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走进幕后

看电影的故事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12日 10:57

  (上)

  有人说上了年纪的人爱怀旧,其实年轻人也有往日情结。我看时下,刚三十出头的人就爱绘声绘色地说:"我们那会儿……",以作愤世嫉俗状,以显人心不古状,以向比他年纪小的人显示自己的资历。资历很可贵,比学历值钱。学历是印刷品,是教育机制炮制出来的标准件的标签,而资历,尤其是非凡的经历是品味,是财富。

  我们那会有许多现在的年轻人匪夷所思的经历,比如看电影就比现在有趣得多。

  故事一

  年代:上世纪60年代中期

  流行影片:《列宁在1918》

  人气指数:100%

  观赏度:★★★★★

  上座率:蹲、坐、站、爬树,并在银幕后加座

  放映方式:16m m背包机、露天(下雨或下雪有大礼堂)

  音响效果:整座军分区大院并辐射方圆老百姓院落

  现场反应:说了上句,观众附和下句,交流气氛热烈异常。

  60年代中后期,中国银幕热映《列宁在1918》是对苏修帝国主义的奚落、讽刺,也是对列宁创下的苏维埃共和国被以赫鲁晓夫之流的修正篡改深表愤慨和惋惜。当然这些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这些小学生不懂也罢,这部片子倒使我们看到异国他乡的一些情景。

  当瓦西里拥抱亲吻妻子时,这位忠诚高大的共产党员形象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而他宽慰妻子并指出光明前景时竟说:"亲爱的,面包会有的",当时觉得应该是,"哭什么!道路是曲折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跟党走,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当银幕上出现刺杀列宁的女特务形象时,向银幕丢石子的、吐口水的乱成一团。后来女特务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也在国内所有片子中得到广泛印证:①长得妖气;②卷发(中国是烫的,苏联人可能是天生的);③抽烟;④抹口红;⑤穿裙子。但凡生活中有此打扮之女性,必被说成"女特务"。

  有一场戏是戏院里的。第一次接触芭蕾舞就是从这个影片中。虽然60年代后期的《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也是芭蕾,可咱们不穿那样乍着的短裙。就是这样的短裙使得我们院里那些调皮的男孩挨了不少骂,被扇过无数次后脑勺,因为他们会拥到银幕下趴在地上往上看,所有的女孩子会不屑地大骂:"耍流氓"。而那些个孩子的家长会揪着孩子的耳朵当众责骂孩子不争气,并不忘乘势往上瞟一眼。

  我们院里王副参谋长的小五子,是一个很皮的孩子,但长得极像他那位上海资本家千金的妈妈。由于他鼻梁夸张地挺拔,又由于他经常偷穿他爹从日本鬼子尸体上扒下的翻毛皮靴,被我们贬为"美国鬼子",以至于都忘了他的大名。一天他带领一帮孩子在院里重现电影中的跳楼就义一场戏,只见他从五米多高的房顶上往下跳。随着大皮靴响亮地砸在草地上,他惨了,一条腿粉碎性骨折,疼得脑门上沁出豆大的汗珠,但他依然坚持把戏演完。另一男孩特阴险地完成一套掏枪击毙动作后,美国鬼子已然疼得死去活来了。几个群众演员七拽八扯把他仍进了卫生所,在医生、护士的一片斥骂声中完成拍片、牵引、打石膏的全过程,并在几乎全院孩子们的全程监控下。他妈妈始终没在卫生所出现,他爹只是在给所长的电话中高声斥骂:"这个小兔崽子,摔死才好。"当然不忘让所长把石膏打结实点,别落后遗症。后遗症没落下,第二天他依然拄着拐在院里晃悠,脸上多了五个大粗指印。据说他爹进门就扇他一大耳光。这事被许多家长说成:王大麻子又耍军阀作风了。没出两月那孩子的腿没事了,别人再不敢让他演跳楼的戏了,只让他演美国伤兵,他当然也成为了许多女孩子心中的小偶像。

