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专家谈飞船及测控
演播室主持人 王世林:
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
我们知道,中国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在9号的上午9点整,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的发射,现在,在轨运行已经正常状态进入到了第三天了,现在飞船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今天在演播室我们请来了两位专家一起给我们解读,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演播室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张柏楠先生,您好张总,还有一位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通信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晋东立先生,您好,欢迎两位专家到演播室来参与我们的节目。
我们也知道这几天以来一直是通过晋主任所设计的通信系统在天地之间进行通话,并且也发回了很多精彩的画面,在今天节目的一开始,我们首先结合这些画面请两位专家为我们做一下解释,一起来看一下画面。
好,张总,您看到的是您最熟悉的飞船,您是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现在这个画面是通过晋主任他们的通信系统从空中发回来的返回舱内的画面,您能不能告诉我们现在航天员他们正在做什么?这好像是快放的。
张柏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对,现在航天员可能在查他们的飞行日志,记录一些飞行的状况。
主持人:
记录飞行日志是不是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
张柏楠:
是这样的,因为多人、多天的飞行,以前咱们是没有经历过,一方面他记录飞船系统状态和他们自己的感觉,还有自己的身体状态。
主持人:
我们可以看到在返回舱内这是航天员费俊龙,是吧?
张柏楠:
对。
主持人:
可能现在聂海胜是在轨道舱休息或者是在做实验,一般的情况下,两位航天员的工作安排是有一个人在轨道舱工作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人在返回舱里面值班,这个返回舱也可以说是整个飞船的一个神经中枢的所在。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晋主任,像这样的一个画面从太空中传回到地面,我们现在能够实现的画面的传输是单项的还是双项的?
晋东立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现在实行的是单项传输。
主持人:
那就是说,返回舱的画面可以通过视频的接口,然后通过通信的手段发回到地面来,但是在太空中可能还看不到我们航天控制中心的一些画面。
晋东立:
现在还看不到。
主持人:
好,我们现在也看到聂海胜也从轨道舱返回到返回舱里面。张总,我注意到航天员他们一直在用DV机进行拍摄,在这之前你们是从画面的采集的角度是怎么样考虑设计的?比如说,我们观众朋友能够看到的在返回舱摄像头里面的角度一直是这样一个角度,为什么当时没有想多设几个角度的摄像机,使我们能够看到全舱所有角度的画面?
张柏楠:
作为飞船来讲,重量还是非常紧张的,系统要求的比较精湛,所以神舟五号飞船我们只有返回舱一个摄像机,神舟六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轨道舱摄像机的画面也能够传到地面,另外一方面,我们为了灵活起见,我们的图像传输系统,也可以直接接在航天的DV机上,将来实施拍摄的或者以前拍摄的画面传输下来。
主持人:
我们记得在神舟五号发射的时候,航天员杨利伟就是用自己的DV机拍摄了很多太空的画面,这次两位航天员他们都带着DV机,是不是也是给他们其中一个任务之一,让他们多记录一些画面?
张柏楠:
是这样的,包括一些我们自己想做的试验项目,DV机比较方便。
主持人:
晋主任,在DV机记录下这些画面以后,它是通过什么方式又传回到地面的?
晋东立:
天地图像通道只有一个,上面摄像机有一个固定的,DV机的画面,它要传下来必须在设备上进行一次切换操作,把视频源切到DV机上传下来。
主持人:
对,我们也看到好像费俊龙在拍完了以后,也是在接视频的借口,把这个画面传回到地面来。可以说这次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到现在已经是第三天了,而且刚才晋主任也给我们算了一下,现在大概运行的圈数是38圈到40圈之间,是吧?
晋东立:
应该是差不多。
主持人:
在飞船整个运行的过程中,两位负责人你们的担子感觉到是很重的,责任也很重大,一位是飞船的总设计师,要了解飞船整个的状况,但要了解飞船整个的状况还需要通过通信的手段、测控的手段来了解。我们也知道神舟六号飞船本身执行任务的系统是有七大系统,可以说现在两位这两大系统正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测控系统在整个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到底占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晋东立:
测控通信系统在其他系统中要发挥作用,最能发挥作用的时段就是在轨运行时段,应该是这个时段,测控通信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在轨运行的时候对飞船进行测量、控制和航天员进行沟通、通信以及整个返回的控制。
主持人:
我们现在通过这个动画也能够非常形象的看到神舟六号在轨运行的时候打开太阳帆板的过程,实际上太阳帆板打开这个过程也是通过你们的测控手段实施的。
晋东立:
是的。
主持人:
另外晋主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飞船环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是一个圆形的轨道,它所要经过的地方不光是在中国的上空,要从全世界各个地方要经过,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够保证有效的对飞船实施控制?
晋东立:
要有效的对飞船实施控制,测控系统采取的策略就是全球布展,应该是这么一个基本的策略,因为飞船要经过地球的上空运行,光靠我们国内的测控站无法对整个飞船每圈都进行跟踪,要实现每圈都进行跟踪的话,必须进行全球布展,现在我们在三大洋布了四条船,国内有五个测控站,国外还有三个测控站,经过科学的布展能保证飞船在在轨运行期间每圈都有可见的测控弧段,每圈都能给飞船沟通联络。
主持人:
如果说飞船是一个风筝,有人把它比做一个风筝,地面的飞行测控的人员就像是牵风筝线的人。
晋东立:
对,这个比喻很恰当。
主持人:
很恰当,你们所完成的就是怎么样让风筝保证它能够正常的飞行,这是关于测控方面。另外,关于飞船也是大家这几天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的话题,飞船这几天一直在太空遨游。张总,我们这儿也有很多网友提了一些问题,也非常有意思,你看能不能给他们解答一下。有一个网友问,我们的飞船造价肯定不菲,肯定是花了很多钱造出来的,可以我们为什么不让它重复利用呢?是因为我们的技术限制还是说为了我们的实验成功要保证这个需要?
张柏楠:
应该说主要还是从最开始选择技术方案决定的,另外,作为重复使用来讲,前些段国际上载人航天界已经在讨论航天飞船这种庞大的系统重复使用的,是不是从效益上来讲是很高的?安全系数是不是很可靠?也在反思这个问题。
主持人:
从国际惯例上来看,比如说俄罗斯的飞船是不是也是像我们这样?
张柏楠:
对,俄罗斯飞船跟我们一样,也是一次性使用的,应该说重复性使用也是我们载人航天飞船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
好,我们在今天节目开始先请来位专家为我们解读了一些测控和飞船系统方面的一些问题,大家也知道,我们这几天一直有记者在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做采访,现在我们就通过视窗来连线在航天城采访的记者孙宝印。
宝印,你好。
孙宝印:
世林,你好。
主持人:
我已经看到你了,在现场正在做准备,宝印,这几天尤其是今天一天一直在航天城采访,我猜你肯定在飞行控制大厅里面也是呆的时间最长的,在那儿能了解到很多最新的消息,你今天有什么最新的情况要告诉我们?
孙宝印:
我告诉你,看到我左边有一堵墙,这个墙就是飞控中心指控大厅的墙,实际上镜头往那边一扫,就能看到飞控大厅,但是我们为了不妨碍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在这个楼道里进行报道的,我们就在一分钟以前看到了航天员的图像,这是在远望三号和纳米比亚的测控站捕捉到它们的信息,然后传到飞控中心来的,当时聂海胜手拿着他的航天员手册在翻阅,这个时候费俊龙已经上到轨道舱去休息了,所以返回舱里面只留下了费俊龙一个人,整个看上去状态也是非常的良好,聂海胜也是播报自己的情况也是非常良好的,整个今天一天,我们回顾一下,首先值得一说的是早晨零点凌晨5点55分的那次轨道维持,这个情况可能在我们各个时段的新闻里边说的已经很多了,我在这儿也不再详细说了,今天类似这样的规定动作是比较少的,但是自选动作很多。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在今天下午的时候,他们先后传回来几组图像,都是他们两位航天员在飞机上用DV拍摄下来的非常精彩的图像,一个就是大家应该已经看到了,就是地球的这种图像,而且这个图像是在飞跃祖国上空的时候拍摄下来的,他放大了镜头以后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一些山脉,甚至还有一条河,山脉上还有这种积雪都可以看到,到底是哪座山现在恐怕判断不出来,但是经过事后我估计是科技人员做过一些分析之后,也许能判断出这些山是哪些山,河是哪条河。还有一个比较精彩的镜头,也是在下午传回来的,是费俊龙在刮胡子,用了一把剃刀在刮,我其实听过专家解释,在飞船里边实际上刮胡子,尤其是好多个人卫生的行为是受到很大限制的,特别是刮胡子,因为胡子渣一掉下来以后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在整个失重情况,会很容易让他吸到肺里边去,据说这次用的刮胡刀上用的一些这种洗剂,这种东西应该是具有比较大的黏性,保证这些东西不会散落到舱内其他地方去。还有一个比较精彩的,我估计过一会儿大家可能从屏幕上看到,那就是费俊龙在三个小时以前曾经在舱里边做了四次前滚,说前滚翻不大恰当,应该是前空翻,因为飞船内的情况他是脚轻轻一蹬就是一个空翻,他连翻了四次,而且后两次让聂海胜给他用DV拍下来了,我估计回来以后能看到更清晰的这种前空翻的这样一个镜头,真是非常的有趣,也许是航天员为了体验失重的感觉,也许是为了舒筋活血,到底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不知道,但是整个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和谐的、非常轻松的这样一个画面。
主持人:
好,刚才宝印给我们结合画面非常详细的介绍了最新的一些情况,宝印,我们也知道在飞船在轨的运行中测控系统是最紧张、最忙碌的,您今天要在演播室请进的嘉宾是不是也跟这个系统的专家有关系?
