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十二问:司法如何更公正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摘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胡太平代表
检察权运行受监督
本报记者 龚仕建
“检察机关要切实强化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胡太平代表说。
胡太平认为,首先要厘定检察权的边界,积极推进检察院司法责任制改革,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检察权运行机制。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对检察官办案行为的全程、公开、动态的管理监督。
“检察机关要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利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守住法律底线。”胡太平说,同时要加强队伍素质和司法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决整治司法不公的突出问题,确保检察队伍风清气正。”
北京市信利律师所执业律师阎建国代表
强化基层诉讼服务
本报记者 肖伟光 黄 娴
司法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很多措施都到了关键的落实阶段。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市信利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合伙人阎建国代表看来,去年实行的立案登记制改革根本解决了以前一些因拆迁、涉农、行政诉讼等案件得不到立案转而投向信访的群众的难题;诉讼服务中心的建立,缓解了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对杜绝冤假错案起到了很大作用。“大力推进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建设,这是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体现”。
另外,阎建国建议,目前国家对中西部投入越来越大,基层法院、检察院要高度重视监管扶贫款的问题,严厉打击贪污侵占挪用扶贫款的不法行为。
十三问:就业如何更充分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摘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广西南宁市市长周红波代表
更多人“端上新饭碗”
本报记者 庞革平 谢振华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党委、政府才有成就感。党员领导干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群众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广西南宁市市长周红波代表说,“南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涉民生财政支出1512.91亿元,是‘十一五’的2.87倍。每一分钱,都是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
周红波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千万个家庭。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实施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和企业稳岗补贴政策等一系列举措,让越来越多的人“端上新饭碗”,有活干、有钱挣;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政务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精神,让越来越多的人“当上小老板”。
广东河源市市长彭建文代表
“绿色创业”增进就业
本报记者 李 刚
增加就业是稳定的基础,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欠发达地区、生态发展区如何增加就业?广东河源市市长彭建文代表表示,要以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短板。河源作为生态发展区,已经有针对性地规划为“生态绿谷”,按“绿色规划”引导产业聚集,推动百姓围绕“绿”字创新创业,这样不但能够为区域发展找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同时也增加就业机会,更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绿色银行”。
彭建文介绍,在“绿色规划”指导下,河源正在实施“跨江战略”、老城提质、江东新区扩容等城市升级工程,摒弃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鼓励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视觉统筹:李姿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