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走进幕后

我爱六十年代摇滚乐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05日 16:18

  对摇滚乐而言,六十年代是一段古怪的岁月,充满了变动与革新。以猫王为代表的五十年代摇滚形式因普莱斯利的死而逐渐告一段落,整个音乐世界正期待着一种新的声音,能让人们恢复对摇滚乐的信心和重燃生机的渴望。

  这样的一支乐队首先出现在英格兰。他们叫做“披头士”(The Beatles),一个摇滚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奇迹。

  他们留着长头发,他们穿着无领且只有四颗纽扣的上衣,烟囱一般的长裤和矮皮靴。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是否遵循了“正确”的路线,故意将英文单词“Beetles”拼作“Beatles”并用它来为乐队命名,取其“beat music”(节拍音乐)的含义。并且,他们在一起,有着一种孩子般的活力,一种青春的激动,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快乐,一种对特权阶级不怀恶意的蔑视,一种令人兴奋的幽默感以及对虚伪和矫揉造作的回避。披头士恢复了早期摇滚乐的自然新鲜感和兴奋精神,并赋予了摇滚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披头士”是由约翰·列侬 (John Lennon) 1958年在英国利物浦组建的,当时参加的成员包括同样来自利物浦的保罗·麦卡特尼 (Paul McCartney),乔治·哈里森 (George Harrison),斯图尔特·苏特克里弗 (Stuart Sutcliffe) 和皮特·贝斯特 (Pete Best)。不久,由于苏特克里弗的不幸去世以及贝斯特的离队,利物浦的伦·斯塔尔 (Ringo Star) 在1962年成了他们的新团员,从此,乐队的四名成员固定了下来。

  作为创作主力的列侬和麦卡特尼拥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列侬是反叛的,具有进攻性,并且酷爱讥讽,擅长语言;而麦卡特尼则相当保守,易动感情,渴望给人快乐,愿意顺从习惯,很擅长用传统方法处理音乐。两人音乐风格的反差给‘披头士’的创作带来了无限发挥的空间,让乐队在欧洲、美洲和亚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披头士热”(Beatle-meniac)已经成为了因他们而产生的专有名词。到1965年止,在美国百首最佳流行歌曲中,‘披头士’已经占了23首。

  “披头士”最令人难忘的特点是他们的创造与革新精神。在乐队发展的后期,也就是1965年以后,他们开始利用自己在歌迷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来摆脱桎梏,创作一些与自己早期截然不同的、反传统摇滚的并且具有实验性的新音乐。之后推出的几张专辑《橡胶灵魂》(Rubber Soul),《昨天和今天》(Yesterday and Today),《左轮枪》(Revolver),《佩芭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ergean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和《披头士—白色专辑》(The White Album),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实验与先锋的精神。尤其是《佩芭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这张概念专辑,不仅是“披头士”长时间艺术探索的鼎盛之作,更在摇滚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摇滚音乐50年》的作者帕雷里说,《佩芭军士》“把早期摇滚乐,各种创新元素,来自东方的影响,致幻因素和具体音乐结合起来,看似一种不可能的挑战,但挑战的结果却是使这种结合的企图变成了一个成功的音乐样品”。

  但此时的‘披头士’已经没有以前稳定了。经纪人爱普斯坦 (Brian Epstein) 的去世,演出不顺,乐队内部不合以及列侬与日本先锋派艺术家大野洋子 (Yoko Ono) 的恋情,都多多少少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乐队的创作。最后一张全员齐聚录制的专辑是1969年的《修道院路》(Abbey Road)之后,他们没有再一起创作音乐。列侬与大野洋子一起生活和工作,麦卡特尼和哈里森也都忙着准备各自的专辑。显然,披头士们已经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

  作为迄今为止世上最成功的摇滚乐队,“披头士”拥有一项至今无人能打破的纪录:排行榜上辉煌的27首冠军歌曲。乐队从成立到1970年解散,共创作歌曲约200首,其中有强硬的主流摇滚、先锋派摇滚、迷幻摇滚、交响摇滚以及轻松愉快的摇滚小曲等各种风格。主要题材涉及爱情、社会、人际关系、怀旧情结、和平、幻觉、超现实主义以及意识流等等。他们继承了摇滚乐头十年的成果,以自己的创造和革新丰富和发展了摇滚乐,把摇滚乐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此,摇滚乐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音乐,它有了更多让人思考的东西,更多的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意义。而作为六十年代文化的代言人,他们的歌声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品味,服装发型,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英美各国年青人,很少能不受他们音乐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披头士”是现代摇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如果说“披头士”是温和,精美和可爱的,那么另一支来自英国的摇滚乐队“滚石”(The Rolling Stones)则粗犷、猛烈而暴躁。两支乐队的风格差异之大,以至于当时的人们可以用一个基本的问题“你是披头还是滚石?”( Are you a Beatle or a Stone?) 从而确定站在自己对面的人是朋友还是反对者。这种区别既是音乐上的,也意味着对不同形象、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喜好。