孙宝印:
没错,我要请进的嘉宾就是我们北京飞控中心的副主任朱民才,朱主任,您好。朱主任,现在我们整个测控中心,您总结一下今天整个的情况,您有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有什么样的观感?
朱民才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
应该说今天和前两天一样,也就是按照我们预定的工作程序完成了各项应该做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进展的比较顺利,很正常。
孙宝印:
比较重要的就是上午的轨道维持。
朱民才:
对。
孙宝印:
早晨。
朱民才:
比较重要的一点应该说是今天早上5点55分来进行的这次轨道维持,这次轨道维持的成功就鉴定了我们能够顺序的返回主场。
孙宝印:
这是一个奠定基础性的,很重要的一个。类似这样的一个轨道维持,今后还有可能会出现吗?
朱民才:
按照预定的计划,就是在61圈还要进行一次轨道维持,使我们的落点更加准确。
孙宝印:
从明天来看,您觉得我们整个的飞控中心这边比较注意的,或者说比较重要的一些操作还有哪些呢?
朱民才:
明天和前两天相比,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
孙宝印:
我发现,比如说早晨有一个很重要的轨道维持以后,好像航天员自己也变得比较轻松,像下午出现了很多很生活化的镜头。又比如说刮胡子还有翻跟头,这些也是在经历了一种重要操作以后一种轻松的表现吗?您觉得呢?
朱民才:
是的,现在目前一切都比较正常,所以大家在精神上都比较轻松了,心理上感觉到压力没有那么大。
孙宝印:
所谓飞控中心这一块儿,你们在跟航天员对话的过程当中,你们是不是也有意识的尽量缓解他们的一些压力,有没有这样一些机会或者是这样的意图,能够通过一种方式缓解他们这种在空间的这种压力?
朱民才:
是的,比如说在今天下午的几次通话,确实有意识想缓解一下航天员的压力,也使得他们在天上不感到孤单,使他们感觉到地面的人时刻关心着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生命的安危。
孙宝印:
比如说你们都会跟他们说些什么呢?
朱民才:
比如说今天他翻跟头的时候,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说你们真棒,做得很好。
孙宝印:
他显然是听到了这样的赞扬了。因为我看到他本身是翻了一个,后来三个,自己感觉非常好。
朱民才:
是的,另外比如说传下来的他刮胡子的镜头以后,我们就问他你这是什么时候做的?他就翻开工作手册,告诉我们这是他28圈起床以后做的。
孙宝印:
相信经过航天员这样一些很轻松的,比如说翻跟头、刮胡子这样一些行为,到时候航天员回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一定是依然那么英俊、依然那么潇洒。
朱民才:
是。
孙宝印:
好,感谢朱主任。世林,这里情况就是这样。
主持人:
好,谢谢宝印,如果有最新的消息我们再连线,再见宝印。
好,观众朋友,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
刚才我们在航天城的记者为我们介绍了最新的飞船的一些动态和情况,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大家也注意到演播室还有两位嘉宾一起来参与我们的节目,我再来介绍一下,一位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张柏楠先生,还有一位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通信分系统的主任晋东立先生。今天可能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两个话题,一个是测控的问题,以及是关于飞船本身和航天员的问题等等。我们知道说到测控的问题和通信的问题,昨天有很多事件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说“天地通话”大家也看出到了通话的话音也是非常的清楚,晋主任,“天地通话”是怎么实现的?因为您前面也介绍了,就说我们是在全球布控,但是飞船也是在以每秒将近八公里的速度在运行,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是哪个站跟他们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天地通话”?又是怎么样传到北京的?
晋东立:
对,天地通讯是在整个测控通讯网内实现的,刚才我谈到整个测控网的全球布控,飞船在运行的每一圈都有地面一个测控站和它沟通,天地通信从电路上来讲要分两大段,一个空间段,也就是天地段,飞船和地面的测控站之间我们现在设计了两种手段确保天地的通信,一个是下行的图像传输,另一个是双向话音的沟通。从测控站到指控中心,刚才朱主任所在的中心,这个是靠我们整个地面通信网来把他联系起来,这一段也是两种手段,两种手段互为备份,确保整个天地联络通信的可靠性。
主持人:
对于测控的关心不光是观众朋友关心,很多网友也通过我们的网站发来了他们关心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测控方面他们非常关心当飞船进入了测控盲区的时候,这个词也很专业的,地面控制中心是否就和飞船暂时失去了联系?
晋东立:
我们一般说法叫非测控区。
主持人:
不叫测控区。
晋东立:
是这样的,我们在有效的测控弧段,我们和飞船进行沟通,除了我们的测控区中心和飞船暂时失去联系,实际上叫测控盲区的意思,好像感觉我们测不到它,实际上是能测到的,但是我们可能就没有驾驭实施测控的一些手段。
张柏楠:
作为飞船来讲,首先主要还是靠自主的程序控制,不管是有没有测控,它都应该保证飞船的正常运行。另外,飞船系统的一些遥测参数在测控区外的时候可以保存下来,经过测控区的时候可以把它全部下传,实际上相当对整个飞船的运行过程我们都能够掌握。
主持人:
张总,做了非常清楚的解释了,但是这个网友紧跟着还有一个问题说此时进入了非测控区的时候,如果碰到了紧急的情况怎么办?
张柏楠:
如果碰到紧急状况的话,飞船作为故障对策有多种手段,作为一些不是特别紧急的故障航天员可以做稍加处理以后,经过测控区的时候由地面人员测控系统来进行处理。对于一些特别紧急故障,航天员可以自主来处理,而且我们也有航天员自动启动返回的这种程序,航天员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返回地面安全地区。
主持人:
实际上这些问题你们都已经考虑过了,而且都有方案。但是这个网友还是不甘心,还有一个问题,他说是不是可以利用三颗地球同步卫星联网对飞船进行全程测控?这是不是搞测控比较专业?
张柏楠:
是比较专业,而且这个在国外除了这种地面站,主要是靠中继卫星来进行测控,这个应该说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手段。
主持人:
好,这是刚才我们了解了网友提出的一些问题,张总和晋主任给我们做了一些解释。观众朋友,我们知道对于飞船的控制手段也有很多种,我们再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我们再回来接着聊。
解说:
程序控制是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控制手段,所谓程序控制是指地面控制中心把飞船此次飞行所要完成的所有动作按顺序提前编出控制指令,并在飞船飞行中实施注入,飞船入轨道后就会按照时间顺序逐一执行,但当某一条程序控制指令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被飞船控制执行时,地面控制中心就得用最快的速度补发一条遥控指令,重新要求飞船执行这个动作,这就是神舟六号飞船的第二种遥控手段控制控制。它和程序控制共同为飞船的正常飞行提供了双保险,飞船的三种控制手段就是由航天员手动控制飞船,但这种控制手段极少使用,只有在飞船处于合适的状况下才会让航天员亲自对手操作。
主持人:
好,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接下来就有一些话题我们继续采访演播室的两位专家。
张总我们前面谈到了通过测控和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天地通话”,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舱内航天活动的一些画面等等,您觉得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段包括使航天员和地面,包括跟家属的联络,跟同事的对话等等这样一种手段,是不是也可以缓解航天员在这种比较封闭的、狭小的空间中所造成这种孤独感?从心理作用来讲是不是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张柏楠:
我相信首先航天员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他能适应这种长期孤独的环境,尤其是神舟六号两名航天员互相之间配合,相为伙伴的这种关系也会大大的降低这种孤独感。然而地面亲人和地面的工作人员对他的支持肯定会大大提到心理上的这些。
主持人:
对。但是现在我们是只能有单向的这种视频的传输,就是在地面我们能够看到舱内的画面,舱内好像现在还看不到地面的画面,是不是这样?