  故事二

  《林海雪原》小说、电影及现代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综合构成此故事的多样性。

  《林海雪原》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小白鸽与少剑波的爱情场景。那年月,书已被作为诋毁我军形象而被列为禁书。同名影片中小白鸽已然是毫无戏份的摆设,不禁让人失望。样板戏中的小白鸽沦落成大妈式的随队医生,更让人难以接受,但小白鸽依然是飞翔在所有少女心中美丽的爱情天使。比如每周六晚例行的电影,必然有许多大些的女孩子,吃晚饭之前洗头发,用得高级点的是几分钱一袋的海鸥洗发粉,还有用洗衣皂片(全是上海货)。由于时间算准了,必得半湿,又不至于在衣服上留下半圈水印,所以个个披散着黑亮的长发,也有些大胆的用花手绢打个结,每个少女的头发都散发着清新的香气。我们小一些的女孩会在背后传悄悄话,"你看刘小宁真不要脸,今天晚上又故意在看电影时洗头发,就是想学小白鸽披散头发去少剑波那里借书看。""刘爱宁更过分,头发上还扎个花手绢,肯定想跟篮球队的xx谈恋爱。"由于每周六看电影,警卫连的、教导大队的、农场的、马院的、篮球队的、卫生队的、通讯排的等等一大批战士及未婚干部都得提前坐在马扎上拉歌,所以这些少女们的美丽长发撩得拉歌阵势异常火暴。

  三十多年过去了,那场景,那味道还时时使我回味无穷。

  故事三

  粉碎"四人帮"以后,有段相声,说电影中的"吻戏"一出现,捧哏就说:"老乡们闭眼吧"。文革中引进的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吻戏"比较多,我们的电影队队长就充当着让我们闭眼或睁眼看的重要角色。有一场戏是男女主角在船上,男主角抱着女主角在舱内旋转,并说:"亲爱的,我真想把你扔到河里"。这声音我们倒了听到了,但这场戏始终被队长用粗壮的五指挡住了镜头。虽然观众嘘声一片,但队长依然逢"吻戏"就挡镜头不误,准确地充当风化教师的角色。有个孩子告诉我们,晚上熄灯号以后,可以到放映员的宿舍看。许多孩子都去了,据说还得帮放映员倒片子才能看到那些"流氓镜头"。看过的人都神秘兮兮的,那表情的暧昧,更使得看不到的人想知道五指后究竟演绎着什么样的故事。许多年后,再看那些"吻戏",觉得那些孩子们熬灯守蜡的等到熄灯号后去用手柄倒片子,大概也得11点以后才能看到那样的镜头,有点不值。但那年月那样的企盼和那样的努力本身不是挺有魅力的吗?即便将来那些孩子阅尽人间春色,真正使他们怦然心动的就应该是那些风高夜黑时看到的画面。

  看电影的故事还有很多,那时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电影就是那个年月的我们最大的课堂,最大乐趣,最多的故事当然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发生着。

  (下)

  近期《银幕采风》栏目要做一个多集的关于电影院的专题片,名字暂定为《电影院的故事》或《电影院纪事》。有年轻编导问:"看电影一定要在电影院吗?"我说:"电影院里看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电影院留给我们这一代的其实比电影本身更精彩。

  50-60年代,每个城市几乎都有"东方红剧院",门口总有一尊毛主席挥手的汉白玉雕像,并形成一个小型的广场,这一般是当地政府建设的。部队院里的一般叫XX军分区或军区礼堂,建筑格局虽比地方政府的略显得简陋,但几十级台阶通向高大的门廊是必需的。各大国营企业也会有影院,但名称会是XX纺织厂工人文化宫。街道或区级机构的影院一般会叫XX卫东或胜利的群众文化宫。这类场所一般是这个区域内所有人的精神交流场所,它不仅放映影片,还是群众性集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部队文工团及群众调演的场所,也是传达上级精神的场所,同时也是热烈的迎来送往的场所。比如欢送(迎)一批批上山下乡知青、军代表及支农工人的会场。它同时也是当时的年轻人相亲及谈恋爱约会的场所。所以它威严、庄重又比较温馨、浪漫。许多人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记忆中都会有它的身影。

  大凡这样的建筑,外观都很敦实,窗门一概的高大,而且都是实木的,里面一般呈外高里低状。椅子常见的是大木条通椅,或小木条折叠椅。活动开始前及结束后"砰啪"作响的椅子声音,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性音响之一。虽然有些电影和演出已经看过多次,但只要木头的撞击声响作一片时,就预示着会有新的经历、新的刺激来临。

