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中新网成都4月23日电(记者 胡敏)“就是要打破旧风俗!”80岁的王克斌语气坚定,在与老伴共同签下捐献遗体自愿书之后,他呼吁更多的人捐躯续遗,将身躯化作春泥伴花成长。
22日下午,在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里,作为志愿者的王克斌正帮助社区老年人学习电脑知识。王克斌做了八年的志愿者,他懂无线电,懂电脑,甚至还能熟练操作微信。王克斌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可能不及当下年轻人,可他对自己“身后事”的豁达态度却远超众人。
“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死之后捐献遗体在还能做出贡献。”生死与奉献这两个概念,王克斌看得很清楚。今年4月4日,在黉门街社区,王克斌与近80岁的老伴谢祥都填下自愿捐赠遗体登记表,并签上了各自的名字。
说到遗体捐献,有一件事触发了王克斌这样的念头。“每年正月初一都会去给过世的弟弟扫墓,那时我弟弟的墓地在半山腰,周围也没有其他墓碑,过了几年整个山上都是墓碑,连周围的山也成了墓地。”看到这样的情况,王克斌总在想逝者何必与生者争地。
王克斌认为,遗体捐献不会占用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还能为医学研究做出贡献,甚至遗体火化后还能当肥料。王克斌还说,他与老伴在遗体捐献上的认识都是一致的。
“我的爸爸很伟大,我也尊重我爸爸的意愿。”王克斌的女儿谢斌目前已定居于加拿大,通过跨洋视频,她说自己的爸爸有捐献遗体的想法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她爸爸的思想一直都很超前。
说到后代的祭奠,王克斌则认为祭奠的形式有很多种,关键一种是将长辈的记忆存于心中,“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那才是最高的祭奠。”
如今,王克斌的思想还影响到了老年电脑班学生,他们甚至想共同写一份倡议书,呼吁遗体捐献。
“我都是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死后我也会捐献遗体,死人不能与活人争地。”68岁的林阿姨是电脑班的成员,她患直肠癌已十年,十年抗癌让她的心态变得更轻松。
不过,对于遗体捐献,王克斌和他的“学生们”都呼吁简化捐献手续。“我有捐献的想法后,跑了三、四年才落实,先是在网络上收集资料,然后到处跑相关机构。”王克斌也希望一些机构能够主动联系老人们,不要让有遗体捐献意愿的老人来回跑。
满头白发的王克斌说话时声音洪亮,走路时步伐稳健,与同龄人相比年轻好几岁。他将自己年轻的秘诀归纳为:奉献使人快乐,快乐使人年轻。
“骨灰当成肥料,撒给树苗,小树的成长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嘛。”说完这话,王克斌老人扭头又开始解答电脑班学员们的疑惑去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