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古墓悬案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0日 15:20 来源:CCTV.com

  导视

  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突然出现上千座古墓。千年竖琴,带孔的颅骨,神秘的萨满巫师……走进洋海古墓,揭开3000前洋海人的真实面容。


  开场

  【谈话1】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历程节目。2003年考古工作人员对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座古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整个墓葬群的规模之大,让所有的考古人员都感到震惊。据估计其中大概包括了两千到三千座墓葬。那么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我们国家乐器――箜篌的最早的实物,也发现了位于整个西域地区最早的丝绸的遗物,另外呢,也找到了我们国家西域地区种植葡萄最早的证据,那么这群墓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惊人的发现,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民族,选择了这里作为自己的墓地,里面埋藏的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请考古学博士,李肖博士为我们揭开洋海古墓葬群的秘密。

  发现洋海墓地

  【短片1】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北部有一座名山,常年高温干旱,素有“飞鸟千里不敢来”之称,这就是火焰山。炎炎烈日让火焰山上的地表水很容易渗入地下,再加上盆地地势低洼,火焰山脚下就形成了一个流传了千年的地下井穴工程――坎儿井。

  为了浇灌农田,坎儿井越挖越多。1988的冬季,火焰山南边鄯善县的洋海村,一位老农正在挖凿新的坎儿井时,他的铁铲刨开的却不是井穴,而是一处惊人的发现。

  【谈话2】

  主持人:类似的情节在这个,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过程当中也出现过。

  李博士:对。

  主持人:大旱天,那么当地老乡打井,挖到了瓦罐爷爷,挖到了这种泥捏的烧出来的这种瓦罐的头,慢慢慢慢揭开整个一个庞大的秦始皇兵马俑。

  李博士:当时呢,他这个挖坎儿井这个工程,它是在冬天进行的,当然一般来说呢,开凿坎儿井都是在这个冬季,也就是农闲的时候,农民不用在他地里干活了,然后去开挖新的坎儿井。这个吐鲁番夏天虽然很热,像洋海那一带呢,夏天这个地表温度能够达到70度左右。

  主持人:就正午时候的温度。

  李博士:对。不是正午,就稍微偏一点大概三四点的时候,气温能够达到将近50度,但是冬天非常冷那个地方,大概也能达到零下20度左右,他们冬天挖坎儿井就特别冷,特别冷他们就决定,在这个坎儿井旁边用这个,挖一个简单的,新疆人叫地窝子这样的建筑,就是说,他不是平地盖个房子起来。

  主持人:就是半地下。

  李博士:挖个坑,挖个坑然后上面搭上木梁,然后盖上席子,人可以在里边简单地休息一下。他们在挖坎儿井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古墓给挖出来,因为坎儿井,一个坎儿井和一个坎儿井之间它相隔都是50米,100左右,跨度很大,等于说就是跨过去了,但是很巧的是呢,他挖,选那个地方挖房子的时候,正好就是这个墓葬所在地的台地,边上,他利用这个台地这个自然坡度往里挖也容易挖。其实洋海古墓,它那个地表上看都跟周围地面是一样,都是一层戈壁砾石,但是去掉戈壁砾石之后呢,马上就是幕后埋着的这种柴草,就是当时他们埋人的时候,从附近河里边,河边割下来的这个芦苇,香蒲草什么的,盖在上面,然后把这个柴草一掀掉之后呢,就是担在这个墓葬口上的这些木头,木头下边就是埋人,人就放在那个上面。

  主持人:就是任何人一看都知道,这绝对是人工留下的。

  李博士:对。因为不可能,芦苇什么东西,是天然地一下就埋到那个地里边了,结果一挖就把这个古墓给挖出来了。

  【短片2】

  洋海老农发现的正是一座千年古墓,为了保存和研究墓葬遗物,吐鲁番文物局决意进行抢救性发掘,但出乎意料的是,就在这座古墓周围,考古人员挖出了越来越多的遗骸,一座,两座,上百座甚至上千座的墓穴集中在洋海戈壁上,为什么在这里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千年古墓呢?

  为什么有上千座墓葬

  【谈话3】

  主持人:这样看的话,整个这个洋海古墓群,据您估计大概有多少个墓葬?