晋东立:
未来我们准备把图像搞成双向。
主持人:
在“神七”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实现?
晋东立:
是。
主持人:
如果实现了这样一个视频画面双向传输的话,远在天涯的航天员可以说当看到亲人的画面,看到同事的画面时真正有这种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了,那样对心理障碍的调整是更有好处的。
我们接着再来看有一些网友提出的关于飞船的问题,刚才张总已经给我们解释了几个问题了,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噪音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看到舱内的画面,但是我们听不到舱内他们对话的声音,包括一些声音和杂音都听不到,到底现在航天员所在的返回舱内噪音有多大。
张柏楠:
作为噪声环境,航天员系统是有明确的要求,尤其在航天员休息的时候要能够满足人最起码的对噪声环境的要求,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过分安静的环境其实对人的心理不利,如果静的时候连针掉地的时候你都能够听出,环境其实对人反而不利,所以一般来讲,所谓国外也是这样的,空间飞行器里要有适当的背景噪声,人相对感觉安全一些。
主持人:
在返回舱里面,我们就拿返回舱举例说,在返回舱内航天员听到的都是什么样的声音?
张柏楠:
主要应该是风机的声音,因为在失重情况下,不像我们在地面的时候自然对流,空气是不能流动的,它主要是靠风机来对流,可能前一阶段都介绍了包括了空气的湿度、成分都需要控制,这些都需要风机来实现。另外,极少部分的设备——转动部件也会产生一定的噪声,但是这个还不是主要的因素,主要是风机。
主持人:
在返回舱里面主要是风机的声音,这个分贝有多少?也就是说您举个例子,相当于比如说您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听到的多少分贝的声音?
张柏楠:
应当说跟咱们日常听到的声音差不多。
主持人:
比如站在马路边上。
张柏楠:
比马路边可能稍微要好一些。
主持人:
也就是说航天员在航天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噪音,而且这种噪音的存在对他的环境的影响还是有的,对心理包括身体的影响还是有的,需要这样的一种噪声。
张柏楠:
对,需要这种噪声。
主持人:
这是关于飞船,网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再看网友提出的测控方面的问题,说飞船在天上的运行轨道为什么每圈都是不一致的?是人为控制的还是自动漂移的?
晋东立:
这个是自然规律。他在围绕地球飞行的时候是一个半小时转一圈,地球还有一个自转,所以每一圈它都要经过地球上面不同的地方,这个是自然规律,不是人为控制它到哪儿就到哪儿,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这就是咱们所谓的第一宇宙速度。
主持人:
在第一宇宙速度下,如果它是做一个圆形轨道绕着地球飞行,它必然会是这样的,每一圈都是一样的。
晋东立:
每一圈都经过地球不同的地方。
主持人:
我们知道有极轨卫星,是通过两极的,我们飞船主要是通过哪几个部位?
晋东立:
我们是倾斜轨道,不是极轨。
主持人:
倾斜轨道的含义是什么?
晋东立:
倾斜轨道就是说飞行的轨迹和赤道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不是90度。
主持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知道有远望的四艘船在进行检测和测控,是不是也是根据这样的一个轨道来布控的,所以我们也知道远望几艘船是布在三大洋,一共是四艘船。很多观众朋友可能也非常的关心远望号船对飞船施行监控到底是怎么样来监控的,船又是什么样的船,我们的记者在发射前特别到船上走了一圈,我们跟我们的记者一起去探秘远望号。
解说:
眼前110米长,身型巨大的船只远望二号是中国第一代航天测量船,他与远望一号同年建成,排水量都超过两万吨,被称为远望号船墩中的姐妹花。远望号的名称来源于元帅叶剑英的《远望》,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每一艘远望号船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雷达装置最是醒目,在最高处的甲板上可以一探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赵晶 记者:
这里是远望二号船最高的甲板,它距离船的最低部有38米高,在这一部分里安装着整个远望二号船上最关键的一些技术设备,比如说我身后的雷达,就是当航天员在飞船上与地面进行“天地通话”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个雷达来进行信号的传输的。
潘永猛 远望二号船政委:
第一个像大锅一样,它就是185统一测控系统,它主要是对同步卫星进行控制,它的作用距离最高可以达到四五万公里。第二个锅是US统一测控系统,它主要是对飞船进行测量控制,最后一个锅卫星通信(系统),我们这个船不管到什么地方,天涯海角我们与家里面联系就像打市话一样清晰。
赵晶 记者:
远望号船上都会有一间像这样的指控中心,他们相当于是整艘船上的一个中枢系统,所有测控到的有关飞船的信号都会汇总到这里。
解说:
我们所看到的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的画面,就是最新通过远望号的船指控中心再外传输的,一出海就是几个月,船员们习惯以海为家,走廊里挂着的风光照片全是他们自己拍摄,踢足球更是停靠外国港口时,船员们与当地人热络感情的首选运动。与陆上生活相比,其实船上的日子相当艰苦,比如用水就严格规定,像这样的一个小桶里装着的是一名船员两天的洗漱生活用水,而因为出海执行神舟六号的测控任务,远望二号船上有八名船员不得不与即将分娩的爱人妻子做短暂告别,所有付出源于一个关于航天的梦想。
演播室主持人:
好,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神舟六号载人航天的特别报道。
这几天飞船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所以很多人也在探讨这次我们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的意义。我们也知道神舟六号可以说是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是要分三步走,如果说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神舟六号就是第二步任务起的承上启下这样一个结点,您怎么来看神舟六号的发射对我们航天工程和航天事业发展的意义?
张柏楠:
神舟五号飞船正像您所说的,它是标志着咱们国家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解决了载人发射和载人回收的问题,但是神舟六号应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行,他就是人相对长期在轨道上飞行,飞船的系统几乎全部都投入了使用,前面进行了考核,对于航天员整个飞行期间的状态也进行了考核。
主持人:
这次神舟六号飞天,主要要完成哪些任务?
张柏楠:
首先还是要把人送入太空然后返回地面,另外一方面,与神舟五号不同的是要进行大量的以有人参与为主的科学实验项目,这个是跟神舟五号所不同的。
主持人:
我看到也有的资料显示,神舟六号的飞船跟神舟五号相比做了110项的改进,而且资料还把神舟六号飞船从数字上面做了一些解读。比如说从2开始说,2就是神舟六号飞船搭乘两名航天员进行多天的飞行。8就是飞船的总长是8米多,但是我看到有的报道说是9.2米,到底这个飞船是多长?
张柏楠:
好像还是8米比较准确。
张柏楠:
对。
主持人:
好,这是关于飞船的一些知识,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关于测控的问题。有一位网友是这样问的,请问专家天地之间的通信机制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安全性怎么样?他讲到了安全性的问题,晋主任,在实行测控和通信的过程中,我们这个手段受到什么样的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晋东立:
天地通信的机制,我刚才讲了一下各有两种手段,这两种手段是确保它的可靠性,要说安全性,可能受一些大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太阳磁爆或者说其它的比较严重的干扰可能会影响正常的通信进行。
主持人:
比如说太阳的磁暴会对我们的通信造成影响。
晋东立:
如果还有发射日凌的话,也会对我们地面通信网造成影响。
主持人:
什么叫日凌?
