具风味。
苹果树多生长在低温干燥、降水量适中、少大风的温带,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
在没有苹果种植历史的黔西,引种红富士,不仅仅靠胆识,还缘于吴龙华回报家乡的念想。
2013年春节,在外打拼多年的吴龙华回乡,发现家乡除了多几栋小楼房外,乡亲们的生产生活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近七成山地撂荒。
村民希望他能带领大伙走出一条致富新路。其时,当地政府正利用扶贫、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项目扶持农户种植核桃和软籽石榴,但大伙还是担心,苗木质量是否能保证,种出的产品往哪里销。
“我们就种苹果!”吴龙华看中的是:家家户户都吃苹果,不愁销;而且价格稳定,储藏期长。
10多年间,从一个露宿街头的小“背篼”成长为身家超3000万元的包工头,乡亲们都很信服吴龙华。
但在贫瘠的石旮旯种苹果,所有的亲朋都反对,县乡干部也不敢用项目扶持他,都认为是“天方夜谭”,注定失败。
没有人愿意跟着干,但吴龙华执意要“试试”。他请来山东烟台的苹果专家牟积松观察气候,采集土样送招远市化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新海村很适宜种苹果。
这下子,吴龙华心更定了。当年春天,他投入20多万元从烟台引进苹果大苗,种植10亩红富士,并经常请牟积松现场指导,不但全面掌握了苹果种植技术,还摸索出提前20天施肥、推迟20天套袋等技巧。
有了专家的鼓励,吴龙华逐年加大苹果种植,已投入500多万元,修通了进村油路、高压电,流转800余亩土地种植苹果。
石山结硕果。2015年10月,新海村结出了又甜又脆的苹果,平均个重230克,最大的单个重达450克。
经检测,新海村产的苹果含糖量为12.5%至14%,略高于烟台产的10%至13%。
如今,吴龙华的苹果产业路已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陈中贵等12户加入新海苹果合作社,种植苹果200余亩。
乡政府也正利用路、水等基础设施项目扶持新海村的苹果产业,鼓励他带领石山区农民走出一条致富新路。
吴龙华正在申报注册“水西红富士”商标,准备靠上水西文化这一资源,扩大种植面积,做出拥有自主品牌的苹果。
“既然在家乡也能有很好的发展,谁愿意离乡背井呢?”这是湄潭县永兴镇分水村村民罗仕龙的心里话。
贫困村落,不仅有贫困,更有辛酸。
然而,无论多么贫穷的地方,人们都有对幸福的渴望。
脱贫攻坚,承载的,就是这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
因为有期盼,所以有激情、有智慧……
还有创造。
长滩村的“十户一体”村寨发展治理新模式、分水村的茶产业主导路径、新海村的“水西红富士”……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这些智慧与创造光彩照人,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幸福,正朝着我们这方,款款而来。
竹条编织脱贫路
从江县加榜乡紧抓精准扶贫,拓宽脱贫渠道,让群众学会技艺,实现自主创业、就业。
为此,该乡组织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免费培训留守妇女,让她们学习竹编技艺,看图编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