  “滚石”成立于1961年,核心人物是主唱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 和吉他手兼作曲者基斯·理查得 (Keith Richard),乐队之名则来自布鲁斯歌手马迪·沃特斯 (Muddy Waters)的同名歌曲。后来乐队又吸收了布莱恩·琼斯 (Brian Jones),比尔·怀曼 (Bill Wyman) 和查理·瓦茨 (Charlie Watts),并拥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安德鲁·欧德汉姆(Andrew Oldham)。

  “滚石”并不拥有像列侬和麦卡特尼那样反差极大的创作者,在音乐上,他们与“披头士”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在黑人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强化布鲁斯音乐的浓烈风格,突出摇滚乐的厚重节拍。而他们更是将头发留得比“披头士”还长,并且乱蓬蓬的。他们穿着随便,有着粗鲁,邋遢,叛逆而具有威胁性的形象,就好像“刚从阴沟里直接跑到舞台上来一样”,“他们代表了反叛的一代,感到自由遭到传统和习俗的禁止和束缚。”1964年,乐队发行第一张专辑《滚石》,表明强劲节奏布鲁斯音乐在英国的真正出现。

  “滚石”的音乐并不如“披头士”多变,也没有什么实验精神,但他们却在歌词创作上具有让人过耳难忘的能力。1965年他们创作的单曲《我无法得到满足》(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在英美两国都引起轰动,成为乐队的代表作。但时常一语双关的歌词,则引起极大的讨论。他们还写过一些更具争议性的作品,如《让我们一起渡过今夜》(Let’s Spend the Night Together),《街头斗士》(Street Fighting Man),《同情魔鬼》(Sympathy for the Devil) 以及《明星,明星》(Star,Star)。不仅如此,“滚石”在现场演出风格上更是有着惊人之举:完全不顾一切的表现,疯狂的台风以及与警察频繁的冲突都让乐队声名大振,并以极度反叛的形象成为了渴望自由的年青人的偶像。

  “滚石”的音乐会上,有人被逮捕,有人受伤,更有人因此丧命。可是这些完全没有影响乐队作为仅次于“披头士”的英国第二个超级摇滚乐队的地位,‘滚石’乐队仍然是摇滚乐坛强劲风格的代表,是“最叛逆,最反社会,最享乐主义的那一方面的典型”。

  不可否认的是,“滚石”是世界上最持久的一支摇滚乐队,他们的歌曲影响了六十、七十以及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他们代表了与“披头士”相反的音乐风格,他们突出和强化了摇滚最原始,最基础的节奏与旋律。“滚石”为七十年代的硬摇滚,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朋克摇滚以及八十年代的重金属摇滚开辟了道路,在这方面,他们的影响,比其它任何乐队都要大得多。

  同时期受“滚石”影响的另一支英国乐队是成立于1963年的“谁人”(The Who),核心成员是彼得·汤申德(Peter Townshend),他作词作曲,兼弹吉他。1966年乐队因创作《我的这一代》(My Generation)而闻名。其中的歌词“希望我在变老之前死去”(Hope I die before I get old.)经常被人引用。“谁人”是以反叛的形象和硬摇滚的演奏赢得听众的。他们甚至比“滚石”还要强劲,极端和反对一切。他们酗酒,吸毒,说脏话,表演作风无法无天,并且在演出时总喜欢把音量调高到震耳欲聋的地步。1965年,在一次演唱会的高潮中,汤申德捣毁了他的吉他,响应他的鼓手基斯·穆恩(Keith Moon)也接着敲碎了自己的架子鼓。看到这一切的观众变得更加狂热。自此之后,他们一直维持着这样的演出风格,直到1978年穆恩因吸毒过量去世为止。

  真正将“谁人”的音乐推上了一个层次的是他们于1969年推出的一部90分钟长的摇滚歌剧《汤米》(Tommy)。故事讲的是一个失明的聋哑男孩,依靠自己的力量成为弹球游戏的奇才,并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从音乐上来看,这部摇滚歌剧比乐队以前的作品复杂许多,并且结合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汤米》在伦敦和纽约演出,并被改编成管弦乐,芭蕾舞和电影。