  墙上的回音设备一般就是把建筑水泥做成波浪状,形成不规则的回沟,专业的建筑术语大概叫拉毛。顶棚有石英板的,最常见的是大木梁纵横交错,最高处还是尖顶的。扩音设备更是简约,就是扩音喇叭使这个场所里每个角落都回荡着震耳欲聋的声音就大功告成。这样的场所豁亮、明朗,音响高亢,它里面的那些人能不一个个精神状态昂扬向上吗?你想期期艾艾暧昧一下都没有机会。你必须随着万山大叔的老寒腿感到自己的腿也在隐隐作痛;你必须看着叛徒甫志高应声

  倒地而大呼过瘾,你就是电影里的角色,电影里的生活就是你的生活。

  这样的电影(当然还有一些演出活动)比现在提倡的思想政治工作奏效不知多少倍。过去的方式方法简易却事半功倍,现在动用一切心理学、社会学、谋略学手段去讲一个道理,一般布道人越讲越糊涂,听者更是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基本与原意大相径庭。难怪咱们的领导人从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看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端倪,电影《生死抉择》也成为了教育党员和群众的教材。有这样想法的同志是把这些电影放在了那样的场合下想象。而现在的影院已没有了那种上呼下应、左右勾连、全场交融的人文魅力了。有的只是后工业时代的舒适、精密,多少还应该有些做作。人们坐在现在的影院中观影,感叹着数码特技的乱真、音响效果的震撼,定力好的同志再外延些别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中已然被高科技污染得不行了。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乱真的搏杀场面使许多人感叹不已,赞叹之余必须不忘说上一句,"那子弹射入身体前,就像从我的耳边呼啸而过"。而我们看《英雄儿女》,王成端着爆破筒跳入敌阵时,观众绝不会考虑音响的逼真,是人物的英雄气概真切单纯地震撼着所有的人。

  面对着风起云涌的影院改造热潮,我们当然不应该只说过去的电影院美妙无比。电影的功能已更大程度上是娱乐了,既是娱乐就应该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即便是上升到意识形态,也不能显得老土,周围的一切都活泼得很,聒噪得很,电影也该是这样。况且电影院已不再需要有那么多的社会功能,单纯地就是观影。如果不用六个声道立体混音,如果不用杜比音响,如果还是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大场子,观众不能细分,好猫好狗者混为一谈,各方也觉得委屈。当然现在还要求多块银幕,这就满足了电影档期的多样性。现代影院还要求建在商业区或者是楼上是放映厅,间或咖啡厅,楼下是商场,你逛商场时捎带着看场电影,或看电影前捎带着买些日用品,分明是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喜人态势。

  单就电影行业说,如果电影产品是上层建筑,影院建设就应该是基础设施,基础建设上不去,中国电影的发行业就承受不了如此重。

  未来的影院,科幻作家还没有太多的奇思妙想,但宽带网络真的够宽够普及时,拍电影将无需胶片,发行商将在网上订货,电影院将实行无拷贝放映,人们坐在影院中点播电影,也就是指头一按的工夫。世界上任何一个新拍的影片,可以同步在全球的影院举行首映式,真可以环球同此凉热了。

  那部多集的《电影院的故事》还能找到那些老影院吗?前些天的晚报上登了一则消息:北京紫光影院已被拆除,建成于50年代的这所影院已被夷为平地。据龙滨说,包头市有一座东方红影院,咱们抓紧去拍,别又被拆除了。新影院建设遍地开花,成都的王府井,杭州的庆春大世界,上海的梅龙镇,北京的华星。新加坡的影院据说在亚洲最与国际接轨,韩国也有几所多功能影城。印度的影院总体情况是设施比中国差,但数量比中国多。这部片子里还将搜集一些中国影院的最早和第一,以及国内外一些影院的具体数字,这样做片子的信息量就比较大,事件也会丰满起来。

  逝去的电影院带着许多的记忆,新建的电影院会有更多的惊喜。

  (写于二零零三年二月)

(编辑:小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