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鲁勤学:痴迷彩塑30年 结束“敦煌不成陶”历史

央视网报央视网 2016年04月28日 14:4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111

  央视网讯(记者 王小英)申报非遗传承人时,有一项须填写“师承于谁”,鲁勤学思索后写下了“敦煌莫高窟”。

  鲁勤学已77岁,与敦煌莫高窟、敦煌彩塑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独自摸索敦煌彩塑工艺,凭着一股倔劲让“自古敦煌不成陶”说法一去不复返。

  年逾古稀,眼睛白内障无法长时间看东西。可他仍不停歇,一心想着制作更多的彩塑。

  自学敦煌彩塑制作工艺

  修像

  修像

  鲁勤学自小在敦煌莫高窟变长大。他说:“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去,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莫高窟最热闹的时候,石窟大门一敞开,我和小伙伴就跑进去玩。”

  也许是看多了壁画和彩塑,鲁勤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之余便在家琢磨敦煌彩塑。

  上世纪敦煌工艺美术厂效益下滑,濒临倒闭。鲁勤学应聘成为负责人,组织工艺美术厂出售夜光杯、石膏做成的雕塑作品等,“当时来敦煌参观莫高窟的人不少,这些产品非常受欢迎”。

  1987年,一位日本游客购买了一尊乐舞飞天造型的石膏塑像,但归国途中雕塑断为三截。日本游客写信给鲁勤学,询问如何才能将塑像复原。

  “这件事提醒了我,我开始琢磨能否做出代表敦煌艺术特色的作品,不易碎、便于携带和保存。”

  工作之余,鲁勤学根据莫高窟45窟中的佛像做了一件敦煌彩塑,并将其放在敦煌宾馆出售。“造型并不是很理想,实心的泥塑有点沉,没想到能卖出去。”

  事实出乎鲁勤学的预料,定价70元的彩塑卖到了700元。“欣慰的是有人很喜欢这些具有敦煌色彩的作品,内疚的是当初未能做的更好一点。”鲁勤学说。

  打破“自古敦煌不成陶”说法

  1995年,鲁勤学离开敦煌工艺美术厂。他有时间做他喜欢的事情了,他要做出自己满意的彩塑。56岁的鲁勤学创办了敦煌彩塑厂。

  鲁勤学觉得市面上石膏做成的敦煌彩塑需要改变。“石膏不是敦煌本土的,只有敦煌的泥土做出的敦煌泥塑,才具有敦煌特色。要便于携带,就不能照搬石窟中的实心塑像。不易碎就得参考陶瓷的做法”。

  敦煌两面环山,西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4.5%,要找到合适的泥土并不易。

  凭着一股倔劲,他跑遍了敦煌多个乡镇,最终发现泥沙冲到洼地沉淀下来的“澄拌土”最合适。

  鲁勤学跑到砖厂取经,自建炉窑开始烧制捏好的塑像,结果小件还行,大件全炸了。

  看着烧坏的塑像,他研究了三天三夜。发现烧制前未排出泥里的空气,导致受热不均,塑像炸裂。

  他跑到砖瓦厂取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烧制出第一批附着力强、着色好的陶制敦煌彩塑,改写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

  手工塑原型、加工模具、泥土擀片、按压成型,最后将塑像从模具中取出修像、晾干、烧制、打磨、上色,完成一件彩塑听起来简单,每一步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

  之后,鲁勤学又相继开发出了莫高窟卧佛、思维菩萨等经典艺术品的仿制品。不仅还原了莫高窟雕塑的精髓,而且因其材质的不同而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鲁勤学还参照莫高窟220窟隋唐壁画中的桃形陶埙,精选了阳关,玉门关一带特有的泥土原料,烧制出了音色饱满浑厚的陶埙。敦煌陶埙一经上市,就广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趁着夏天 多做些彩塑

  给徒弟丁彤指导绘画时要注意上色问题。

  给徒弟丁彤指导绘画时要注意上色问题。

  2015年,当地政府希望游客有机会看到和体验彩塑的制作过程,鲁勤学的工厂搬到了距鸣沙山月牙泉泉景区700米的地方。

  店铺中整齐摆放着几百件做工精美的彩塑,造型各异,一般都是以精品洞窟里的经典形象进行加工创作。

  “游客最喜欢的是45窟中的菩萨像和反弹琵琶的飞天像”,鲁勤学说,但他最满意的是依据45窟中阿南制作的塑像。

  今年,鲁勤学计划参照莫高窟塑像中“手”的形象创作一组作品。遗憾的是原型制作了一半,因为眼睛白内障严重动了手术。“眼睛没法长时间盯着东西看了”。

  老伴俞秀兰则长舒一口气,说老伴忙碌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但鲁勤学想的是赶紧弄好月牙泉小镇的仓库,把模具搬过来,趁着夏天,再制作一些塑像。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