  由英国开始的摇滚乐革命,无可争辩地影响了美国这块最初孕育了摇滚乐的土地。六十年代的美国不是平静的,它满是革命,动乱与麻烦。六十年代是一段激动人心,也极具悲剧色彩的时期。反抗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越南战争的爆发,环境污染,嬉皮士运动以及性解放的交错发生,让人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作为整个时期不可或缺的见证人,六十年代美国摇滚乐的思想性和深度都比五十年代有了极大的超越。许多音乐人试图避开商业性的摇滚乐,演唱一些比较严肃的社会性题材。更有人将民谣与摇滚结合起来,并且对之后整个摇滚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鲍勃·迪伦(Bob Dylan)。

  早期的迪伦以敏感的社会问题为题材,激进而争议。他的歌曲反对一切不平等的现象,虽然是纯粹使用民谣的表现方式来演唱,但摒弃了民谣原有的怀旧情怀,“以广阔的想象力来对付现实问题,因而超越了民间风格”1963年夏天,他参加了新港民间音乐节,。与其他民间歌手同台演唱了民权运动歌曲《我们必将克服困难》(We Shall Overcome),迎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之后的迪伦以惊人的速度广泛地吸收各种影响,与“披头士”,“滚石”等其他英国乐队接触,继续拓展着民谣的界限。1964年他发表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在民间风格中引入了摇滚和流行乐的成分。1965年的《把它都带回家》(Bring It All Back Home)中,有一半歌曲使用了电声乐器,比如《地下思乡布鲁斯》(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用了架子鼓和电吉他,听起来很像一首摇滚歌曲。迪伦接着推出的专辑《重游61号公路》(Higway 61 Revisited)中,一首《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为他赢得了他在排行榜上的最好成绩——第二名。专辑继续发扬了民谣摇滚的风格,给迪伦带来了更多的听众。1966年夏天,正当迪伦处于自己艺术生涯顶峰的时候,不幸因摩托车祸几乎丧命。两年之后他重返歌坛,以专辑《约翰·韦利斯·哈丁》(John Wesley Harding)获得巨大成功。1970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使他成为当时摇滚乐人中学历最高的一位。

  鲍勃·迪伦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被牢固地树立为美国六十年代青年运动的领袖人物形象,更在于他对摇滚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他的歌词创作深刻而富有文学性和哲理性,经常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由于他的出现,六十年代的美国民谣摇滚蓬勃发展了起来。

  六十年代受时局影响而出现的摇滚乐流派,除去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具有激进和抗议色彩的民谣摇滚之外,还有来自旧金山的声音(San Francisco Sound),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迷幻摇滚。以“杰斐逊飞机”(The Jefferson Airplane),“愉悦死者”(The Grateful Dead)和杰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为代表,迷幻摇滚表达的是一种亦真亦幻的情境,一种对时间的漠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体验。迷幻摇滚受到了反文化和逃避主义哲学的欢迎,但它却通常被指责为吸毒之后的致幻而扭曲的听觉刺激。旧金山声音影响到了美国本土的其它地区,塑造了“门”乐队(The Doors)和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

  “门”来自洛杉矶,他们的风格大多数继承了以布鲁斯为基础的主流摇滚,主唱吉姆.莫里森 (Jim Morrison) 的演唱夹着尖叫和哭喊,表达自己剧烈的感情。但1969年的《平静的游行》(The Soft Parade)专辑却转向了温和的风格。‘门’的歌词时常围绕着暴力与死亡,几乎没有什么乐观的内容,他们应当是迷幻摇滚中比较黑暗的一面。莫里森的现场演出风格也十分狂放,但他使用节俭的音乐语言,绝望的歌词和挑战性的姿态,对七十年代的朋克摇滚有着深刻的影响

  吉米·亨德里克斯则几乎被誉为摇滚乐产生以来最伟大的吉他手。他习惯左手拨弦,还曾用牙齿演奏,在背后演奏,在两腿之间演奏,把吉他颠倒过来演奏等等。亨德里克斯的第一张专辑《你体验过吗?》(Are You Experienced?)中,有着如婴儿啼哭、震动的和拨动弹簧开关的特殊效果。其中的歌曲《紫色的雾》(Purple Haze)和《我不活在今天》(I Don’t Live Today)都带有这种风格。亨德里克斯对吉他演奏风格有很多的创新纪录,他在28年的短暂生命中,一直在持续着这种电声革命。在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乐节上,为抗议越战,他在演奏美国国歌的中间,只用吉他,就重现创造出了美国飞机空袭越南村庄的声音。可惜的是,这位天才的吉他手却在1970年9月因服用过量安眠药死于伦敦。次年7月“门”的主唱吉姆·莫里森被人发现因死于住所的浴盆里,时年27岁,死因是吸毒造成的心脏麻痹。

  令摇滚乐辉煌的六十年代就此告一段落,但是随之而来的七十年代会更加激动人心。

(编辑:小文来源:CCTV.com)