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杭州企业造“绿色建筑” 盖房就像搭积木

中国新闻人民日报 2016年04月10日 03:1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人民日报杭州4月9日电 (记者顾春)走进杭州市“钱江世纪城人才专项用房”建设工地,不禁让人啧啧称奇:这个全国最大的保障房项目,看不到凌乱的脚手架、混凝土,也没有轰鸣的搅拌机,样板房里不见承重墙,所有墙体都可以随意拆卸……承建该项目的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带动一场“建筑革命”。

  杭萧钢构是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上世纪90年代,国外钢结构企业已经能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杭萧钢构才刚刚起步。“10年前,我们还在与世界强手争夺国内市场。现在,凭着自主创新的专利,我们已成功进军欧美市场,与国际一流的钢结构企业同台竞争,拿下德国法兰克福航空铁路中心、冰岛雷克雅未克音乐会议中心、卡塔尔多哈国际机场等多个大项目。”董事长单银木语气中充满自豪。

  自豪源自创新。创新,凭借的是雄厚的科技实力。杭萧钢构最早只有十几名研究人员的研发中心,现已扩大到300余人。企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是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资质在行业中最高、最全。

  依靠先进的科研团队,杭萧钢构创造了一系列建筑奇迹:2002年,由杭萧钢构承建的武汉民生银行,是全国第一座由土建改为钢结构的超高层建筑;2005年,杭萧钢构研制成功CCA纤维水泥板,技术优势与世界一流企业比肩;2011年,杭萧钢构通过住建部审查核准,成为首个获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钢结构企业……

  成功源自对主业的自信和坚守。杭萧钢构尽管起步时遇到开拓难、利润低等难题,仍矢志不渝,拒绝买矿、金融等许多赚快钱的利益诱惑,始终围绕主业,科研开发不惜血本,公司下属13个子公司,清一色围绕钢结构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据专家测算,若钢结构建筑在我国普及,将减少建筑垃圾83%,还能大规模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

  截至目前,杭萧钢构已申请专利近300项,参编、主编30多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90多项工程获鲁班奖、詹天佑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省(市)钢结构金奖等行业奖项,业务范围也由单一的钢结构制造、安装,发展到“总承包、设计、生产、建材和开发”五位一体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

  盖房子,离不开砖块水泥。“盖100平方米的房子,若干年后是留下200吨建筑垃圾,还是留下可循环利用的10吨钢材?”当年正是这个问题,激励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异想天开”——选择从事“绿色建筑”,发展钢结构产业。

  一路发展一路创新

  单银木第一次看到日本市中心建筑工地时目瞪口呆:现场干干净净,不见扬尘,很少有人进出,盖房像搭积木一样,与国内泥泞遍地、飞尘扬天、人头攒动的场景有天壤之别。那是20年前。

  经过一番细致考察,单银木把发展目标对准钢结构住宅产业。“这是节能、节地、节材的绿色产业,利国利民。”

  然而创业艰难。“没有技术,没有标准,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分管集团技术研发的副总裁杨强跃掰着手指,细数一堆困难:没有与钢结构住宅匹配的 结构体系;楼板的建造技术与配套产品不完善;适用的内外墙材料与技术缺乏;常用的机构体系,房间内凸柱与钢梁外露;构件需要防火防腐;不同地区的风力、地 震等级差异很大,严寒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对墙体的保温、隔热效果也不一样。

  每项实验都要反复再反复,仅一个结构构件、连接节点、三板体系性能的试验检验,就来回做了52次。研发人员冒着严寒酷暑,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研发前沿技术,离不开雄厚的科技实力。最早由十几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发中心,现在已扩大到300余人。企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我国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资质在行业中最高、最全。

  科技投入费用出人意料地巨大,每年光科研人员工资就几千万元。“投资数亿元的项目,两年没有订单,6年不赚钱,如果没有信念和定力,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杨强跃感慨。

  2000年底,位于杭州的瑞丰大厦项目动工。周围的市民用惊讶的目光看着这幢大厦的快速崛起:不见运送砖瓦的工程车来来去去,造房好像搭积木, 几天一层地往上蹿。这是杭萧钢构承建、国内首次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建造的高层钢结构大楼,只花6个月,24层、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大楼拔地而 起。

  多年来,杭萧钢构在楼承板、内外墙板、梁柱节点、结构体系、构件形式、钢结构住宅、防腐防火和施工工法等方面先后获得包括“钢结构住宅体系”发明专利在内的近300项国家专利成果。

  如今,杭萧钢构又拥有最新的“核心技术”:杭萧第三代钢结构建筑技术——钢管束混凝土束剪力墙体系,已经通过清华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检测、天津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试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具有良好的抗震及防火性能。

  质量意识比天还大

  高、中、低三段钢柱,竖立在杭萧钢构公司大门口草坪上,十分抢眼。乍一看以为是企业标识,走近一看介绍,竟是企业的“耻辱柱”!