  李博士:本来想的可能没有这么多,大概一二百座挖完就完事了,结果挖,挖到六百多座以后呢,发现这个墓是越挖越多。火焰山呢,它这个有好几条大沟,洋海所在,洋海墓地所在的北边是其中一条大沟叫吐峪沟,吐峪沟是有一条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河,这个河是从天山上流下来的,穿过火焰山所在的吐峪沟。然后就流下来,在古代的时候,这个河水正好就是从洋海墓地的周围就这么流过去,河水地冲刷就形成了这种三块台地,当时的人呢就,把这个人死了以后,就埋在这个寸草不生的这个台地上边。而真正,他们活人呢是生活在这个有水有草的地方,所以在西域,在新疆地区,人们远古时候就开始就有这个意识,就是死人呢,他不能跟活人争地。不像我们这个农业民族,死了人就往自家地里一埋,庄稼也种不成了。他那个西域地区,它这个干旱地区,它这个绿地很少,所以我要是把人,家人都埋在绿地,都没法用了,人就没法,活人没法生存了,所以就把活人埋在很干燥的,很荒漠的戈壁滩上边,没有水的这个旱地上边,死人在这儿待着,活人在下面,这样呢,反过来说,对后来呢,就把这些东西又都保存下来了,为我们今天的考古提供了一些很珍贵的素材。

  主持人:那这么看的话,这个墓葬群是非常大的。

  李博士:非常大。

  主持人:在全国都少见应该是。

  李博士:我们大概,根据那个它那个墓葬的密度估计了一下,可能就现在被盗的,加上这个我们挖的呢,可能大概有一千五百座左右吧,已经挖了一千五百座左右了,现在估计没有挖的呢,可能也还在一千座以上。

  李博士:所以把柴草一挖出来,接着呢把文物就也挖出来了。

  【短片3】

  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生活用具,石头磨凿的纺轮,冶炼铜器的吹风管,而一位墓主人身边摆放的奇特木质品却引起了专家的质疑,它形似今天的西洋乐器,竖琴。琴弦是由5根牛筋腱制成,音箱口保存完整,蒙有羊皮,但这在此前出土的竖琴中绝无仅有,专家推测这可能是竖琴最早的原型――箜篌。难道3000年前的洋海人就已经掌握这种古老的弹拨乐器?

  发现箜篌:最早的竖琴

  【谈话4】

  主持人:从洋海发现的箜篌是发现了很多?还是就一个,那个箜篌是什么样?

  李博士:这么说吧,以前箜篌的实物,早期箜篌的实物没有发现,就是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后来晚一点敦煌壁画里的形象,就是小一点的竖琴。

  主持人:我们看那个竖琴,现在竖琴是这么一个弯弓,里面一根一根弦。

  李博士:对对对,非常大,但是当时那个箜篌也基本上是那种形状,就是一个铁上面一个弓上面绑着若干个弦,一拨呢下面共鸣箱就响,以前我们说箜篌或者我们简单说是竖琴,体型比较小,像大型的竖琴,那等于是西方可能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发达之后才能做这么大的,以前也没有这么大,很小的。箜篌这个实物,一共在中国境内一共发现了5个,就是早期的箜篌,这5个箜篌都出现在新疆。5个箜篌里边有3个是出在洋海墓地。当时他们挖出来之后,都是非常激动的,去年日本拍新丝绸之路的时候,还专门从美国请来竖琴演奏专家来演奏我们这个箜篌的复制品,专门从美国请来到吐鲁番演奏。

  主持人:好用吗?

  李博士:其实呢,据他说,他那个音调是不准的,因为当时调音节就是把弦缠在柱子上面,声音恐怕不能是很准的,他就是作为一个仪式上面一种伴奏吧,这个人可能发表一通什么祝福或者念咒语的话,拨一拨那种东西。

  主持人:就像我们现在有些电视里面,现场的访谈节目,或者有乐队,当你说一声高兴了给地这么一个音的作用是吗。

  李博士:因为在古代音乐并不是单纯给人娱乐用的东西,他往往是跟祭祀巫术相伴随的。所以这个箜篌当时也是可能在很重要的场合用来渲染气氛用的,这么个东西。

  乐器的主人是谁?

  【短片4】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箜篌"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公元5世纪开凿的山西云冈石窟就曾对这种乐器有过描绘,音乐史学家认为箜篌源于中亚,经新疆传入中原地区。那么随葬箜篌的主人会不会与这种特的乐器有关呢?

