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军工绣娘”李莹:毫厘间焊接“闪亮名片”

央视网报央视网 2016年04月27日 11:3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111

  央视网讯 (记者 孔华)一把电烙铁、一根锡丝,一双巧手在方寸之间,装配着国防装备的“神经中枢”;14年,勤学苦练、孜孜不倦终成大国工匠,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从一位默默无闻普通的青年女工到扬威国际赛场的行业高手,她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中国尖端装备制造的尊严。

  她,就是中国电科38所部件装调分厂的一名普通技师李莹。

  IPC国际总决赛上的一匹黑马。

  美国时间3月17日,拉斯维加斯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手工焊接全球总决赛上,当主持人大声喊出“CHINA  LiYing”第二名时,站在一边的李莹跟师傅李佳欢呼雀跃。

  去年12月,33岁的李莹从全国29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区冠军代表中国参加了这次国际总决赛。

  比赛现场是会展的一角,音乐喧嚣,跟平时安静的工作环境完全不同,各路记者手里的长枪短炮快门声此起彼伏,严厉的裁判就站在身边。

  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前5分钟李莹紧张的手直哆嗦,一边的师傅李佳看在眼里,手心也急出了汗。“后来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手上后,就不紧张了。” 李莹说。

  0.5mmx1mm,这是李莹要焊接的部分零部件的大小。她要在60分钟内,利用并不熟悉的烙铁,把102个器件全部小心翼翼地“订”在线路板上,下手必须“稳狠准”,否则一个轻微的偏差就可能导致线路板上的灯不亮,通不过功能测试。

  焊接、擦拭、检查、整理……李莹的动作一气呵成,用时58分钟完成了所有器件焊接,她用余下的2分钟清理了工作桌面。

  最终,李莹以531分获得IPC全球总决赛亚军,与第一名越南选手相差3分,高出第三名7分。

  “火眼金睛”的缔造者

  焊接是个体力活也是技术活,直径只有0.5mm的锡球阵列焊接起来十分考验功底,温度过高不行、时间太长不行,到底什么时候正好,全靠悟性和日积月累的经验。

  焊接是个体力活也是技术活,直径只有0.5mm的锡球阵列焊接起来十分考验功底,温度过高不行、时间太长不行,到底什么时候正好,全靠悟性和日积月累的经验。

  在参加此次国际大赛之前,李莹还多次在尖端任务中创新、立功。

  2015年9月3日北京,当战场上的“火眼金睛”305A雷达和空警500预警机米秒不差地通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时,正在收看阅兵盛况的李莹异常激动。

  接受检阅的雷达和预警机正是由她所在的单位——中国电科38所研制,让李莹更为骄傲和自豪的是,两型装备中的电子器件都是由她和同事焊接而成。

  李莹焊接的QFP封装器件,是实现信号处理、数字收发等功能的核心微系统器件之一,堪称雷达的“神经中枢”。但这些器件引脚多、间距小,相邻引脚之间间隙不足0.5毫米,焊接时极易产生桥联隐患,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神经瘫痪”。

  刚开始,很多人不敢上手。李莹凭着知识和经验,一点点钻研,一步步试验,最终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焊接方法,克服了多个技术障碍。

  手工焊接的“闪亮名片”

111

  一把电络铁,一根锡丝,坐在操作台前,焊接、装配、返修,一待就是一天,在别人眼里这样工作太过枯燥,李莹却感觉十分有趣。

  上千个器件,有的比芝麻还小,间距只有零点几毫米,凭借一双巧手把上千个器件完美地组合在电路板上的刹那,所有的颈肩腰背酸痛都消失了。

  从2001年进入38所实习,李莹始终坐得住,沉得住,哪怕分配的任务再多再急,只要开了烙铁,她就全神贯注于自己手中的烙铁和焊点。

  日积月累,稳中求进,基本功扎实了,熟能生巧了,焊接速度一天天快起来了,焊接技术一天天提高了。多年来,李莹焊接的产品几乎保持着零返工的记录。

  其他部门员工经常拿着返修件指定要李莹返修,“哪怕晚几天都行”。李莹已经成为手工焊接的“闪亮名片”。

  “每一个焊点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军工产品,不容丝毫差错,时时刻刻都应战战兢兢。”虽然勇夺中国区冠军,拿到国际大奖,李莹仍鞭策自己,保持平常心,日日精进。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