晋东立:
日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就是我们建的卫星通信网是我们整个测控通信网建设的时候所依据的一个主要的手段,它主要是用于沟通地面测控站和指控中心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主要是靠赤道上空的卫星做转发,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由于天体运行的规律,太阳都会通过赤道直射卫星通信的天线,这样太阳把有效的信号给淹没,这样就造成通信中断,也会对我们正常的天地通信造成影响。
主持人:
说到日凌的问题,正好我们这儿有一个背景短片,我们一起和观众朋友了解一下到底日凌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
张渊 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总工程师:
当地面站、太阳和卫星他们移动到接近一条线的时候,这个时候阳光、太阳黑子辐射,包括阳光里边一些高强度电磁辐射就会进入到我们地面卫星通信站天线的波瓣里头来,会造成卫星通信的中断,这种影响叫做日凌现象。
解说:
无论飞船上的数据要传回地面控制中心,还是地面控制中心向飞船发送控制指令,都要经过卫星通信设备传输,因此如果飞船在测控区内正好遭遇日凌现象,致使卫星通信中断,将会影响地面对飞船的监视控制,造成严重的后果,2003年神舟五号飞天期间就曾经遭遇到日凌现象。
张渊:
当时它的影响发生在返回跟踪前10分钟左右,它影响了测控站的引导数据,还有预制指令的发射,后来我们把这个做了调整。
解说:
据了解为了避免日凌现象将会对飞船飞行造成影响,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将会在飞船发射前进行空间环境预报,并根据预测出的日凌现象发生期对飞船的发射时间进行调整。据专家介绍,根据预测神舟六号飞天期间将不会受到日凌现象的影响。
主持人:
这是我们所谈到的一些太空的现象,或者太阳的运动对通信、测控这块儿造成的影响。张总对于飞船在太空中运行的时候,比如说其他一些天体的辐射或者碎片等等这些,到底对飞船有没有影响?概率有多大?
张柏楠:
空间环境对飞船的影响应该说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载人航天飞行,应该说长期飞行主要应付的也就是空间环境对你的影响,包括辐射环境、失重环境还有近些年比较突出的微流星这种环境,对这些环境应该说飞船系统包括从工程总体的角度来讲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比方说作为空间幅度角度来讲,主要是靠合理的选择轨道和发射时间,刚才专题片里也都有提到。微重的环境一方面靠飞船系统设计上要来解决这个问题,航天的训练上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微流星环境来讲,主要是是靠预报,另外一个作为长期飞行的话,还需要有防护和规避。
主持人:
从你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在以前的航天活动中有没有受到影响的一些例子?
张柏楠:
微流星环境据有报道说,在和平号空间站曾经在它的悬窗上曾经发现有空间为流星撞击的痕迹,但幸好没有造成什么灾难性的后果。
主持人:
在太空停留的时间越长,这个问题会越突出,概率会越高。
张柏楠:
作为五天飞行来讲,这个问题相对来讲,尤其是靠我们报告可以躲开比较高峰的时候。
主持人:
在飞船在轨运行的过程中,你们两位的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两位坐到我们演播室,我们感觉两位现在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现在一切都非常正常,在飞船从发射到返回的过程中,你们觉得哪些时间是你们感觉最紧张的时候?
张柏楠:
作为飞船系统来讲,应该说在整个飞行的全过程中,我们应该说都比较紧张,相对来讲,可能上升段和返回段的环境比较恶劣,而且如果出现问题发展比较快,这是我们最关注的两个阶段。至于在轨道上来讲,可能是我们更关心第一次进入轨道舱这个问题。
主持人: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是在第六圈的时候,那个时候您在做什么?
张柏楠:
当时我们也在北京控制中心在密切的关注着飞船进行的情况。
主持人:
可以说为了这一次进入轨道舱或者叫穿舱的实验,你们在地面做了非常多的准备,也做了非常细致的准备工作。我注意到光部件就有十多万件,而且涉及几千家工厂生产的产品,你们怎么样最后保证说飞船可以准备发射了?
张柏楠:
作为飞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能说是更庞大的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主要还是靠系统工程这种管理方法,另外靠我们整个研制团队这种相互配合,包括总体分系统,外协单位的相互支持,还有我们大系统之间,包括今天跟我一起做演播的通信系统,我们都要密切配合共同来完成这个任务。
主持人:
关于飞船,实际上最紧张的时候是发射的时候和返回的时候,在在轨运行的过程中您觉得比较让你感觉到紧张的是那次穿舱的实验。我们知道穿舱完成以后在返回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关闭舱门,那个时候您为这一刻又做了哪些准备?
张柏楠:
舱门的研制应该说我们最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是随着载人航天不断的实验,应该说对舱门认识也越来越深。从神舟五号来讲我们对舱门在地面起飞之前,技术上已经做的检漏以后,保密封闭以后,在轨道上没有打开过,所以这样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安全的。作为神舟六号要打开舱门,这就要求航天员在轨道上要完成这个动作,而且我们个人认为也是航天员最关键的动作之一,各种观众也有知道一旦舱门关闭不严,不管是漏气或者是返回的时候,如果那时高温的气流要进来都会对航天员和飞船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舱门的关闭我们认为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操作,而舱门系统本身也是我们设计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
还有一位网友问,请问我国的载人飞船都会以“神舟”命名吗?再下一次的时候或者说会不会研制新的载人航天器?
张柏楠:
如果还是载人飞船的话,我相信它还叫神舟,因为这个名字已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当然载人航天器还有很多种,包括空间站、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那个时候也许会有其他的命名。
主持人:
在新一代的航天器的时候可能会有新的名字。好,再看看网友提出的有关测控方面提出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有一位网友问,“神六”会不会在轨道上碰到其他的卫星或天体?如有这种可能怎么办?
张柏楠:
如果从天体来讲可能有大小,一般人可能常规上认为像月球这样庞大的叫天体,实际上小的还有一些叫小行星,并不是很大,实际上真正还有小的10厘米甚至更小的,实际这种天体依然存在的。目前,从国外里讲能够预报的天体在近地轨道上大概在10厘米左右这样尺寸的是可以预报的,如果再比较小只能靠防护。
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跟飞船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直播看了航天员在舱里面的工作,但是老觉的航天员的腿伸不开,是不是空间太小?当时为什么不设计成让他们能够把腿伸开运动运动?
张柏楠:
作为伸腿来讲空间应该还是有的,我相信航天员可能主要是怕碰到飞船上其他的设备仪器,从保护飞船的角度来讲,可能尽量收的紧一点,如果在轨道舱要睡觉的时候,大家通过画面可以到,睡袋应该说还是足够长,船还是足够长。
主持人:
就是说躺直了是没有问题的,是可以伸开腿的,但是要到轨道舱里面去。
张柏楠:
对。
主持人:
在返回舱里面,由于设备比较多,可能活动的空间会狭小一些。
张柏楠:
他怕碰到产品。
主持人:
再接着看网友提的问题,这位网友特别想知道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之后轨道舱的用途,它能够自己运行多长什么?能不能作为一个基站与以后发射的飞船进行对接?
张柏楠:
首先轨道舱留轨还是为了继续进行科学实验,因为我们可以实验的项目有很多,有的是需要载人参与的,有的是不需要载人参与的,刚才提到这个想法也非常好,就是留轨以后也可以作为相互对接的目标,这个在我们目前研究方案的时候也可能考虑过这种用途。
主持人:
轨道舱在太空停留的时间的长短是不是也跟轨道舱携带的燃料有关系?