  【谈话5】

  主持人:这个箜篌从它的形制看,它是属于比较高阶层的人使用呢,还是属于像您说的一个,普通的一个乐师,然后把这个箜篌给他共同陪葬。

  李博士:这个当时像洋海这个阶段,社会分工可能还没有这么细。所谓的乐师可能就是村子里边的或者部落里边的,这些神职人员,因为这些人物才能掌握更多的艺术科学方面的知识。另外宗教仪式上面他要利用乐器来渲染这个气氛。所以随葬箜篌的人呢,他既是乐师同时他可能是萨满的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主持人:就是衣着能不能看出来,他在当时这个社会阶层当中的地位呢?

  李博士:可以看出来,其中有一个萨满是曲直葬,就是腿圈起来葬的。

  李博士:他两个手,一个手拿了青铜的斧头带个木头棒,这个手拿一个类似于权杖一样的东西,是个很普通的木头棒,木头棒用一厘米左右的宽的铜条把它一圈一圈缠起来,肯定像权杖一样。

  主持人:像埃及法老一样,这样双手交叉。

  李博士:这样交叉埋在那儿。另外呢就是说呢,为什么觉得他身份很高呢,他这个呢,他头顶上有一个束发带,这个束发带都是用小贝壳穿起来的,这种贝壳只有印度洋才出产。就中国当时商周时候,就春秋战国墓地里也出产这种小贝壳。但是考古学家们认为他都是从印度洋那边经过前丝绸之路,经过新疆传到内地去的,所以那个东西在绑在他头上,说明所以当时那东西也是很贵重的。

  主持人:而且他能绑,本身也就说明他的身份地位。

  李博士:身份很高了。而且他随葬那么大的铜器,在整个墓地里没有出现过。

  墓葬主人是萨满巫师吗?

  【短片5】

  墓穴中怪异的随葬品让考古人员难以断定他的身份,千年的箜篌只是诉说着墓主人可能是一位乐师,但早期箜篌的功用以及墓主人繁杂贵重的穿戴似乎暗示着,他隐藏着独特的身份,乐器的主人究竟是一个权高位重的部族首长,还是法术无边的萨满巫师?

  【谈话6】

  主持人:您凭什么判断,这个墓里的人就是萨满呢?

  李博士:他为了宗教的需要,萨满教的需要吧,他还种植一些麻醉品,大麻。

  主持人:他还种植大麻。

  李博士:在萨满的墓里边,有一个很大的皮篓子,里面出了一些,虽然过了三千年了,叶子都是绿的,我们都很奇怪,后来请中科院植物所的专家做了鉴定以后,法前是大麻,而且把叶子里面大麻酚都提取出来了,这个在国际上,他们那个圈子里引起了一些轰动。

  主持人:也是轰动一时的。

  李博士:当时美国人做出的大麻酚,时代最早的大麻大概是距今可能只有二百年,我们这个是三千年,而且这个结果不是中国人做出来的,因为有合作关系,他们是把标本寄给英国人,印度人做出来的,很有说服力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当时萨满教,萨满巫师在当地是可以说是在,如果他是一个部落的话,那么他应该是占首领地位了。

  李博士:他应该,往往都是首领自己就是萨满,部落首领自己是萨满,如果不是,也是跟自己有很近的血缘关系的担任很重要的职务,因为这个萨满他可以借助天意让人看很多事情,直接会影响到王的部落酋长的权利的。

  因为萨满主要是要跟上帝,跟神进行沟通的,跟神进行沟通的时候,有时候能够进入这个状态,比如说通过喝酒,或者是发羊羔风什么的,有时候借助一些其他精神类的药物,世界各民族都有这样的记载,有的是靠吃这个毒蘑菇什么的。

  主持人:麦角菌。

  李博士:像整个北亚地区,欧亚草原地区来说吧,一般古希腊希罗多德的记载,当时他们这些人用的都是大麻,他就在一个帐篷里边很封闭很严的帐篷里,把大麻点着,大家吸了大麻之后做一个置换,置换之后做一些仪式,其他听众也是跟着一块儿吸这个东西,最后就达到一个精神很愉悦的状态吧。等于说成功地跟神明进行一次沟通,这种材料在考古发掘上是非常多的,史料上也有记载,我们通过双重印证这个人的身份应该是萨满。

  萨满来自哪里?

