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科研人员雷振:金属之间的“联系人”

央视网报央视网 2016年04月25日 15: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11111

  央视网讯(记者 李文学)华灯初上,松花江哈尔滨北岸科技创新城内,一栋披着夜幕的大楼睁开了“眼睛”。屋内焊花迸射,将一个帅气、干练的剪影投射到窗户上,静谧的夜晚因此多了些灵动。

  这是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研发中心副主任雷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剪影。

  1981年出生的雷振,并没有像同龄人那样,把焊接看作一个又脏又累的夕阳产业。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林尚扬院士的指导下,他向“铝与钢异种金属高效优质熔—钎连接技术”这一国际焊接难题发起了攻坚。

  两年的科研生活,经历过失败的心酸和迷茫,坚守的他最终成功了,铝与钢亲密“联系”在了一起。

  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和他的团队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传奇。

  2011年,雷振带领一个以“80后”为主的年轻技术团队,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初步实现了高端激光焊接装备制造的产业化,年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也因此成为我国激光复合热源焊接领域的技术引领者。

雷振在焊接试验件

雷振在焊接试验件

  “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雷振谦虚、低调,把成绩都归功于团队,“这个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非常棒,我很庆幸带领这样一个团队。”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雷振先后负责国家、省市重大课题十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主持制订国家标准3项,参与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图书1部,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市级一等奖2项。荣获央企青年岗位能手和哈尔滨市劳动模范、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与所有科研人员一样,雷振身上,除了刻苦钻研,谦虚谨慎,也少不了吃苦耐劳。

  2007年,还在老址的研究所承担了奥迪A6轿车某零部件的批量激光焊接生产任务。为保障产能,所有科研试验只能安排在晚上进行。刚刚参加工作的雷振,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到凌晨。

  “有一次为了抢科研进度,通宵做试验,一块试验板需要焊接30多道,每焊接完1道需要冷却以控制层间温度。为了节省时间,6块试板交替焊接,这就需要每焊完一道焊缝就把20公斤重的试板从试验台上搬到地面上,再从地面上搬起另一块试板到试验台上,如此反复进行。”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雷振轻描谈写,但当时第二天醒来后他就发现腰疼得厉害,已经起不了床了,到医院检查发现腰肌严重损伤,“后来经过粗略计算才知道,当天晚上我一个人总共搬运了7吨多的试验件。”

  作为团队负责人,雷振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常常舍小家顾大家,为大家树立一种必胜的信念和姿态。

  2012年,雷振再次被委以重任,带领那支“80后”团队研制我国第一套大功率固体激光—熔化极双丝电弧复合热源焊接设备。无经验可依,无标准可循,无应用案例可借鉴,过了一个多月天天失眠的日子,设备如期交付用户徐工集团。

  更大的考验在调试阶段。“设备调试不成功,我就不回哈尔滨。”雷振践行着出发前的誓言,他们白天在徐工集团下厂调试,晚上铺些纸壳就地研究解决方案,整整耗了三个多月。调试成功那天,雷振内心没有想象中那么兴奋和快乐,而是多了一些莫名的伤感。

  “女儿6至9个月的成长过程没有在我脑海中留下一丝的痕迹,我没看到她第一次爬行、没看到她第一次扶墙站立、没能扶她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母亲六十大寿,我没能回家庆祝,没能尽孝……”雷振眼睛有些湿润,语气缓了缓随即坚定,“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没有遗憾,我带领我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这台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复合热源焊接设备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夜色渐深,雷振把20公斤重的焊接试件一件件搬回原位,摆放整齐。“这是实验室的规定,不管谁都得遵守。”人走,灯灭。楼外路灯闪亮,在浓黑的夜幕上醒目地指出一条光灿灿的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