张柏楠:
是的,它主要是跟轨道舱携带的推进剂有关。
主持人:
如果有足够的推进剂就可以在长时间内在上面停留,发挥作用,这是关于飞船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来继续关注一下测控。晋主任刚才给我们介绍了,在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有一个专门的叫“天地通”的控制室,是专门负责通信的。
晋东立:
天地通信专门有一个机房,所有的通信中端都在那里。
主持人:
好,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背景短片一起走进晋主任所工作的这个天地通信控制室去看一下。
解说:
这间不大的屋子叫做天地通信监控中心,平时只有四个人执行任务,飞船上升和下降,工作时有八个人。
天地通信监控中心工作人员1:
从天上下来的图像,然后天地之间通话都由这个中心控制,这个中心管着覆盖全球通信这些测控台站,天上航天员和地面的沟通是由这儿来完成技术保障的。
解说:
包括首长和航天员家属在内的所有人和航天员通话的话音都会集中到这里。
天地通信监控工作人员2:
它有多种手段来保证话音的通信效果,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通信体制来保证上行的是两条之路,然后下行也是同样的,而且在下行的两条路里面还有备份的手段,所以应该来说系统是比较可靠的。
解说:
专家和观众所看到的飞船内的画面也在这里完成传输。
天地通信监控工作人员2:
给它分很多的途径,然后通过我们的卫星通讯和中继网送到各个测控站,然后由测控站直接根据相应的弧段把它发上飞船,然后飞船通过很多途径收到这个信息,然后飞船下来的信息也是测控站先接收,经过多种途径,最后也是汇集到我这儿。将来我收飞船的图像的时候,我们要把图像选到这个地方来看一下。
万灵 (记者):
到时候可以一个屏幕可以看九幅图。
天地通信监控中心工作人员2:
可以,我们主要是不对画面的质量进行监视,我们主要是关心从飞船上传下来的图像,因为是由我们这儿选切的,我们主要关心图像有没有正常的接受,然后接受的对不对。
解说:
之后,监控中心把多个测控站传来的图像选切后送到摄像中心,摄像中心把质量最好的一路画面送到指挥大厅,在大屏幕上显示。
国外航天专家谈宇航
演播室主持人:
好,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
接下来又到了我们连线海外分演播室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先连线美国的单边报道点。徐建,你好。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天你请到分演播室的这位嘉宾。
徐健:
今天我们继续邀请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实验任务负责人李杰信博士作为我们的嘉宾。李先生,您好。
主持人:
欢迎李博士。
李杰信 美国宇航局太空实验科学家:
你好,王先生。
主持人:
你好。
徐健:
李先生,现在神六飞船在轨飞行已经进入了第三天了,除了进行太空科学实验之外,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也是实验的一部分。根据您了解的情况,太空生活会对宇航员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李杰信:
在太空一般是微重力,一般我们现在生活都是在一个重力之下,第一,马上一上去就可以适应,这个适应非常快,在地面上做的很多动作你在天上不能做,因为太快了,在天上一切都要慢慢的。当然最重要的一到天上之后马上就要排水,大概24小时,48小时之内要把水完全排完,这是第一个重要的事情。第二个,肌肉骨骼在地面也要受很多重力,虽然我们不运动,肌肉骨骼还是健康重力,这方面要适应。还有就是关于心脏这方面,心脏在地球要不停的,神经要指挥心脏要像一个泵一样,要把血液由上面打上来,到天上之后这部分指令也不一样,神经自己会适应这方面的。另外,在天上这个环境主要是一个幽闭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宇航员的选择标准是看你能不能适应幽闭的环境。另外,我想在西方跟东方对这种环境的适应力量,我想东方人应该强非常非常多。还有,在饮食、饮水方面,因为这次时间比较久,也有饮食这方面的,当然讲现在准备回航的话,在回航的时候要先把身体失去的水还要补充回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水不够会休克,所以回来之前,我想一般宇航员都应该吃点盐片,不停地喝点水,再回到重力场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主持人:
好,刚才李博士给我们介绍了航天员在太空的时候会受到影响。我们想这样的影响无论是对中国的航天员或者世界上其他的航天员影响都是类似的。我这儿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李博士,我们知道您在美国宇航局已经工作了20多年了,相信您也跟很多的航天员和科学都非常的熟悉,据您了解来看,什么样的科学家可以成为航天员去遨游太空?
李杰信:
好的,谢谢王先生,这个问题非常好。第一个,美国选拔宇航员有一定的标准,第一个学识要求的至少要大学毕业,最好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更好,大学在数理化这方面的专业。如果是要做飞行员、驾驶员这部分,中国这方面都需要一千小时的喷气飞机的实际经验,关于特别的条件,第一个就是看你有多少经验,还有未来发展的潜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一个考虑因素。第二个考虑因素,就是你对人生各种态度是不是积极进取的态度,所以宇航员在这方面要求的跟别的不一样,关于人生的态度积极进取这个非常重要,还有,因为在一个很幽闭的环境,很多人在一起,是不是你有团队的精神,你可不可以大家一起合作,做一点事情,这个非常重要。还有,在太空舱的发射期间你的适应能力怎么样?发生紧急事情你适应能力如何?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跟每个特殊的情况有关系,比如说有些人有债务纠纷,或者是没有完的法律上的纠纷,在选太空人之前都要把这些事情完全解决好,所以一般讲起来应该是这样子。我讲中国年轻人想要做太空人,第一个用功读书,第二个锻炼身体,第三个认真努力,第四个积极进取,大概就是这么一些事情。
徐健:
好的,李博士,在载人航天领域美国采用的是航天飞机,中国和俄罗斯采用的航天器是飞船,您能给我们谈一下,这两种飞行器就是航天飞机和火箭加飞船,它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吗?
李杰信:
好,其实这两种东西是各有千秋,宇宙飞船的结构比较简单一点,它机动性很大,它的技术非常成熟,它也非常安全,它可以做远距离的,如果脱离地球轨道的一定是要用宇宙飞船,用航天飞机飞不了那么远。航天飞机的优点主要是,当时的运载量非常大,它也可以重复使用,它的空间很大,但是它的缺点就是它很复杂,它的维修费用非常高,它的危险也大,并且他只能限制在地面轨道附近。
主持人:
徐健,我们刚才都听到了李博士给我们做了航天飞机和飞船的比较,我相信李博士通过我们的电视机也能够看到,在我们的演播室还有两位专家一起来参与我们的节目。这两位专家一位是负责飞船总体设计的总设计师,还有一位是负责测控的专家,他们可能也会有一些问题想跟李博士交流,现在我们就请北京演播室的两位专家,看看你们有什么问题。
张柏楠:
首先,我非常感谢李博士为中美载人航天交流做出的贡献,作为我个人来讲,我比较关心李博士目前关注或者从事的空间科学实验的项目以及对未来空间科学试验项目,尤其是有人参与的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杰信:
美国在太空站其实有很多空间科学项目,我负责那部分大概就是做基础物理这方面的,主要几个实验比如说太空原子钟,因为全球定位卫星基本上核心是一个设原子钟在太空做实验,可以把原子钟的精确度改进到1000倍左右,因为通讯到别的行星可能要几个钟头甚至上几天,距离太远,大概没有办法马上,所以需要一个精确的时间。另外,基础物理方面也是有很多,做相对论方面的实验,了解很多整个宇宙的结构。另外,关于技术这方面,比如说流体在航天飞机上或者是在宇宙飞船上用很多液体的东西,这些在微重力跟在一般重力下情况不一样。还有燃料,这个也是很重要一个问题,因为在太空飞船里燃料的情形跟地面完全不一样,在地面有对流,在天上完全没有对流,所以在天上很可能东西已经在里边烧了很久,还是看不到火苗,它闷在里头,假如说这个野火一下燎原,你要控制住这种困难,怎么样早期侦测到燃料火警非常重要的。另外,当时关于生物科技这方面,关于蛋白质结晶对医药方面都很用处的。
主持人:
好,张总,刚才李博士介绍了一些情况,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交流先到这儿,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张总和李博士能够面对面的交流。
好,谢谢徐健,谢谢李博士参与我们的节目,谢谢你们。
李杰信:
谢谢王先生。
普通人的航天梦
主持人:
好,观众朋友,欢迎您继续收看我们的特别报道。
我这儿有一个最新的消息就是《北京晚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并且登载了一张照片,前面我们曾经放过很多人的航天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说有一个人实现了他真正的航天梦,他在这几天利用早晨的时间用自己的相机拍摄到了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遨游的画面。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就是报纸的版面,头版头条刊登的就是他拍摄的照片,用相机拍到了“神六”,这位市民是北京市民,他叫张桂存,我们现在就通过电话联系张贵存,采访张桂存。张桂存,你好。
张桂存 总参通信部企业信息杂志编辑:
您好。
主持人:
您好。我们刚才大家都看到了你拍摄的照片,我们感到非常的惊讶,您是怎么想起来要拍摄“神六”?
张桂存:
我看到“神六”升空以后,我就关注报纸,在报纸上看到航天飞船在北京上空早晨起来飞临几次,今天早晨4点钟起床以后就在我们楼房北边的阳台上,我就在那儿等着,大概是4点55分的时候,从天上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矩形底下,我就发现了橘黄色的像苹果一样大的物体,我觉得是“神六”,均匀的向东南方向飞行,而匀速的,而且发着一闪一闪的光,当时我就拿数码照相机因为我这是10倍的,里边有摄像功能,就调到摄像一直追拍,追拍大概两分钟左右,航天器飞船就飞到我们楼的右面,以后看不见了,我就从北边的阳台又跑到南边的阳台,在南边的阳台我把整个的窗户都打开,我把照片机也调到自动的夜景模式,然后我挤到窗户框子那地方突然发现它已经飞过来了,而且我们这个地方是五楼比较高,旁边是属于郊区,旁边没有高大的建筑,我前边是一片草地,很空旷,这边没有什么云彩,什么都没有,非常晴朗的天,然后这边看到它以后我依着窗框子就照下来,当时用的10倍的光学备镜。
主持人:
张先生,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当时您看到在太空飞行的物体的时候您就那么肯定那是“神六”吗?
