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杨天炯:蒙顶山茶现代化奠基人

央视网报央视网 2016年04月27日 11:5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111

  央视网讯(记者 何川)“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一句流传千年的民谚道出了蒙顶山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

  蒙顶山茶的传承和发扬,现年八十一岁的杨天炯功不可没。

  杨天炯改变茶树种植模式,带头制定了蒙顶山茶的国标,把做茶手艺从家传秘笈变成了人人都能学的教科书。

  日前,杨天炯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他与蒙顶山茶六十年来的故事。

  种茶:开蒙顶山梯田式茶园先河

  杨天炯改变茶树种植模式,带头制定了蒙顶山茶的国标,把做茶手艺从家传秘笈变成了人人都能学的教科书。

  杨天炯改变茶树种植模式,带头制定了蒙顶山茶的国标,把做茶手艺从家传秘笈变成了人人都能学的教科书。

  杨天炯不是雅安人,他的故乡在千里之外的金沙江畔会东县。杨天炯说,“上学时,我也没想到竟然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

  杨天炯说:“上大学时,我想搞果树杂交的,后来调配到茶叶专业,我想茶叶也是树,也就专专心心学了。当时教我们的是浙江的教授,解放前就是很知名的茶叶专家。”

  1962年,大学毕业后杨天炯毕业后选择了雅安市名山县,因为蒙顶山就在那里。“刚到名山茶厂时一共20多个人,我是唯一系统学习过的茶艺师。蒙顶山的茶树大多散乱分布田间地头,老化严重,加上六十年代的特殊时期,很多人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种茶。”

  此后几年,杨天炯和工人们做了几次春茶,真正接触到了蒙山茶制作工艺。

  “一直到1965年,我们厂从福建引进茶种,开荒种茶。”杨天炯说,那是蒙顶山第一次梯田式大规模种茶。

  引进的茶种经过试种,挑选出了最适合蒙顶山的品种,加上蒙顶山的本山茶品种,形成了蒙顶山现代茶叶产业的基础。

  做茶:制定多种蒙顶山茶国家标准

  杨田炯来蒙顶山之前,乡里百姓自家也做一些春茶,然而却从未有过国家标准,杨天炯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蒙顶山茶做出国标。

  杨天炯告诉记者:“打个比方说黄芽,史前记载的只有一个诗词描绘,具体怎么做,农民只知大概。我们把做茶最好的人集中在一起,三四个一组专门做黄芽。从选茶叶开始,详细记录做茶过程中的每一个数据,茶叶做出来了,请品茶人逐个品尝,保留口感最好的那一组数据。如此反复几百上千次,优选出最好的那一组,作为黄芽国家标准。”

  至此,蒙顶山茶十多个品种,第一次有了精确的文字记录,并入选国家茶叶标准。

  在日夜反复的做茶试验过程中,杨天炯也成了做茶高手。“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蒙顶山人几千年遗传下来的劳动结晶,不能像旧社会那样当成家传宝贝不外传,我们开办农民培训班,让更的人学做茶,把这个手艺传播开。”

  现在,名山县很多手工茶人,追根溯源都是杨天炯当年的学生。

  开拓:一生致力推广茶叶现代化进程

  蒙山茶讲究三炒三揉,第一遍示范完以后,杨老爷子从旁指点,四位师傅轮番上阵。

  蒙山茶讲究三炒三揉,第一遍示范完以后,杨老爷子从旁指点,四位师傅轮番上阵。

  杨天炯科班出生的背景,注定了他不甘心做一个手工茶艺大师。

  杨天炯说:“六七十年代,我国的茶叶加工刚刚开启现代化进程,名山县也引进了一批器械加工茶叶。那种粗加工,基本满足了普通老百姓的茶叶需求。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市场对好茶有了需求,这时候起,我就想怎样用机械做出最好的蒙顶山茶。”

  前半生种茶、做茶、研究茶,让蒙顶山茶赶上了现代化进程。2003年,在杨天炯退休后,政府在蒙顶山特批了一块地给他,专门做茶叶研究工作。

  杨天炯的做法和有些把茶艺神秘化的大师不同,他一直致力于解开茶背后的秘密,让一片茶叶的每一个化学分子都有据可查。

  杨天炯说:“茶叶之所以成为茶叶,决定因素就是所含的化学物质,每种名茶都可以做到具体量化。”

  在杨天炯的带动下,名山有一批茶人也开始通过现代工艺,研发蒙顶山茶新品种,并远销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

  “在蒙顶山做了一辈子的茶,有两件事我很自豪,一是把做茶这门手艺从家传秘笈变成了人人都能学的教科书;二是在蒙顶山下建了良种繁育基地,保存了本山茶,引进了优质茶。这些茶树,让蒙顶山很多人家不但能吃饱,还致富了。”采访结束时,杨天炯说。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