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讯(记者 王莉莉)19岁那年,闫德明放下书本拿起了剪刀,学习堆锦工艺。
今年75岁的闫德明已和堆锦打了66年交道,堆锦见证了他人生成长过程。“之前它是我的工作,现在是生活。”
如今他有个大计划,要靠着手上的技艺,把堆锦文化传承下去,并寻找新的出发点。
看着长治堆锦长大
制作中的堆锦
山西省长治古称上党,长治堆锦,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这一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长治堆锦是把丝绸、锦缎用极具立体感的形式诠释出传统的国画和雕塑艺术,享有“立体国画”和“软体浮雕”的美誉。
早在明代晚期,长治堆锦就进入千家万户,就连寻常百姓家里挂着、用的都是堆锦。
闫德明的爷爷就是做堆锦的,是长治炉坊巷里有名的堆锦店掌柜。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技多不压身。”从小,闫德明听着这些道理长大。
做堆锦是件很费功夫的事,步骤极为繁琐,从设计到制作,一件最普通的堆锦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
“民国年间,长治堆锦一度成为当时达官贵人追逐的时尚,新中国成立后,它作为国礼馈赠给前苏联和朝鲜,并大量出口加拿大、美国、英国和东南亚地区。”闫德明说,他从小看着爷爷做堆锦长大,
由于堆锦一直采用“传媳不传女”的封建家庭式传艺方式,加之丝绸锦缎制成本昂贵,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包括爷爷店铺在内,长治城大大小小的堆锦店铺全都倒闭。
长治堆锦从这一时期开始中断,直到1953年建起一个堆锦生产小组,掌握堆锦工艺的六位老艺人被请到工作小组,才开始续上断了的堆锦血脉。
按照惯例,学徒必须得3年时间才能学成,而接受能力快、也下苦工的闫德明只学了半年,就做出第一个作品。
即使是最简单的堆锦,也要经过纸上打图稿、拓印、裁剪、贴飞边、絮棉花、蒙绸等十几道工序才能拼贴而成。
堆锦的制作流程对闫德明来说并不复杂,比较难掌握的是技艺。比如絮棉花,厚与薄、大与小。另外画工的技艺高低也决定着堆锦的制作水平。
在闫德明看来,技艺可以学,设计却只能靠自己,“绝大部分做堆锦的手艺人只会制作,不会创作,常常临摹。”
期待堆锦技艺走向世界
在纸板上打图稿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堆锦这门传统手艺,从山西长治工艺美术厂厂长退休后,闫德明建起了自己的堆锦工作室。
前段时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闫德明,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闫向军、闫向辉,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一幅高2.08米、宽4米的永乐宫壁画《金母元君朝元图》堆锦缩小版。
山西工艺美术协会的多位艺术大师表示,这幅堆锦作品中的36位神仙活灵活现,可以称得上长治堆锦的巅峰之作,也代表了长治堆锦艺术的最高水平。
媒体赋予闫德明“堆锦匠师”这一称号,但他只把自己当做手艺人。
对于闫德明而言,他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承堆锦文化,还要让它走向世界。
现在,闫德明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地,他希望堆锦这种中国民俗艺术的精华,能够再一次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