张桂存:
因为我原来想小时,我今年也40多岁了,上学的看的东方红卫星,原来发射第一颗的时候,我曾经亲眼看到过东方红一号在天上飞行过,但是那时候看的是比较高,也比较小,也是均衡的匀速前进,所以我今天早上起来看到这个,我非常的高兴,因为看这个报纸的时间,就是咱们科学家预测的时间,我觉得相当的准确,大概就是4点54分多一点我就拍到了。
主持人:
张先生,我告诉你,现在在演播室就有我们飞船的总设计师张柏楠先生,我请他告诉你看到的是不是“神六”。
张总,他看到的是“神六”吗?
张柏楠:
没有看到准确的画面,首先我感谢这位先生对神舟飞船的关心。
主持人:
我们把这张报纸拿来了,你瞧一眼这个照片。你看这张照片拍的像不像?
张柏楠:
可能有些像吧,但是我想不能肯定,但是非常感谢他对我们的关心。
主持人:
张总是从非常科学的角度不敢轻易的给予判断,但是如果根据飞船运行的状况来看,晋主任,您是负责测控的,今天早晨他是4、5点拍摄的照片,您觉得有这种可能性是在我们北京上空,您大概算一下。
晋东立:
这个要看刚才他说是几点钟,他说是4点钟。
主持人:
张先生,您刚才说是几点钟拍摄的?
张桂存:
我4点半开始起床,然后4点55分发现的北方。
主持人:
在北方发现的,你家住哪儿?
张桂存:
我家在朝阳区姚家园,就是四环跟五环之间。
晋东立:
这个恐怕要查一查数据,记不清楚,因为飞船飞的太快了,20分钟就可以飞的好远的。
主持人:
应该是“神六”,是很有肯定的,两位专家给你的解释非常有可能的。张先生,您对演播室的两位专家有什么问题吗?
张桂存:
我想问问张总,我小时咱们看的东方红卫星也是均衡的发着橘色的光在天空中翱翔,现在咱们看的“神六”感觉比它离地球好像近一些,感觉比东方红卫星要大那么5、6个,我想问问您这是怎么回事?
张柏楠:
东方红卫星实际上尺寸相当小,如果说在地面凭肉眼很难看到,当时是科学人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测试使地面能够看到这个,这个题目我记得在前期在电视里边曾经做过,是我们空间技术研究院的508所有,跟我们也一起从事过神舟的研制工作,他曾经亲自参与了这个,尤其是我前任的总师,戚发韧院士,他是东方红卫星的主要负责人,他对这个非常清楚。
主持人:
当时东方红卫星的高度是多少?
张柏楠:
因为东方红卫星以前是个椭圆的轨道,它时近时远,作为飞船来讲是个圆轨道,作为轨道高度应该跟东方卫星相当。
主持人:
好,张先生,刚才张总已经为您做了解答,非常感谢张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可以说我们大家共同的感觉是您是一位高级的老牌的发烧友,从东方红卫星您就开始观测一直观测到“神六”,非常感谢您。正像我们节目中经常谈到的,非常多的人,很多的普通人都有自己的航天梦,像这位张桂存先生,他跟很多普通人的航天梦不同的是他实现了自己的航天观测梦,所以在这儿我们要非常的感谢张桂存先生,同时也向他表示祝贺,好,谢谢张先生。
在前面我们已经播放了一个普通的航天梦,讲的是我们从科幻小说里整理出的一些大家对于未来的或者太空的幻想,普通人到底还有哪些航天梦,我们再来看一下。
解说:
他们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他们又是航天发烧友,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热爱着祖国的航天事业,因为怀着这样的航天梦,他们变得不再平凡。
我的航天梦
国庆假期本是学校放假的日子,可上海市报童小学的孩子们却一大早就赶到学校,在学校七楼的航天科技城里大家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
老师:
外面用手压一下,对,好,压,三点,这有三点,点住它。
记者:
你们现在做的是什么模型?
学生1:
神舟系列火箭模型。
老师:
小心,你拿好这一头。笔,好,去撕一下,围起来,围起来,对,很好,不错。
解说:
不仅做火箭,孩子们还要把自己想象中的太空世界画出来。
学生2:
我画的是小火箭,那小火箭飞到太空上去和更多的人交朋友。
学生3:
这是我们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站。
学生4:
我在这里生活着。
学生5:
有的太累了,在休息。
记者:
这里面还有很多小人。
学生3:
对,他们在工作,在这里生活,他有的太累了在休息。
记者:
这里还有彩电呢?
学生1:
有的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很快可以随便点,他们很高兴的可以看彩电呢。
学生4:
跟地球上生活一样,还可以到处飞游玩。
记者:
这些都是什么呢?
学生2:
这些都是各个公司的太空飞船,他们要到太空来探索。
记者:
还有飞车。怎么公司都可以上天呢?
学生3:
他们想把公司开到太空上去。
学生1:
因为他们很先进。
记者:
这是很未来的美景,可以把自己的公司开到太空上去。
学生4:
没错。
记者:
这个怎么还写着星星茶楼啊。
学生1:
这个是一个茶楼。
学生2:
这可以让太空人吃饭的,喝茶的,还可以欣赏外面的美景。
解说:
报童小学是1938年由爱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为卖报儿童创办的小学校,报童小学把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航天知识相结合,孩子们从丰富的航天特色中学到的不仅是动手能力还有做人的道理。
上海市报童小学副校长:
有一个女孩,她样样都好,是学校里的小干部,就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她不叫妈妈,什么道理?因为从小爸爸妈妈做生意,顾及不到她,是外婆带大的,我们学校里开展亲子活动,老师说明了一定要请自己的妈妈来,无可奈何之下她请了自己的妈妈来,两人一起动手做火箭,只有动作上的交流,没有语言上的交流,最多有一个眼神,两个人是把火箭做好了,在操场上试飞的时候成功了,孩子很激动,这个时候无意当中叫了一声“妈妈我们成功了”,妈妈那个时候特别激动,眼泪都含在眼眶里了,我们都看到了。
解说:
王杨母亲开的店刚巧就在报童小学附近,趁飞船还没做好,我们在妈妈的店里找到了王杨。
记者:
当时叫你妈妈的时候,你当时心情怎么样?
王杨的妈妈:
很开心的那个时候。
解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上海市报童小学副校长:
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女孩在班级里非常出色成绩非常好,什么机会都给她,老师也很喜欢她,没有想到到二年级的时候转来了一个男孩子。
韩雪小朋友:
好多次优秀的成绩都被王洛奇抢去,所以我有点埋怨王洛奇。
上海市报童小学副校长:
这样一来,女孩心里不平衡了,回家就跟妈妈说,我要把他赶出这个学校去,不让他留这个班级里。
韩雪的妈妈:
后来我女儿参加学校的红领巾火箭协会,我发现她的性格好像越来越乐观了,情绪也好多了。
上海市报童小学副校长:
老师告诉他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火箭的精神就是团结、向上、奉献、创新。在这个里面我们每个孩子之间应该是团结、合作、互补的。而不是成为敌人,应该是对手,应该是公平竞争的对手。所以呢,慢慢地他们两个人得关系越来越好了,是一对学习上的竞争对手,生活当中的好朋友,友谊非常深。
解说:
现在飞船模型已经沾好外壳,下一步就是喷漆了,这可得去操场上施展拳脚。
记者:
张老师,为什么想到准备这么个礼物送给“神舟”六号呢?
报童小学教师:
因为我们学校是个航天航空特殊学校,学生都想有个愿望带到天上去,让他们能够达到他们的愿望,我们学校组织了让学生自己来做个“神舟”六号的模型,把他们的愿望和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到天上去。
解说:
眼看漂亮的飞船模型就要大功告成了,忙活了几天的孩子们体验着巨大的成就感。火箭就要到最后一个步骤了,那就是插上两对蓝色的像翅膀一样的太阳能板。
成功了!
瞧!这就是报童小学的孩子们送给“神舟”六号的礼物。它将带着孩子们的美好祝愿飞上天,飞到更远的未来。
演播室主持人:
好,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在演播室一直有两位嘉宾来参与我们的节目,一位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张柏楠先生,还有一位是测控和通信系统的通信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晋东立先生。两位专家,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段普通人的航天梦,同时我们也跟北京的一位市民,他今天拍摄到了太空飞行物的照片,我们也做了联系,可以说大家对于航天的热情非常的高。我想张总您作为飞船的总设计师,在设计飞船的过程中,可能也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大家对这个飞船都非常感兴趣,您怎么样看待普通人对于这种航天的兴趣和热情?