  【谈话7】

  主持人:现在我们对于萨满的了解,我觉得可能集中在北美的印第安人存在一些萨满教,还有爱斯基摩人,还有我们国家一些东北方面的少数民族、满族、鄂伦春族,还有云南、云贵一带也有萨满教的存在。

  李博士:对对对。

  主持人:对这种情况下,新疆地区怎么会有萨满。

  李博士:新疆地区在历史上也还是有萨满的,包括在汉代的时候,当时还没有信仰佛教之前,史书上就记载有一些国师之类的,当时班超在和田的时候,和田王这个国师对汉朝很不友好,教唆国王要把班超这个马拿来祭天,班超说可以你让他来拿马,结果国师一来就把这个国师给杀掉了,这个和田国一看就很害怕,他能连国师都杀掉,就说他这个法力比国师还要高,从这个记载来看,他们还是有萨满这个痕迹。

  洋海古墓颅骨钻孔之谜

  【短片6】

  千年的竖琴,大麻的发现,再次让考古专家相信乐器的主人隐藏着独特的身份,萨满。那么三千年前的洋海人真的信服于这种萨满的统治吗?

  2003年5月,考古人员在洋海墓地的三个区域中同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遗骸,这让他们又一次陷入迷雾之中。十几个钻孔的人头骨,千百年前的洋海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原始部落头骨崇拜习俗?

  【谈话8】

  主持人:那我们要判断他们到底是什么人,还要对尸骨上进行一些研究。

  李博士:对对对。

  主持人:那么我们听说在这些头骨上,有些头骨上有一些奇怪的遗留的痕迹是吗?

  李博士:是的,洋海这个地方呢我们挖了六百多座墓,这个地方由于很干燥,所以骨头保存得非常好,这个就为我们进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些头骨我们请咱们国家很有名的体质人类学的专家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刻骨所的韩康信研究员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一些头骨就有钻空的痕迹。

  就是骨头上打个眼,打个眼这个东西,在民族学材料和考古学材料中很多,内地也有,包括美洲这些地方都有,有些头骨材料,经过看,虽然打了眼活着的时候打的,还有愈合的痕迹。有些是人死了以后,出于巫术的关系,家里人比如怀念这个人,他就取一片骨头片下来,把他保留下来,也有这个情况在里边。

  【短片7】

  按李肖的推测这些颅骨上的孔洞,极有可能是原始部落中遗存的头骨崇拜形式。欧洲古人类就曾出于对人骨的崇拜,在死后的人头上钻洞取骨。他们崇拜的对象是战争的阵亡者,他们认为可以借头骨的灵性保佑自己或家族,或者借用死者的力量以保证自己在未来战争中取得胜利,刻下的头骨片就是一种护身符或避邪之物。

  远古时代的洋海人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在颅骨上穿孔呢?

  巫医结合的产物?

  【谈话9】

  李博士:洋海的这些头骨钻孔看,好像都是死了以后钻的,还没有发现有愈合的情况。

  主持人:都是边角比较锐利。

  李博士:对对。

  主持人:就是不存在史前存在先进手术的问题。

  李博士: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是头疼的不行了,或者说比如他从马上边摔下来,他作战可能脑子里压力很大,难受得很,这时候人给他钻个眼儿,减压什么的,但是很遗憾,可能没有活下来。

  另外我们洋海,他古代的人,因为是半游牧的民族,外科还是很发达的,我们看到有一个女尸肚子上有横切的刀口,刀口她用马尾巴给她缝起来了可能是难产或者是,因为按照现在外科手术来说很落后的,现在外科手术都是纵着切的。

  主持人:纵着切是经典式切法。

  李博士:当时的人,是横着剌一刀子,很长,但是这个人也是,不知道活了多久,反正就是带着那个伤,缝合线埋葬了。

  主持人:就是有过剖腹产的可能。

  李博士:有剖腹产的可能。所以他头骨钻孔有的可能有的确实受了伤抢救他,但是好像没活下来。

  主持人:好像头骨上面有钻孔这种现象在新疆其他地区有发现。

  李博士:基本上都是这个时代的,且都是游牧文化的。在新疆,还有古代龟兹文化,都发现这样的痕迹。

  【短片8】

  虽然古墓遗骸中缝合的伤口证实了颅骨外科手术可能存在,但原始简单的工具又如何保证手术的成功,还缺乏证据。仅仅凭借着墓穴中出土的大麻,只能推测萨满也许会成为当时实行外科手术的人。那么这些信奉萨满宗教的洋海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洋海人从哪里来?

