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日前,“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洋洋洒洒八万字,各篇章都呈现出诸多亮点。其中,第一篇的第五章“发展主线”部分,虽然仅有三句话共三百余字,但被称为“发展主线”,也意味着这三百余字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脉络。读懂这三句话,有助于理清“十三五”发展思路、抓住改革线索。
第一句话: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目标层面,就是“十三五”时期的主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供需匹配。这句话上承五大发展理念,结合经济新常态的现状,强调在兼顾需求手段的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最终是为了满足有效需求。
第二句话: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句话着重于制度层面,如果把这句话首尾相连,可以简化为“用改革的办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中可以读到,发力供给侧,一方面要进行“制度供给”,也就是改革;另一方面要进行面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供给”,也就是创新。纵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结构,“创新”和“改革”紧跟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之后,分列第二篇和第三篇的位置(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相比于“十二五”规划,两者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与去年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相比,“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由五项增加为七项,在其中位列第二的位置上,增加了“创新驱动成效显著”的目标,紧跟在经济增速的目标之后。五大理念中,创新也居于首位。创新能被置于如此高度,是由“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定的。要真正从供给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必须通过创新,这也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内在要求。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改革居于同等重要位置,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要任务一脉相承。当前,我国经济供给与需求错配的根源在于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以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受阻。供给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萨伊定律,其前提就是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也就是说,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要理念,将通过更有力的制度创新在“十三五”时期充分落地。
我们看到,与“十二五”规划相比,“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部分,新增了“建立现代产权体系”以及“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两章。建立现代产权体系其亮点在于国有产权交易、农村集体产权、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村产权交易等。同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两章的内涵也更为丰富。国有企业改革、民间资本放开准入、土地市场改革、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也将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
第三句话: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这句话着重于政策层面,讲的是调控的问题。长期来看,最终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根本解决之道也在于此。但短期内,中国经济面临的相互交织的问题比较多,“十三五”时期将是通过调控手段化解这些风险的关键时期。
“三去一降一补”,是未来五年宏观政策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任务,在短期新旧动能“青黄不接”的时期,需要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要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宏观政策的协同性势必需要增强。在强化对经济走势的预测、监测和预警的基础上,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价格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新闻观察员 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