张柏楠:
首先我非常感谢有这么多人关心航天,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载人航天是人类未来的路。因为咱们常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我想人类总要长大,总要走自己的路,我想载人航天就是将来人类的路。
演播室主持人: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总归要走出地球。
张柏楠:
对,我相信这是大家也非常好奇的,包括刚才那个博士也说过这个问题,对地球之外的东西还是非常好奇,非常感兴趣的。
演播室主持人:
晋主任,您怎么来看待普通人这种对航天的梦想?
晋东立:
我觉得有这么多人关心航天,也说明我们国家,我们这个民族会非常有希望,就像张总说的,未来人类要冲出地球,我们国家有这么多人关心航天事业,这说明将来我们国家,我们整个民族航天事业肯定会后继有人,包括这么多小朋友都对航天有这么大的兴趣,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个现象。
演播室主持人:
我这儿还有一组最新的数据,就是关于世界上现在到底有多少名航天员?哪些国家都有多少名航天员?说现在全世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51名航天员造访太空了。这其中随着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中国现在是有3名航天员了。前苏联、俄罗斯一起是有103名航天员,美国是有281航天员,还有其他国家的航天员是64人。可以说随着“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很多人对于不光是做着航天梦,对于航天的热情,同时想当一名航天员的这种想法,估计很多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所以网友提的问题里面,有很多都是关于航天员的,待会儿我们回来再接着聊。
默默奉献的航天人
演播室主持人:
好,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是从9号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地发射以后,现在飞船在太空已经运行了3天,到第3天的时间了。根据最新的消息,现在飞船已经运行到了第43圈。在飞船静静地在太空遨游的时候,很多人也非常关心为飞船的设计和发射默默地做着贡献的这些航天人。
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生”要介绍的主人公也是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张柏楠先生,在聊我们话题之前,我们还是一起来看一下“航天人生”的专题片。
(“航天人生”专题片):
胡世祥:
我们为中国民族做了一点点工作,感觉到很骄傲。
王永志:
我们中国人也要进入人类活动的第四领域,进入太空。
刘竹生:
这种航行的的确确是有风险。
刘宇:
我希望这种好运能够一直伴着我,伴着以后的每次飞行。
尚志:
载人航天系统决定了对这个工作就要追求完美。
张柏楠:
“神舟”五号,包括“神舟”六号,每一次飞船应该说都是跨度非常大的。
侯鹰:
他们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环境会更加复杂。
解说:
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与两年前“神舟”五号发射时相比,“神舟”六号各个系统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当中多了一些年轻的面孔。今天出现在镜头里的就是“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43岁的张柏楠。
从“神舟”一号开始,张柏楠就和载人飞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神舟”系列宇宙飞船,他倾注了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心血。现在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被称为“少帅”的张柏楠。
张柏楠,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开始参加返回式卫星的总装设计工作,载人航天事业立项以后,他又被调入载人飞船总体室,历任总体组组长、总体室副主任设计师和总体室副主任,具体组织载人飞船的设计工作。
1997年,张柏楠出任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2004年开始担当“神舟”六号总设计师的职务。
记者:
在飞船的设计和造作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让你觉得很悬的事情,如果这个事情错过或者是没有发现的话会酿成大祸,或者让人提一把汗的经历?
张柏楠:
应该说从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问题应该说都是如果真的发生,都会惊出我们一身汗的,应该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整个飞行过程中,我认为都非常顺利。
记者:
“神四”飞行完了以后,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整个飞船舱体里边有一种有毒的气体一氧化碳,这个之前好像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检测。
张柏楠:
应该说从卫星研制来讲,我们对火工品应用的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当时说了,“神舟”四号是我们全面地从载人环境这方面,通过实验发现很多问题,促使我们想了好多问题,最终也解决了很多问题。应该说在一次空投实验里意外地发现有一氧化碳气体的成分,一氧化碳主要是火工品在工作的时候所产生的,如果浓度比较大的时候可能就会导致航天员中毒。应该说一氧化碳对卫星系统没有任何影响,但是载人飞船就不一样了,会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应该说这个事我们发现的还是比较及时的,我们很庆幸能够在地面实验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问题发现了以后,从解决来讲,只要发现问题,我们肯定就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密封、排放等等各种手段,最终我们很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解说:
张柏楠自己说他相信古人的一句话,“积跬步而至千里”。他说,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很多作风和风格的养成也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只有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提高,而最后才能做成真正的大事。
记者:
您是1962年出生的,应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当时小的时候,童年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你后来也从事这一行,跟航天事业有关?
张柏楠:
应该说小的时候,我对飞行有一个比较非常向往飞行。其实我考大学的时候,主要报考的都是与航空有关的,包括北航,都是当时我自己选的(专业),因为我非常喜欢飞行,在我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
记者:
是不是小时候也经常做点儿航模什么的?
张柏楠:
那时候没条件,那个时候没有条件去做航模,应该说对这个非常感兴趣。到后来一步一步地能走到现在的岗位上,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我觉得非常地高兴,而且也觉得非常幸运。
解说:
张柏楠说,载人飞船这种大的系统靠的是团队的力量,靠每一个岗位的人都尽职尽责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假如有一个人做不到位,就有可能最后导致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影响。张柏楠说他每一天脑子里都绷着一根弦,而且这根弦只有在成功回收以后才可能稍稍地松一下。
在同事眼里,张柏楠是个责任心强烈的人。而在妻子和女儿看来,张柏楠还是个体贴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妻子说,张柏楠确实非常忙,但只要他有时间,连自己的衣服都是丈夫给买。13岁的女儿说,爸爸总是出差,老不在家,她想爸爸了,就跟他写封信。
张柏楠女儿:
最亲爱的爸爸,昨天我们好不容易收到了你的回信,好兴奋呀。我有好多事情想要说,不过妈妈可能已经在电话里对你说了。
解说:
孩子说,爸爸告诉她,收到女儿的每一封信都让他很开心。这次忙完“神六”,他一定在家好好陪陪妻子和女儿。
演播室主持人:
好,刚才我们通过航天人生的专题片认识了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张柏楠先生,现在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想要采访您。在演播室我们可能会跟您聊一些更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刚才我们在前面片子里面看到了,我们的记者问您。您说,直到飞船最后成功地回收了,您绷着的那根弦可能才会松下来。现在飞船还在太空遨游,船悬在太空,您的心现在是不是也在悬着?
张柏楠:
是,我的心是跟飞船一起在飞。
演播室主持人:
您的心跟飞船一起在飞。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时候,您每天睡觉睡得好不好?
张柏楠:
首先我觉得我对我们的伙伴、同事应该是非常地相信他们。作为飞船队伍来讲,我们有很多时候大家一起做一件事。从飞行控制来讲,我们有一个很出色的副总师张训军在负责飞控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副总师潘滕,现在已经到了内蒙古回收区,带着一支队伍去负责载人飞船回收。他们每个人的工作都非常称职,如果每个人工作都非常称职,我就放心一些。
演播室主持人: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现在飞船在太空正常的运行是这样一种状态,总的来说,而且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布置得比较稳妥。作为您来讲,是不是只在等待那成功回收的一刻?
张柏楠:
当然也要参与,但是更多的是等待。
演播室主持人:
更多的是等待,很多工作实际上都做在发射飞船之前了。说到飞船发射之前,我们前面专题片中也介绍到了他们把您称做是“少帅”,“少帅”肯定是相对于所要承担的工作来讲,与以前的领军人物相比是比较年轻的。作为少帅,承担起这么重要的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的工作,在开始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您觉得有没有压力?