  【谈话10】主持人:您能不能帮我们推测一下,当初这一批人他们是怎么来到吐鲁番盆地,并且定居下来的。

  李博士:我们认为,因为现在吐鲁番地区,包括临近的哈密地区,大概四五千年以前的文化就是再没有发现了,就是这批人大概也是在距今五千年以后吧,四千五百年左右,从西边或者从阿拉泰地区这么游牧,游牧过来的,游牧过来以后,因为吐鲁番很适合人的生存,所以有这么一支定居下来了,这个地方夏天确实很热,但是他们是游牧的人,他夏天热,他就把牛羊赶到北边山里边去了放牧去了,冬天山里边很冷,雪很大没有草的时候,他就把牛羊又赶下来,然后生活在盆地里边,久而久之农业传入以后呢,一部分人就在这里进行农耕了。

  主持人:这么看的话,这个民族是爱好和平,农业、畜牧业都比较发达。

  李博士:对对对。

  千年古葡萄藤

  【短片9】

  吐鲁番坐落于天山东部的山间盆地,以其独特的气候和特有的沙质土壤造就了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尤其是吐鲁番的葡萄远近闻名。

  据史书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发现吐鲁番盆地开始种植葡萄。就在吐鲁番阿斯塔娜的古墓中,还出土了许多随葬的葡萄果穗、枝条、种子、葡萄干以及十六国时,管理葡萄地的文书,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历史也就是二千年左右。

  洋海古墓的年代距今3000年,如果在古墓中能挖掘出葡萄的遗迹,吐鲁番葡萄种植史可能将向前推移半个世纪,这个葡萄之乡能否找到最早的葡萄种植证据呢?

  【谈话11】

  主持人:新疆有首民歌叫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那么据说呢,葡萄在吐鲁番地区的种植历史已经非常非常悠久了。而且好像在咱们的洋海墓葬当中有确实找到了证据是吗?

  李博士:对对对,这是通过对洋海墓的一个发觉,在一个墓里出土了一米多长一根葡萄藤。

  主持人:一米多长。

  李博士:一米多长一根葡萄藤。

  主持人:是后来有人把葡萄种上去了。

  李博士:不是。他就是说埋葬的时候,这个人可能把这个葡萄藤剪断以后跟他一块儿随葬进去了,随葬到墓里去了。

  主持人:我觉得如果是一根葡萄藤进去,首先第一点疑问,您是怎么看出它是葡萄藤,第二个,陪葬这样一个植物,好像很少听过,我听过陪葬中药的,你比如马王堆里陪葬珍贵的药材,陪葬成熟的五谷有可能,怎么会单独地放一根葡萄藤进去呢。

  李博士:这个东西,葡萄藤,葡萄也是产生于小亚,就是土耳其这一带,后来慢慢经过人工驯化,沿着地中海沿岸周围扩散开来了,同时一部分向东传播,也就是距今三千年左右,就传播到了吐鲁番,在距今两千年左右的时候,由张骞经过西域把它带到了内地。

  主持人:换得葡萄入汉家。

  李博士:是,所以这个葡萄很珍贵。当时那个时候葡萄栽种在吐鲁番来说,也是科技含量很高吧。因为吐鲁番夏天虽然很热,但是都天很冷,所以葡萄不能像原产地老家一样撂那儿不管了,包括现在欧洲夏天虽然没有吐鲁番那么热,但是冬天也没有吐鲁番冷,欧洲的葡萄也是不埋的,但是吐鲁番的葡萄冬天必须要埋起来。所以当时沿海的人们呢,他从引进葡萄都把葡萄能种活,这个探索阶段是很复杂的,肯定当时种头一回种肯定就死了,或者不死也罢,第二年结不出葡萄来,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后,这个人发现,冬天把它埋起来,夏天再把它扒开,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葡萄的栽培当中可能也经历了这么一段很艰难的探索阶段,当时看来是比较珍贵的一个东西。

  李博士:另外你刚才说,内地一些地方随葬的是果实、种子是吧,但是葡萄的传播不是靠葡萄子来搞的,它是靠葡萄藤来移植栽培的,所以他要到另外一个世界想继续吃葡萄的他不会带葡萄子去,他只能带一个葡萄藤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再去种葡萄。

  主持人:那么陪葬葡萄藤多吗?

