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李年根:“经纬”妙手篾匠缘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6年04月29日 13:3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李年根

李年根

  央视网讯(记者 袁育堃)走进李年根的家中,四处都摆放着各种竹篾作品,墙壁上“七仙女”、“神牛洞”等篾织画精美绝伦,栩栩如生。

  这些颇具艺术价值的手工品都出自这位57岁篾匠的一双巧手,一件作品短则几日,长则数月,由数千条竹丝编制而成,经纬交错,精准无误。

  40多年来,家居新余市分宜县洞村乡的李年根,凭借着精炼的竹篾技术,编织了五彩斑斓各式各样的竹篾,勾勒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竹制画卷。

李年根对选来的竹子进行裁节后还需要开水煮、浸泡、去表皮茎。

李年根对选来的竹子进行裁节后还需要开水煮、浸泡、去表皮茎。


  平凡技艺显真功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竹编工艺主要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

  李年根从水池里拿起一根三米长的竹子向记者介绍,竹编工艺从选择竹子到用竹篾编织出成品,共有选竹、制篾、编篾三大步骤十几道工序。

  “选竹时需选用生长期在3—6年的竹子,每个竹节的高度也有要求。”他用锋利的篾刀精准地将一条两米长的毛竹劈开,把每一根竹子去头切尾取其中。

  在他熟练的刀工下,碗口粗的竹子瞬间就被削得根根粗细均匀、薄如蝉翼、细若发丝的篾丝。

  为了证明蔑丝的细滑程度,李年根将削好的蔑丝不停的在舌头上来回拉扯。“不会受伤,我已经把他切得非常薄了”。他说。

  通过对选来的竹子进行裁节后,还需要开水煮、浸泡、进行防虫、防麻斑、防霉变处理,去表皮茎,再选用剥离出来的几层透明且柔韧性强的竹篾丝,达到薄如膜、细如丝的要求。最终通过风干染色后进行创作编织,装潢入框,只有这样精打细磨出来的作品才能够传神逼真。

  “这中间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不能马虎,一旦疏忽可能整幅作品就废了。”李年根说,“被挑压的篾叫‘经’,编织的篾为‘纬’,数千根蔑丝纵横交错制作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稳定,歪不得半点。”

李年根太爷留下来的竹篾篮子,距今有一百多年了。

李年根太爷留下来的竹篾篮子,距今有一百多年了。


  创新竹编谋新生

  多年的锤炼,李年根不仅编织品做得精美,还研究出蔑织画,通过不同竹子的颜色或染色,编织出风格差异的作品。

  一般手艺人用挑选制作的竹丝篾片,通过挑压交织,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

  而竹篾编织画则是在这种工艺上再加工,通过颜色不同的竹篾丝编织出来的竹篾体和竹篾画,是一种纤细竹丝经手工编织成画幅的工艺品,外观清秀淡雅、装饰感强,而且艺术神韵可与多种瑰丽的传统工艺相媲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在李年根的家中,有一只祖上留下来的竹篾篮子,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整体完好无损,扎实耐磨。

  “这种篮子就是当地夏布文化中专门用来绩纱的,用这种竹编篮子不会染色、褪色。”李年根说。

  夏布是一种将天然苎麻纤维通过手工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新余分宜县夏布始于唐末鼎盛于清乾隆年间,以“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娟、平如水镜”而著称。分宜县更有“中国夏布之乡”之美誉。

  李年根正结合当地的夏布文化,把这些文化瑰宝和内涵编织到篾织画当中去,通过艺术作品留住民俗文化。

  近几年,传统手工艺和传承人越来越得到地方的重视,李年根多次受邀担任夏布文化领域的特色手工艺代表,到各地进行展出,一些好的作品也被存放在当地的博物馆内供市民们欣赏,还有一些商人慕名前来购买竹篾画。

  “现在还在进行篾织画的匠人已经相当少了,我以前身边很多徒弟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李年根告诉记者,学习篾织画要有耐心,要能沉淀下来。很多年轻人都没法坚持下来,这也是他的担忧。

  对于未来,李年根表示不管作品卖得动卖不动,他都会一直做下去、钻下去,“我的技艺还有上升的空间,必须把这一传统技艺传下去。”李年根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眼镜,坚定的说道。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