  那是2005年,杭萧钢构为大唐电厂设计制造钢梁,出厂前检测时发现,一根编号为“ZS9—0706”号的钢梁,虽符合国家标准,但不符合公司标准。公司决策层毅然决定,将这根钢梁截成三段,作为企业的耻辱柱,永久立在门口,警示全体员工。

  对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从此牢牢刻进杭萧人心里。

  “进厂后,首先学会的就是认真、再认真。我就曾经凭着经验做好一个构件,结果一测,虽可以出厂,但质量上有瑕疵,结果又花两倍时间拆除。你不知 道,亲手拆除自己做好的产品,心里有多难受……”在杭萧新型建筑工业化钢结构建筑生产制造基地的车间从事装配的闫乾坤告诉记者。

  在杭萧当工人,没法混日子。质管部经理徐兵感触颇深,“全年对工人培训不断,每个工段要对标准规范自检、复检,然后检验员专检。比如对钢构件的国家标准是正负3毫米误差,我们是2毫米,超出就要返工。”

  培养牢固的质量意识,关键在于主动。杭萧如何做?提升营。

  哈工大焊接专业毕业生裴四伟进杭萧钢构后,第一关就是接受7天6夜的“自我价值提升营”系统培训。这提升营实打实,上山下水,合力扛着两人合抱 的原木疾行……“每天都累得要命,但心里又很激动。提升营结束,吃苦、团结、奋发的精神也刻进了心里。”“一盘散沙进去,一个团队出来。”单银木这样评 价。

  创业之初,单银木的目标是2005年销售额达到30个亿,最终成为像松下一样伟大的公司。大家哄堂大笑,以为单银木在说梦话。2015年,公司销售额达39亿元。今天的杭萧人,胸膛一挺:梦想并不遥远!

  围绕主业矢志不渝

  钢结构?造价还高出一截?听着很陌生,客户都摇头。

  虽然1999年国家就倡导鼓励在住宅建设中推广运用钢结构技术,但市场并不认可。难推广怎么办?不管客户怎么压价,公司都咬牙先保证质量。2004年,武汉一个样板工程做完,获得很多大奖。公司一结算,亏损1个多亿。下一个项目,还是强调确保质量!

  “企业位于经济发达的浙江,这些年也不是没有其他诱惑。”单银木说,但杭萧钢构的下属企业,始终围绕主业发展。“这些年,眼看着很多企业做房地 产、投资矿产、金融、股权,快钱赚得盆满钵满,我们从一张纸里、一盒订书钉里,一点点抠出大手笔的研发费用。”单银木表示不后悔。

  不后悔,是因为情怀。利国利民的好事,总得有人去做,这些年,杭萧钢构参与编制了包括《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在内的很多国家标准,大量投入做标准规范。他们坚信,只要踏踏实实做好实业,终会得到回报。

  近年来,凭着近300项专利的优势,杭萧钢构开始谋求转型,从生产商转向输出技术、管理和品牌的服务商。

  杭萧钢构研发成功的新一代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钢管束混凝土束剪力墙体系,已经申请专利,这套最新技术以“钢管束”应用为核心,可应用在各种 户型,且部件可以实现模数化、标准化生产。杭州钱江世纪城的人才专项用房项目11号楼采用这一技术,32层、近百米高、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大楼,60 多名工人施工60天就基本封顶。如果采用传统混凝土建筑方式,需要约180名工人、6个月左右才能完成。试想,这一技术的推广,将能节省多少融资成本、管 理成本和人力成本!

  将技术市场化,杭萧钢构启动了一项战略合作的创新模式,在河北、山东、福建、青海、陕西等地与14家战略伙伴合作,直接输出以钢管束专利为核心 的一个专利池,60多个新型专利作为配套技术,合作单位拿到授权后,可以自行建厂、标准化生产。杭萧钢构的盈利模式,从直接出售产品一举转变为出售技术使 用权。

  国内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在杭萧钢构公司挂牌时,住建部寄予厚望,要求他们承担“引导住宅建设方式转变”的历史使命。“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单银木如是说。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