  李博士:不多,这么多墓葬里面就发现一个。

  主持人:就发现一个。当时我们挖出来还不太注意这个东西,因为我们毕竟光是搞考古的。对植物不是很了解。

  李博士:就是发掘的农民,民工,因为都是民工他们都是当地老乡,他们家里大量地种葡萄,这怎么还有葡萄藤,他们一说,我们一看,这东西确实像葡萄藤,然后拿去一鉴定确实是葡萄藤。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说,因为保存很好,我们现在正在请有关单位做DNA的分析,到底是现在吐鲁番很有名的无核白,还是马奶子葡萄还是紫葡萄,就是现在做这一段工作。

  主持人:那就是说这一段葡萄藤实际上不仅能够告诉我们在距今,起码说三千年前,葡萄种植在吐鲁番地区就已经有了,同时也没准从需的研究工作当中,看出他跟我们现在种植葡萄的一些亲缘关系。甚至也有可能如果说能够提取出活体的DNA的话,也没准帮我们复原出三千年前的葡萄品种。

  李博士:如果说能把DNA能提取出来的话,把三千年前葡萄的基因,移植到现在的葡萄里边呢,它还能够生产出,培育出带有百分之多少成分的远古新品种来。

  【短片10】

  这根葡萄藤标本长1.15米,分多节,每节长11厘米,看上去和现在的葡萄藤极为相似。这表明最早在三千年前,葡萄已从地中海、埃及东部传到了我国新疆.天山上的融雪浇灌着葡萄园丰饶富足,葡萄园艺代代相传。

  2003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已经在洋海墓地挖掘了两个多月,收获之重大是考古队没有想到的。最早的竖琴、完整的葡萄藤,泥制吹风管,彩色陶罐,还有刻着各类动物图案的木筒。三千年前,洋海先民的种植业究竟繁荣到什么地步?

  最早的丝绸痕迹

  【谈话12】

  主持人:那有没有一些特别精美的,他身上衣服的文饰或者说他器具上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一些图案。

  李博士:这个洋海民族,洋海的人反映出当时他们是审美观是非常强的,而且生活,我们现在想那些人生活在三千年前,又是游牧民族,生活应该是很艰苦的,但是其实不是这样,我们通过发掘基本上保存好一点的个体上看,他们穿衣都是跟讲究的,首先他一般来说,他穿的贴身的内衣往往都是羊绒制作的。

  主持人:现在羊绒内衣都很贵了。

  李博士:是啊,就是啊,现在都很贵,然后第二层衣服都是用毛布,毛布织的,或者是毛线打的那种毛衣什么的。然后再发辫为了抵御寒冷就用带毛子的羊皮做得大衣,然后他们的靴子呢,因为要走路,要耐磨呢,所以往往都是用野生动物野羊的皮什么来做的,又轻便暖和还耐磨,是非常讲究。

  主持人:有没有棉制品或者丝制品,亚麻。

  李博士: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现在多目前来看还没有发现有棉制品,因为棉的东西出现很晚。到魏晋时期吐鲁番好像都没有很典型的棉制品的标本出现,所以那个时候没有棉花这种东西。但是我们通过这次发掘把丝绸传入西域的时间大大地提前了。

  原来一般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一方面把西域的这些珍奇的东西带进来,一方面把中国的丝绸带进去,但是实际上在这之前,可能通过间接贸易的方式,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发现了一块两千五百年前的丝绸,他不是,而且就是说,它还不是内地织的丝绸,他是用费蚕丝织成了布一样的东西。工艺跟内地出土的很漂亮的娟、绫、锦都不一样,就是像一块棉布一样的。后来送到咱们国家纤维所检测以后,他们认为是用费蚕丝做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如果做一个比较大胆的推测,当时洋海地区,那个时候可能在张骞之前,已经有了养蚕业了。

  李博士:但是只不过就是他的养蚕的技术可能没有内地那么高,他不能用很好的蚕茧来织很漂亮的东西,只能用费蚕茧,里边那个蛾子把蚕茧都咬破了,出来之后的那种蚕茧来搞一些纺织品什么的,这个东西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但是这一块,他用费蚕丝纺的纺织品在内地没有出现过,而且织法也跟内地不一样,时代也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所以这些东西呢,是个很有意思的。