张柏楠:
首先我觉得应该更正一点,说“少帅”不是很合适,不能够这么说。我在前面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过,“神舟”主要是靠一个“神舟”的团队,我们有很多人,包括我们前任的指挥任大军,给我们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现任我们的指挥尚志,应该说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领导者。我们大家一起配合,刚才介绍了,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工作,所以我觉得我只是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分子,不好说是其他的什么。
演播室主持人:
作为发射飞船来讲,尤其是载人的飞船来讲,在发射之前的工作和发射之后的工作相比,你有没有想过,拿什么来比较一下?比如说在发射之前,是不是要把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程序、每一个原来所设想的工作都要做到细之又细,然后才能签字?有没有这个过程?我们在想象。然后才能签字说这个飞船可以发射了。
张柏楠:
发射前和发射后应该说还是有些差别。发射之前,我们应该尽可能想象所有测试的手段、检查的手段,要把飞船中可能存在的所有毛病和缺陷都挑选出来,多发现一个问题,将来飞行中多一份安全。只要电钮没按下来了,我们就一直在不断地做这方面的工作,经过长期地测试和实验,应该说飞船的质量相对还是非常可靠的。但是到了飞行以后,很多就像咱们可能要说打个比方,像比如说拍电影也好,什么也好,一旦放映了。好多问题,虽然自己觉得做得也不是很好,或者有些反映,事先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在飞行过程中,我们还是有很多办法的。我刚才提到的,我们有一支飞控实验队,他们是负责在地面判断飞船当前的状态,刚才说的侧控系统,它会把飞船上好多的这些工程遥测信息传下来,我们有好多技术人员进行判断,发现这里边是不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有问题的话,要及时、马上,而且立刻要采取对策,使飞船能够回到正常运行的状态,能够保证飞船正常运行,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这方面我们的队伍也做了充分地准备。
演播室主持人:
可以说紧张和压力是一直伴随着您的。像刚才我们片子中讲到的,您的女儿也经常说,“老见不着爸爸,爸爸老出差”。在这么通讯发达的时代,您的女儿还非要写信给您,而且您还给她写过回信。当时写信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张柏楠:
应该说我的爱人和我的女儿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我也非常感激她们,也非常地热爱她们。也很遗憾,因为工作的原因使得我跟她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她们。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表示的话,我希望通过这种交流,能够把我的感情表达给她们。
演播室主持人:
因为打一个电话也许很方便,但是说过的话是留不住的。通过给女儿写信,也许对她的成长,成为她未来一个美好的回忆。
我看这个片子中也讲到了,您女儿非常珍惜您给她的回信,说好不容易收到了爸爸的来信等等。这几天有没有见到爱人和孩子?
张柏楠:
回来的时候曾经见过一面,很短。
演播室主持人:
很短暂,见了一面。我们今天中午的时候,我们的演播室,您坐的那个位置就是您的妻子和孩子她们坐的位置,也参与了我们节目。所以,我们下面通过一段录像一起来看一下我们演播室中午对您夫人和女儿的这段采访。
(回放中午演播室主持人鲁健):
我们听导播告诉我们,圣诞节的贺卡也带来了。叫我们再看一下,好不好?这特别有意思,“警告”。
中午演播室主持人:
这个贺卡我们一定要请摄像师来给一个特写了。
(中午演播室主持人鲁健):
现在看得也很清楚,小婧妍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是怎么回事?左边和右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
张婧妍 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女儿:
当然飞船要祝它成功,但可是不能让他老抽烟,到那儿肯定要老抽烟的,所以就和妈妈一起让他说不能让他再抽烟了。
中午演播室主持人鲁健:
要戒烟,画了一个戒烟的标志。
(中午演播室主持人鲁健):
非常贴心的女儿。
中午演播室主持人鲁健:
我能不能看看这张贺卡?大家看看这上面写的是“祝圣诞快乐,预祝飞船发射成功”。还画了一个火箭的模型,OK。这边就是一个警告了,“严禁吸烟”。这是为了父亲的身体健康着想了。
(中午演播室主持人鲁健):
不知道张先生能否听从女儿的劝告?
演播室主持人王世林:
既是对您事业成功的一种祝愿,但同时也是对您身体健康的一种关心和关怀。在家里抽烟吗?
张柏楠:
非常感谢她们,在家里我绝对不抽烟。
演播室主持人:
绝对不抽烟,但是女儿非常担心你。抽烟是不是对于缓解压力有帮助?就是当你有压力的时候,或者感觉比较紧张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疏解?
张柏楠:
可能是一种方式,但是是一种不太好的方式。
演播室主持人:
是一种不太好的方式。对,我们也希望像您的女儿一样,祝您确实少抽一些烟,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作为少帅,还要领军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去完成更多的“神舟”号飞船的发射、设计等等工作,也是祝您身体越来越健康。
张柏楠:
非常感谢您。
演播室主持人:
前面我们聊的是关于您和您的家庭。其中,您妻子也谈到了说她印象很深一件事是您陪着她买了一身衣服。是不是因为平常陪着她买东西的时间太少了,所以她印象很深?
张柏楠:
可能吧。
演播室主持人:
平常有没有跟妻子在一起,比如说逛逛街。
张柏楠:
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尽量能够陪陪她。
演播室主持人:
确实家庭的生活对你们这样紧张工作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的改变,也是一个港湾,对于调整是有好处的。
我们再把话题回到飞船上。在整个飞船发射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网友发来问题,有很多是关于飞船的,这就涉及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网友说,请问我国“神六”在技术性能和价格方面和美国的航天飞机以及俄罗斯的宇宙飞船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样的差距?
张柏楠:
从技术先进的程度来讲,航天飞机应该说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从价格和效益来讲,航天飞机的成本是载人飞船成本应该说是数倍、数十倍这种关系。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目前航天飞机美国已经停止了航天飞机计划,不再生产,准备用新的飞船来替代航天飞机。如果从神舟飞船和俄罗斯联盟飞船相比较而言,应该说这两个飞船性能是比较地接近,但是咱们神舟载人飞船从空间、从技术系统的一些性能来讲,应该说在一些领域,比联盟飞船更先进一些。当然同时也应该承认,联盟经过这么多次飞行,技术上相对来讲非常成熟,也是非常可靠的。
演播室主持人: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1961年的4月份,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载人飞船。1969年的时候,美国实现载人登月。可以说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是太空竞赛非常厉害的时候,现在可以说又进入了一个太空热潮的时代,现在我们的飞船和那个时候相比,确实是有40多年的差距。从技术、从各方面来讲,是不是我们也需要这么多的时间去弥补?
张柏楠:
从载人航天来讲,作为这个民族,我想这个路总是要走的。当时确实在六七十年代,由于那种政治环境下,两个超级大国在竞争,可能政治的因素刺激了载人航天的飞速发展。随着前苏联的解体,目前载人航天的发展逐渐恢复了冷静,大家目前也在仔细地反思,究竟载人航天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但是从近期的情况来看,我想载人航天逐渐恢复到它本来应该的速度和本来应该的方向,应该说载人航天还应该主要是以“探索太空,开发太空”为主要的目的。因此包括美国,现在又重新提起了“返回月球”的口号,而且据说已经开始着手在准备实施这个计划,它这次的目的可能就不像阿波罗登月的时候,政治目的更强一些。这次可能从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未来的发展、开发的角度来讲,可能这方面的目的会更多一些,而且俄罗斯目前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此我认为在前面提到了,人总是要离开地球,走向太空的。这一步不管是从哪儿开始走?总要开始走,我希望我们将来走得更远。
演播室主持人:
从我们“神舟”五号的成功地发射和返回和“神舟”六号成功地发射,是不是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我们中国的载人航天的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张柏楠:
应该说是起点比较高。因为前苏联也好,美国也好,当时都是以单人飞船起步的,它是经过了几代才进入到相对比较稳定。当时前苏联是联盟飞船,它是作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来设计的,美国是阿波罗飞船,它既可以用于登月,同时也用于天空实验室的实验计划,作为运输飞船。咱们国家起步应该说就是瞄的这个目标,从载人飞船刚开始设计开始,就把飞船作为运输,不仅仅是个实验装置。作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将来可以用于飞船和地面空间站也好,空间实验室也好,这种天地往返的运输,人员的运输,这是一个起点比较高的地方。另外一方面就是说,飞船的步子迈得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快,应该说第一艘载人飞船是一人一天,第二艘就是两人多天,以后我相信我们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演播室主持人:
刚才您也谈到了,就是我们“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起点是比较高的,而且“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相比也有110多项的改进了。现在很多观众朋友也关心,下一步飞船的发展,“神舟”七号的时候、“神舟”八号的时候,这个飞船会有什么样的改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飞船?
张柏楠:
从载人航天发展来看,应该各国走的道路基本上相同。它首先要解决进入太空、返回地面和人长期飞行这几方面,应该说这个也是我们载人航天第一步的主要任务。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从国外来讲,它还要解决作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还要解决几个关键的技术,包括交汇对接技术,包括出舱活动技术,包括长期、更长期的,就是数十天,甚至上百天,一年的这种在空间飞行,更长时间地考核人在太空的这些反应,同时也检验能长期在空间生存的系统的可靠性,这个是我们后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另外,我相信载人登月,包括在探索火星,甚至更远的星体,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我相信会越走越远。
主持人:
好,今天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特别报道的话题就先谈到这里,再见。
责编: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