  主持人:也没准是改写一些教科书里面文字的很重要的证据。

  李博士:对对对。虽然说丝绸工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保存得最好的一个商业机密,保存得很长时间,大概一千多年都没有被西方人所掌握,可能作为吐鲁番这块情况比较特殊一点。

  主持人:毕竟是紧挨着内地,通过各种渠道都能够得到这种养殖技术。

  李博士:我们通过看能不能再找到一些,如果证明当时还有桑树的话,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主持人:就是希望有人陪葬的时候,能够割一块桑树的数条是吗。

  李博士:看以后能不能再发现这样的情况吧。

  【短片11】

  出土的毛织品是墓葬中的一大亮点,色彩绚丽的羊绒毯,木制的纺轮再次证实了:距今3000年前的纺织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畜牧业和纺织业如此发达的洋海人到底来自哪里呢?

  【谈话13】

  主持人:如果说他是一个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话,那么他到底应该是有没有明确的归属,到底居住在这儿的人是属于什么人种?

  李博士:这个吐鲁番这批人,这个头骨从情况上看,他也是占高加索人种比例比较高一些,这些人都是深目高鼻吧,就是有这种欧洲人的典型,而且看来跟,从直观上看,跟楼兰地区可能还有,在人种上还有一些关系。但是最后精确的数字还得等他们研究出来之后才能最终敲定。

  主持人:我们能否说他们是欧洲人的一支呢?

  李博士:可以说古代印欧人种的一支。

  李博士:可以说古代印欧人种的一支。现在我们不要错误地理解为,欧洲人种他就是产生在欧洲的,实际上高加索人种,高加索这个地区他是处在一个欧亚交界的地方,包括欧罗巴人种,他最早的印欧以西的民族都是从这儿诞生出来的,然后向四面八方扩散。不是说欧洲人种是从现在的法国。

  主持人:欧洲大陆过来。

  李博士:法国、什么英国这样子过去的,反过来倒是……

  主持人:是离我们更近的高加索地区作为一个发源地那么他有一部分是向我们这边走的。

  李博士:一部分是向南进入到印度,还有一支进入到伊朗,还有一支进入到欧洲。包括英国人、法国人,他的老祖先也是在这一块,当时英国那一带也有土著居民,但是那些居民被这些人就给同化掉了。

  主持人:这么看来的话,在这个地区发现有欧洲人特征的尸骨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一点让您觉得奇怪。

  李博士:不是没有,在新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啥呢,他有欧洲人好几个类型在里边。他既有跟我们比较近的地中海类型,离我们近一点地中海地区的类型。实际上离地中海的欧洲人像意大利人也是黑头发、蓝眼睛,并不多。但是新疆关键奇特的还有北欧类型的欧罗巴人种的。

  主持人:斯堪的纳维亚人种。

  李博士:就是北欧类型,人种学上叫北欧类型。

  主持人:高大、金发。

  李博士:头发现在看不清楚了。这就说明当时过来的人不是一支,可能是好几支高加索人种过来,造成新疆这种丰富多彩的体质人类学的情况。

  【短片12】

  洋海古墓葬群静静地躺在村后桑树、葡萄架西的一片砂石戈壁滩上,今天还不对外开放。但黄土戈壁下出土的遗物,已描绘着这样的场景:三千年前,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商队经过洋海,商旅们在此休憩,东西方文化慢慢在洋海汇聚交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在这里安家屯田,天山融化的雪水灌溉滋养着桑树,葡萄,麦棉丰饶,瓜果飘香,洋海逐渐成为丝绸之路北道抵达西域的重要驿站。

  【谈话14】

  主持人:有没有来自中原地区东西的残存呢?

  李博士:有啊,我们刚才说的就是丝绸这是一个。另外还有就是什么,就是粟,这个粟,它的起源地就是我们中原地区,通过狗尾巴草把它慢慢慢慢培养,这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所以洋海出了这些东西,既有东边的粟又有西边的大麦、青稞,就说明它当时是一个史前时期的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这个地方。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今天李肖博士能够来到我们演播室。那么电视机前的朋友,可能虽然看完我们这期节目之后,您对洋海的古墓葬群还是觉得有很多很多的谜在等待着大家去探索,那么您可能还觉得这个谜对于大家来说相当的陌生,但是我们相信用不了多久,洋海这个名字肯定会在我们考古学界成为一颗闪亮的新星,好,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历程节目, 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戴昕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